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云  王新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0):2306-2309
松辽盆地北部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单砂体具有薄、多、散、杂等特点。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快,用常规的预测方法难以对单个砂体进行准确描述。为此,在该区展开了基于合成记录正演模型的河道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精细落实研究区内储层展布情况,利用合成记录正演模型技术,对扶余油层河道砂体识别展开研究工作。通过对已钻井岩石物理分析,利用Landmark合成地震记录对单井目的层进行去砂层实验,从而确定工区目的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针对正演模型得出的响应特征对主要目的层进行属性分选、优化,最终对松辽盆地北部太平川地区的扶余油层河道砂体进行识别,并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河道进行空间刻画。  相似文献   

2.
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海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3):3039-3044
沉积相分析是研究沉积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大量的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结果认为裕民地区扶余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绘制了扶余油层17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受河道频繁摆动和多期河道叠置切割影响,河道砂体呈复杂条带状或指状。FII2小层以上的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气聚集体,为今后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解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726-3728
肇源南地区位于二级构造单元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该地区扶余油层河道砂体以条带状、透镜状出现,横向上连通性极差、纵向多层错叠连片。由于FI1油层组河道砂体单砂体厚度相对较薄,平面展布规模相对较小,又由于其在地震剖面上处于T2强轴下部,很多砂体信息无法从地震上识别出来。因此选取子波分解技术,针对不同情况的目标地质体选择不同频率的地震子波,重构新的地震剖面和数据体,并依据重构后的数据体来进行目标地质体砂岩预测。以此方法将FI1油层组砂岩展布特征有效地预测出来。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确定岩石、岩相类型,结合测井相、骨架剖面微相及地震微相分析,对扶余油层4个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为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点砂坝、河漫滩、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其中曲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发育,为物性较好的储...  相似文献   

6.
刘继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569-2574
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扶余油层以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大部分地震反射连续性差,能量变化大,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在细分层序单元内(一般是四级或四级以上层序)等时对比追踪每一个层序界面是困难的,而沿等时切片进行属性提取与分析,则存在穿时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松辽盆地实际沉积特征,采用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精细解释、井震统层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等比例地层切片技术、最佳属性视窗刻画地震地貌等技术对该区河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区内河道沉积特征得到清晰刻画,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地震沉积学,并形成了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基本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由中期和长期发育断裂组成,受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呈8条密集带分布。在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东部断裂密集带北北西向断层复活开启,而西部断裂密集带仅边界断层复活开启。受基底断裂和长期同生断裂共同控制,西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高角度相交、或河道砂体在边界断层上升盘长距离延伸2种关系;而东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低角度相交。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河道砂体沟通的断裂密集带长距离侧向运移至肇源南地区,在断裂密集带附近的断块、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断裂密集带上油输导方式及聚集部位受断层活动性质、及密集带与河道砂体组合关系控制:东部断裂密集带上开启性断层与河道砂体形成"输导断层-岩性"输导体系,密集带内断块、及两侧断层岩性圈闭均有油聚集;西部断裂密集带上边界断层上升盘一侧形成"边界断层-岩性"高效输导脊,由密集带2侧断层岩性圈闭向内部断块含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8.
为预测扶余油层的油藏分布,综合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粒度分析资料,采用沉积学、地震地层学方法,阐明了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特征。扶余油层在研究区属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了以下微相类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决口河道。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继承性古隆起控制向盆地阶梯状减薄;基准面的发育过程经历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依次发育高能和低能河控三角洲平原、近岸沉积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扶余油层底部为长期基准面下降至上升转换面,A/S值远小于1,砂体几何形态以多层式为主;随着基准面上升,A/S增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增强导致河道沉积以侧向加积为主,砂体以孤立式为特征;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沉积,构成扶余油层的主要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0.
三叠系延长组长10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深部勘探开发层系,为了明确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的关系,寻找有效的深部储层潜力开发区,为深部储层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在各类测试分析基础上、结合试油试采资料,综合分析评价长10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10油层组储层砂体以河道砂坝沉积为主,横向变化快,物性差,孔隙度平均8.98%;渗透率平均0.84×10-3μm2,孔隙组合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组合为主,属于小孔细吼型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长10油藏的分布主要受储层物性控制,宏观上油藏主要分布在河道砂坝部位,微观上,油藏分布主要受到喉道大小的控制,寻找河道砂坝主体部位的绿泥石膜发育带是该区长10油层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粗碎屑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岩石相的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将扇中辫状水道微相细分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和辫状水道细砂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岩石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以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单井日产油能力最高,辫状水道粗砂岩相次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最低,比较符合油田的开发实际.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因物性最好,剩余油丰度高,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南泥湾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南泥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含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区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等6种沉积微相,其平面展布由北向南呈鸟足状。结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骨架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应用趋势面地质分析方法,区别出三肇拗陷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两种不同的沉积环境。据此,探讨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而确定和划分了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4.
河庄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南部。其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河流和湖泊为主的碎屑沉积。本次研究区长2沉积相研究根据大量的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综合研究该区的沉积相。划分为水上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分流河道间沼泽、分流间湾等微相类型。沉积相分析是研究砂体分布的关键技术,沉积相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门峡建库前后44年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门峡建库前后44年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特征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高,原因是来水少、来沙多,超过河床输沙能力所致,下游河床只适应于平均含沙量50kg/m3左右的洪水。本研究可为下游防洪、河道整治以及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6油层是盆地的主力油层.以盆地东部的甘谷驿油田为例,分析了该油层的沉积微相特征、产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储层的沉积微相控制油井的产量;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渗透性好,油井产量高;高产油井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与储层的沉积微相展布、渗透率平面展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最佳水力断面推求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理论问题。基于最小能耗原理,采用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式,分别推求了梯形断面渠道的最优宽深比,并就边壁与河底糙率不同时的最优断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利用最小能耗原理,可以推求梯形断面的最优宽深比,而且根据三种表达式所得结果是相同的;对于梯形断面渠道,当河岸糙率与河底糙率比值增加时,最优宽深比将有所增大;当边坡系数增加时,最优宽深比也将有所增大;在河岸缺少约束的条件下,河流具有向宽浅发展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沉积背景出发,以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四段的岩石类型、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泥岩颜色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各类沉积相标志进行分析,确定其为三角洲沉积,包含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其中,平原亚相可识别出分支河道、决口扇、天然堤、废弃河道、湖泊沼泽微相;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天然堤和支流间湾等微相。依据沉积微相与地层格架的成因关系,在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控制下应用取心关键井建立了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图板,对非取心井进行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与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及剖面图,总结了微相类型的平面和纵向展布规律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指出分支河道砂体发育规模、连续性、储集性、含油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砂体,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