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PCAD2000——泵水力设计与绘型软件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计划项目,已由我校流体中心完成,并于2000年11月19日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该项目系统完整,包括离心泵系列、混流泵系列、无堵塞泵系列和轴流泵系列的各种形式的叶轮、导叶和泵体等15个水力设计与绘型模块.其中无堵塞泵(螺旋离心泵、单流道泵和双流道泵)设计软件属国内外首创;诱导轮、空间导叶、双蜗壳和短叶片偏置等模块属国内首次开发. 该软件功能很强,不仅可以设计常规泵,还可以设计各种特殊形式泵的过流部件,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较高的设计精度.借助该软件设计的泵均获了理想效果. 本软件问世十年来,目前日臻完善,已由大连市屏蔽电泵公司和长沙水泵厂等50多家泵厂采用或试用,对提高泵的设计水平,促进泵技术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软件内容及功能在国内同类软件中处于领先水平. (科技处梁芝兰)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比较了现有识别有杆泵抽油井泵工况分类器后,提出了将Fisher分类器应用于这一多类问题的识别领域,着重讨论了其设计方法,即推递计算了特征均值和协方差,并给出了初始条件和对称条件.由于Fisher分类器仅要求已知工况样本的特征向量均值及协方差矩阵,放松了样本特征正态分布的要求,提高了诊断有杆泵抽油井泵工况的正确率;递推式的给出,大大减少了泵工况特征库数据的存贮量和分类器设计的计算量,便于特征库数据的补充和修改.文末给出了4种工况下以泵功图灰度统计量为特征的分类器设计算例.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黄河两岸扬水站使用的双吸式离心泵的大量调查,针对普遍存在的泵效率 低和磨损严重的事实,按固液两相流理论设计了与6sh-9双吸泵体相匹配的叶轮,利 用6sh-9泵的泵体,组装成6XYP2泵,并对6sh-9和6XYP2泵进行了全面的性能 实验。依据实验结果,系统地总结了在不同含砂量下泵的性能变化规律,并对双吸式离 心泵固液两相流设计理论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结合渤海某油气田混输泵设计选型,介绍了混输泵选型的主要技术参数;通过对比具体工程选型实例,介绍了混输泵选型优化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归纳整理了泵的操作维修问题和管路滤器的选用原则,为无人平台简化泵操作维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离心泵流量-扬程曲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工业用离心泵的流量-扬程曲线对泵运转稳定性、运转特性和适用场合的影响,提出驼峰曲线泵稳定工况的判据及泵和叶轮形状对驼峰状的影响,对于泵的设计、制造和合理使用均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离心泵流量—扬程曲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工业用离心泵的流量-扬程曲线对泵运转稳定性、运转特性和适用场合的影响,提出驼峰曲线泵稳定工况的判据及泵和叶轮形状对驼峰状的影响,对于泵的设计、制造和合理使用均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得出旋喷泵在小流量和高扬程工况下运行时,效率高于多级泵和高速泵,在研究旋喷泵集流管与叶轮匹配及集流管扩散段损失的基础上,给出了设计扩散管水力参数的公式。  相似文献   

8.
介绍磁力驱动泵滑动轴承的使用条件,概述几种该条件的材料的特性及选用知识,同时设计出几种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通过实际运行,取得了成功,从而解决了磁力驱动泵因轴承故障而停泵的问题,并通过对轴承的特殊设计,使其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下运行,拓宽了磁力驱动泵的使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有杆抽油泵沉没度的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机抽井泵的沉没度是影响泵效和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有杆泵抽油系统的能耗,以机采系统效率最高为目标,确立了机采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同时分析泵效对机采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泵效的因素,给出了沉没度和其他抽汲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应用结果表明,以优化设计方法来确定泵的沉没度,可明显降低能耗,提高系统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油田生产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型无堵塞纸浆泵”研制成功由我校流体中心研制的“新型无堵塞纸浆泵”于1996年8月7日通过了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无堵塞纸浆泵采用了建立在多相流理论基础之上的无堵塞泵设计方法,成功设计了流道式等无堵塞泵,属国内独创.该项目已开发了多种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防洪排涝、水质治理日益重要。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以城市泵闸为枢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泵闸工程在机电设计中应确保电气供电可靠、机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以及正确地选择机电设备。本文结合杭州市洋浦江泵闸工程的实际,对泵闸工程在机电设计中要研究的泵型选择,供电方案,电气接线以及主要机电设备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新产品     
该产品博取各种耐腐蚀泵之长,克服了全塑耐腐蚀离心泵机械性能不强,全金属泵耐腐蚀寿命短的缺陷,采用新型的设计方法,不仅  相似文献   

