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2.
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应地区规划要求,为了确定滑坡场地建设适宜性,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针对性的提出基岩表面坡度、深切冲沟的距离以及滑坡自身的稳定性等9个评价因子,对规划区内整体稳定性较好的某滑坡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区面积约0.8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0.2%,分布于山前地带、场地中后部;较适宜区面积约0.4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10.4%,主要为滑坡场地中部;适宜性差区面积约1.01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4.4%,主要为滑坡的中前部;不适宜区面积约1.85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45.0%,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较差区域。评价结果与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以及场地现状定性判别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可见改进层次分析法对滑坡场地规划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镇江市节能减排及浅层地热能的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镇江市基础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热物性特征,结合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开发利用进行适宜性分区.研究区总面积752.4 km~2,地埋管地源热泵的适宜区面积422.55 km~2,主要分布在江心洲、世业洲、高桥、大港及丹徒新区等地区;较适宜区面积116.09 km~2,主要分布在市区、谏壁等地区,两者占全区面积的71.59%.研究成果可为镇江市及其他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皖南低山丘陵区,以ASTER GDEM为基础数据,利用Python脚本调用Arc GIS领域分析功能和栅格计算器分别提取3×3、5×5、…、65×65窗口的地势起伏度,采用均值变点法计算得出皖南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度最佳提取窗口为23×23(0.48 km2)。依据地形起伏度和海拔高度将皖南低山丘陵区划分为8种地貌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貌类型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分别占全区面积的41.88%和35.23%;平原和台地占全区面积的21.78%,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和屯溪盆地。  相似文献   

5.
以陕南略阳县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自然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主要指标,构建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数学评价模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到略阳县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分区图,并对目前83个已建移民安置点进行了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略阳县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98%,22.06%,21.68%,42.28%;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坝区,一般适宜区多分布在最适宜区的周围;有33个已建安置点处于最适宜区,31个处于一般适宜区,12个处于较不适宜区,7个处于不适宜区.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移民选址科学性的原则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因素中的坡度、高程、地灾易发度等9个评价因子,构建内江市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再结合最小信息熵求出最终权重。通过Arc GIS建立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域的居民点适宜性结果,对评价分区结果和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江市的居民点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江市居民点用地中,一般适宜区面积1 940. 3 km~2,约占总面积36. 03%。不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高度适宜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2. 32%,27. 03%,24. 63%,其中龚家镇-全安镇-凤鸣镇以及威远县北部等低山区适宜度最差。  相似文献   

7.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ANN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CV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之间,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3)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近期开展的区域性调查、勘查项目所得的1031处滑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白龙江流域地质背景和外部环境主要因素中滑坡分布的敏感区段,以及不同规模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的敏感区段,探讨了各个因素控制和影响滑坡分布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流域内滑坡在以下地段集中分布:中山区、地形坡度15°~45°斜坡区、层状浅变质岩+灰岩岩组分布区、距离主干段断层10 km范围内、地震烈度Ⅶ~Ⅷ度区、小时最大降雨量35~40 mm地区、白龙江及其一级支流河谷两岸以及人口密度大于10人/km~2地区.巨型滑坡更加密集于中山区、浅变质岩+灰岩岩组分布区、距离主要断裂带不足5 km范围内以及白龙江及其一级支流河谷两岸;中小型滑坡在低山丘陵区、松散土层分布区、白龙江二级及以下支流岸坡上以及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地区更为集中;大型滑坡分布特征介于二者中间.巨型滑坡对断裂、地形、软岩敏感性最强,中小型滑坡对降雨、松散土体、人类活动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的为郑州市轨道交通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在对郑州市城区相关资料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地质特点,进行研究区中层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本次研究通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层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影响因子主要包括15~30m地层加权平均压缩模量、15~30m地层均匀性、地下水腐蚀性、15~30m软土厚度、地面沉降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其中,地面沉降、软土以及地层均匀性对中层隧道工程影响较为显著;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中等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面积约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24%;施工时要注意软土的分布以及地面沉降对工程的影响,其他区域为适宜性好区,面积约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76%。在该评价区内,地层均匀,地下水腐蚀性弱,无软土分布,地面沉降速率小,加权平均压缩模量较小,在该区施工时要重点关注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可见通过对郑州市中层隧道工程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针对性较强,可以更为有效的为郑州市轨道交通规划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苍溪县为例,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适宜红心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生长的生态环境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4个方面对红心猕猴桃适宜性分布进行评价,按照不同指标因子分等,得到苍溪县红心猕猴桃适宜区分等图,并进行野外实测验证.结果表明,苍溪红心猕猴桃的扩引种总适宜面积为11.58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24.15%.其中最适宜性面积0.60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25%;较适宜性面积5.11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0.65%;一般适宜区约有5.87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2.25%.  相似文献   

