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响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国家的政策性安置变得困难.一些优秀的运动员退役后出现就业难,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现有体制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生存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围绕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运动员退役后的保障制度和运动员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管理模式、就业状况及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苏省根据国家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一系列政策,适时地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形成了政策与落实相结合、政府与地方共管、在役与退役相连接、以创业为核心的退役运动员管理模式,从而大大促进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效果理想;多数运动员退役后进入高等学校攻读本科学历,文化基础差是困扰退役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对于已就业的运动员的就业渠道是组织分配、自主创业、应聘;学历低、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是影响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杰  赵新民 《科技信息》2010,(35):I0134-I0135
通过对安徽省部分现已退役队员的安置情况以及现役运动员对退役后工作去向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他们退役安置的因素,提出符合现阶段我省退役运动安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安置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安置难的原因.基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提出坚持政策性安置、鼓励继续教育、加快体教结合进程、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是运动员们较关心的问题,落实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改革原有的运动员选拔机制;精简运动员;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运动员自主创业;完善保险制度;鼓励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提高安置金额并提供职业再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6.
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足球运动员文化素养与比赛能力、社会行为、心理素质、对足球运动的理解以及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等问题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养的必要性,从而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继续教育作为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女性运动员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应得到教育资源的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保护.通过对继续教育的途径及现状展开沦述,分析了女性运动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问题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建议性措施.女性退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面临着资源有限、经费不足、意识薄弱等障碍,可以通过专属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职业教育的针对式培养等措施解决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目的有两层含义,首先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进一步挖掘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科研团队的潜力,团结一致,联合攻关,争创佳绩;其次是以人为本,培养运动员成为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人才.但是政策目标、培养与质量控制偏向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忽视了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生计问题,培养过程中没有针对运动员退役后的生计问题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以及退役后运动员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还存在很多的缺陷,致使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出现安置难的问题,这不但影响运动员队伍的稳定、运动成绩的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更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29届奥运会完美闭幕了,奥运会后却隐藏着大量运动员退役难以安置的问题,导致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外方面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社会就业环境等;内部因素主要归因于运动员在服役期间正常社会化被破坏、退役后社会角色中断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1)以学校为依托,促进和维护运动员正常的社会化进程;2)建立高效的退役运动员培训体系,预防社会角色中断;3)以市场为导向,拓宽运动员就业渠道;4)建立务实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
安置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运动员因综合素质低下、培养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救援体制不健全、法规体制的矛盾冲突、就业渠道窄等问题影响,出现退役运动员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改革专业化训练体制,强化以"学校"为依托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特殊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单文举 《科技信息》2009,(16):215-215
安置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运动员因综合素质低下、培养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救援体制不健全、法规体制的矛盾冲突、就业渠道窄等问题影响,出现退役运动员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改革专业化训练体制,强化以“学校”为依托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特殊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退役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其退役后较快适应社会、完成新的角色转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影响在训运动员的训练的积极性,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退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2008年江苏省退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仍须加强其实效性与系统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适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层的现象,其本质是退役运动员对未来工作、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因此,建立退役运动员保障的长效机制,为退役运动员做好职业指导、做好退役工作中和退役后择业中的每件小事,想运动员所想,急运动员所急,为运动员提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社会保障机制,才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心理问题的治本之策。这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教练员以及运动员自身的共同努力和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体制也在发生变化,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和生活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西射击队步枪、手枪、移动靶和飞碟四个项目退役的男、女共30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就始练年龄、退役年龄、退役原因以及现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主要采用心理测量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针对210名辽宁省退役运动员进行调查,对不同年龄的退役运动员主观幸福感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按不同年龄阶段分成5组,结果显示:(1)老年退役运动员知足充裕体验水平、心态平衡体验明显高于中青年退役运动员;(2)青年退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体验水平明显高于其余组;(3)老年退役运动员的成长发展体验明显低于中青年退役运动员.(4)中年退役运动员在人际关系适应水平上要与其他四组年龄层退役运动员有明显差异.鉴于此,该研究从年龄分布上总体探析退役运动员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且从主观幸福感的几个显著因素上推断出可能导致了中年退役运动员主观幸福感体验水平偏低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增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对社会资本理论与体育的关系进行概述后,结合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指出了残疾人运动员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从体育经历、体育赛事和体育政策、体育参与、文化资本四个方面分析了残疾人运动员体育经历与社会资本积累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退役运动员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后角色及心理调适众方面因素进行阐述与探讨。退役运动员在职业转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客观的个人评估,从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后,需要做好从运动员到教师等职业角色转换,并且处理好科研、工作心态与职业倦怠等方面的心理调适,才能从一个优秀运动员变成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退役运动员潜人才成长历程具有特殊性,是"潜人才Ⅰ --显人才Ⅰ--潜人才Ⅱ--显人才Ⅱ"的过程.以退役运动员潜人才的特征为切入点, 从不同的层面论述了影响退役运动员潜人才资源开发的因素.同时,提出退役运动员潜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与心理援助、建立运动员退役服务项目、加强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注重自我推荐的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童 《科技咨询导报》2012,(28):229-230
据统计在竞技体育中,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成为长期困惑中国体育的一大难题。在我国,足球运动员的退役后的就业去向是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退役运动员的和北京市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调薪,提出了在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期可以从职业规划、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课程四个模块进行职业培训,引导运动员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使他们尽快适应退役后的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