13.
无泵循环液体除湿型空调系统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无泵循环的氯化锂水溶液除湿系统中气泡泵 吸收器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仿真,研究了它们的特性,为除湿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吸收器的溶液与空气流量比的合理值应小于2.0,设计时取1.0-1.5为宜;气泡泵的结构尺寸由溶液循环的阻力分析来确定,其重位阻力损失占79%,摩擦损失占18%;气泡泵的加热强度应控制在使溶液的提升量和放气范围同时增大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用自建的电泵泵级试验台对广泛使用的D82型电泵泵级进行了能量平衡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减小力损失,增大单级扬程,提高电泵泵级效率的途径,根据三元叶轮的结构形状设计理论对D82型电泵叶轮进行了改型设计,改型设计后的叶轮,其水力性能的各个参数都有所改善,叶片角减小而叶片包角增大,延长了叶片间的流道,能提高单级扬程。  相似文献   

15.
蔡立臣 《科技资讯》2006,(22):19-19
液压泵的使用寿命与泵自身设计、制造因素密切相关外,还和一些与泵使用相关元件的选用、试车运行过程中的操作等也有关。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分析,尽量做到合理选用液压泵相关外部元件、正确操作使用液压泵可大大提高泵的寿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常规泵进行串联、改造,研制出了井下掺液抽稠油泵。对泵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阐述了泵的工作原理,并对泵的工作参数进行了分析。该泵是通过从油管掺入液、从油套环空产出液,在上冲程时吸入产出液,在下冲程时举升混合液,从而实现了在柱塞下方掺液,避免了出现砂磨柱塞的现象,减少了稠油对柱塞运动的阻力,克服了泵上掺液不能降低进泵原油一粘度的缺点,解决了在井筒降粘和稠油抽汲中存在的问题。该泵使用了连动式凡尔与弹簧,保证了底阀与顶阀打开与关闭的同步性,能够达到吸入产出液、加入掺入液以及举升混合液同时进行的目的。该泵的设计原理可行,工艺容易实现,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抽稠油泵。  相似文献   

17.
改型环形灌注泵的径向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灌注泵的泄漏问题,对灌注泵的3个特征及轴封泄漏量的解析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轴封间隙过大是导致灌注泵泄漏的主要原因,而轴封间隙是由作用在叶轮上的径向力引起的,普通离心泵径向力及轴封间隙过大因而不适合用作灌注泵,设计出一种改型环形离心泵,其压水室由一般环形流道和一段螺旋形流道组成,对环形压水室、螺旋形压水室及环形-螺旋形压水室泵径向力的定性分析表明:这种必型环形灌注泵的径向力小,且最小径向力点向小流量方向偏移,正好满足灌注泵小流量小径向力的要求,对这种改型环形泵的轻向力进行了测试,并将结果与相同比转速下涡形泵和环形泵径向力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耐久性及永久性叶轮血泵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血泵的使用寿命,笔者首先研制出一种具有滚动轴承和洗刷系统的耐久性血泵,这种滚动轴承采用耐磨性极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做滚子,能使血泵工作数年以上,而洗刷系统通过输液能使轴承一直在生理盐水和肝素中工作,也就不会生成血栓,在此设计基础上,作者发展了叶轮转子能够作轴向颤动的耐久性血泵,转子的轴向颤动使新鲜的血液在血泵的每个搏动周期进行轴承并洗刷转子,轴承对也就不会生成血栓,同时也避免了生理盐水注射的不便,提高了受体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最后,笔者在永磁磁浮叶轮血泵的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血泵转子在永磁磁力和非磁力共同作用下,能够悬浮在血液中工作,无需位置测量和反馈控制,这种可樾主的,能产生搏动流并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耐久性叶轮血泵将比以往各种血泵具有更好的应用前途,可望在将来取代心脏移植。  相似文献   

19.
用自建的电泵泵级试验台对广泛使用的D82型电泵泵级进行了能量平衡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减小水力损失、增大单级扬程、提高电泵泵级效率的途径。根据三元叶轮的结构形状设计理论对D82型电泵叶轮进行了改型设计,改型设计后的叶轮,其水力性能的各个参数都有所改善,叶片角减小而叶片包角增大,延长了叶片间的流道,能提高单级扬程。  相似文献   

20.
带长出水管模型泵装置特性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结合湖北夹河沟泵站带长出水管的泵装置特性试验研究,提出了将模型设计成模拟进水流道及部分出水管的泵装置和模拟全部出水管不带泵的水工模型装置,并通过两装置性能的合成分析,得出泵装置特性的试验方法,同时还利用水工模型装置对虹吸出水管中的虹吸形成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成果不仅为夹河沟泵站技术改造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且对同类带长出水管的泵装置模型试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