11.
基于AHP和FR模型的城市绿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性评价能够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常州市为例,基于对航片的解译及实地调查提取研究区绿地信息,根据各种专题图建立空间属性数据库,利用ArcGIS9.3的Spatial Analyst工具,对适宜性影响因子(土地利用、植被指数、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频率比(FR)模型,分析了常州市城市绿地的生态适宜性,并结合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和优选,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常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权重变化对基于AHP法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影响不大,常州市城市绿地综合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为西部高,中部低。FR模型下高度适宜和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14%,以较大面积的绿地及苗圃地为主;不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75%,以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为主。根据FR模型和3组AHP法计算出来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24、0.604、0.612和0.597。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研究区实际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运用试算法和专家经验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研究区的评价模型,最后结合GIS技术,对银川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4%,较适宜区占51.44%,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区分别为10.67%、10.53%。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究表明:广东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9.6~91.2之间,整体格局是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往南和往北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适宜区的分布面积最广,占全省面积的67.46%,相应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71.07%;一般适宜区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8%,相应人口占21.54%;高度适宜区面积占2.97%,人口占7.32%;临界适宜区面积、人口占比均最低,分别为0.77%、0.07%。地形起伏大是粤北的共同限制因子,水热匹配状况差是湛江、茂名的主导限制因子,地被覆盖稀疏是珠三角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大部分一般适宜区同时受多个自然因子限制。  相似文献   

14.
较为客观地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依据。提出熵权-层次分析法以实现权重的客观分析计算,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并使用ArcGIS生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非常适宜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2.64%,适宜区占34.41%,一般适宜区占35.90%,不适宜区占7.05%。该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可以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整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和社会因素,导致农村居民点在该地区的分布长期处在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脏乱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基于以上问题现以太谷县为研究区,使用Voronoi和景观格局方法,并结合相关的自然环境、区位环境、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等因子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状况,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太谷县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状况做分析,并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供政策参考。结果表明:(1)从Voronoi图的CV值表明太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为集群型,其中侯城乡最为密集;(2)农村居民点在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因子上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为6°以下,海拔高度为1 000 m以下,距离城镇10 km,距离道路4 km,距离河流6 km以内以及坡向为东西东南西南地区,在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因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距离水浇地和果园500 m以内的地区,人口小于3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3亿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 000元的地区;(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做相关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基本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适宜性的地区仅占总面积5.09%,且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不适宜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  相似文献   

16.
借助GIS软件平台,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8个主要影响因子,定量评估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并进行区域划分,进而探讨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1)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区间为4.75~9.33之间,中值为7.04,总体适宜性较好.(2)从空间结构来看,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即湘北洞庭湖带和湘中湘江带是湖南省人居环境高度适宜集聚区,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边缘区是人居环境不适宜区.(3)根据适宜性聚类分析,湖南省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区的县市(州)有48个,一般适宜区的县市(州)有42个,不适宜区的县市(州)有11个.(4)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曲线拟合度高达0.91.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汉中盆地及周边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四期TM影像,利用ENVI和GIS技术提取汉中盆地及其周边低山丘陵区各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研究区各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地形梯度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1)2000—2016年汉中盆地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而低山丘陵区以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为主要特征。2)2000—2016年盆地区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区为中心面呈环状增加和以高速公路为中轴呈条带状增加。而低山丘陵区林地主要在坡度较大和高程较高的区域增加。3)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耕-耕-耕-耕"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汉中盆地面积的51.67%。低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林-林-林-林"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低山丘陵区面积的41.44%。4)汉中盆地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而低山丘陵区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林地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合理定量表达贵州省各地貌区域内坝子的分布差异,划分出不同地貌区域内坝子-山地的组合类型,对于坝子在贵州复杂地貌类型中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高清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提取贵州省坝子空间分布的矢量数据,参照贵州省6大地貌分区,对各区域内的坝子及坝子-山地组合类型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贵州省的坝子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2%,单个坝子的平均面积为0.573 3 km2;参照贵州省坝子的类型、坝子周边的地貌及高清遥感影像,将坝子-山地组合划分为中山峡谷坝组合、中山沟河谷坝组合、中山盆地坝组合、低山沟河谷坝组合、低山盆地坝组合、低山丘陵河谷坝组合、低山丘陵盆地坝组合、丘陵洼地坝组合、丘陵盆地坝组合和低山槽谷坝组合型10类。各类型的坝子-山地组合在不同的地貌区域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同时又在不同地貌、不同流域的某些区域呈现相似性,但其地形主导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宁夏吴忠市1∶50000富硒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成果数据,确定了评价指标及评价单元,经过对评价单元的赋值对宁夏同心县进行了土壤养分地球化学评价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叠加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同心县土地质量整体良好,一等(优质)区面积为1.72km2,占总面积的0.53%;二等(良好)区面积为200.44km2,占总面积的61.39%,为所占比例最高的等级;三等(中等)区面积为124.37km2,占总面积的38.09%。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与覆盖(LULC)变化是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南方丘陵区人口密集,但生态环境脆弱,20世纪90年代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急剧环境变化。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以1990年、2000年两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植被和建设用地信息,通过反演植被覆盖度,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处理,获得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等级分布图,最后,通过对比1990年和2000年建设用地和植被覆盖等级图获得了研究区建设用地和植被覆盖演变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0年内研究区建设用地发生了显著扩展,扩展区域主要集中在衡阳市区周边,扩展区总面积为237.34km2;植被恢复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区域,植被退化区位于研究区西端以及衡南县、祁东县和常宁市等3县市交界的湘江河谷地带以及南部的山区;城镇扩展区内植被退化严重,植被退化面积达到166.84 km2,占城镇扩展面积的比例为7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