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杭州湾内风暴潮和天文潮之间的相互复杂作用对于准确预报风暴潮增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ADCIRC垂向积分水动力数学模式和藤田台风模型,计算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作用下的潮位过程,并与简单线性叠加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理想条件下天文潮与风暴潮的非线性作用特征.同时对杭州湾地区的天文潮以及9711号典型台风过程引起的风暴潮进行计算,分析该地区天文潮和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均表明,天文潮影响下的风暴潮增水过程存在与天文潮相同周期性波动成分;和耦合计算相比,简单叠加得到的水位有高估高潮位、低估低潮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岸风暴潮灾害严重,为研发具有快速预警能力的福建沿岸风暴潮漫堤预警辅助决策系统,建立了福建沿岸台风暴潮数值模型,并对31个历史台风引起的福建沿岸风暴潮进行了后报模拟,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进而分别就台风前期近中心最大风速、前期中心移动速度和前期中心移动方向对后期增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预报的台风参数的可能变化幅度范围内,前期台风参数对后期增水的影响较小.实验获得的最大绝对差值均远小于一般的风暴潮后报误差.  相似文献   

3.
设计两个模拟台风,以北上型台风路径对东海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高桥水文站的风暴潮计算结果,分析了台风引起的最大增水及出现时间对台风中心经度、纬度、中心气压和最大风圈半径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最大风暴增水的数值对台风中心纬度并不敏感,对台风中心气压、最大风圈半径有一定的敏感,但也并不显著,而对台风中心经度最为敏感。最大增水出现的时间则对台风中心气压、最大风圈半径并不敏感,对台风中心经度和纬度较为敏感,尤其是纬度最为显著。在设计的两种模拟台风中,最大增水出现的时间表现出对台风中心纬度以及台风移速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铁山湾海域风暴潮灾害频发,为研究该海域风暴潮特征,基于Delft 3D模型和Holland台风模型,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率的风暴潮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1409号"威马逊"和1415号"海鸥"台风风暴潮进行模拟,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计算结果表明,由于铁山湾是个半封闭的喇叭形状港湾,港湾内侧的增水值大于港湾外侧,"威马逊"台风引发的内侧最大增水值达到3.5m,因此应更加重视港湾内侧的防灾减灾工作;同时,铁山湾海域风暴潮对台风参数的变化较为敏感,台风强度越大、路径距离铁山湾越近,其产生的增水越大。  相似文献   

5.
张敏  米婕  赵振宇  朱冬琳  陈波 《广西科学》2019,26(6):655-662
台风风暴潮引发的增水和风浪效应是造成沿海低地灾害和损失的重要因素。本文设计了区域嵌套、波-流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风浪和增水过程进行有效模拟,精度达到应用要求。结果表明北部湾在台风影响下引起明显风浪和增水效应。台风中心风浪较小,仅1 m以内;而台风臂扫过海域风浪较大,可达9 m以上。最大增水海域出现在北部湾东侧靠近琼州海峡附近,可达2.5 m。风浪与增水叠加具有非线性效应,最大增水与最大风浪出现时间如与大潮高潮位相遇易形成超高水位,将对北部湾沿岸低地造成巨大淹没风险。本研究意在突破北部湾现有模型局限性,为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苏沿海易遭受风暴潮影响的现状,分析了江苏历史上台风风暴潮灾害特征.选用Holland台风风场模型计算风场为强迫场,通过目前被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水动力模型ADCIRC建立台风风暴潮模式.建立的江苏海域精细化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结合江苏沿海岸线和地形变化特点,采用非结构网格技术对研究区域复杂海域进行重点加密,选取历史上影响江苏沿海典型的四个台风,进行江苏沿海精细化风暴潮后报检验.通过对影响江苏海域的不同时期的台风风暴潮过程的数值预报检验可以得出: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的后报相对误差为18.3%,预报相对误差不大于20%,能够较好的预报风暴潮过程的发展,刻画不同台风过程引起的风暴增水过程,实现了江苏省沿海台风风暴潮的3d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桑美”台风风暴潮的增水特征,基于POM海洋数值模式,建立包含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在内的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数值预报模型,并以此模型计算浙江省南部至福建省北部9个站点在台风登陆期间的增水过程。结果表明,9个站点的增水曲线表现出3种类型:标准型、波动型、随机型。距台风登陆点最近的站点表现为标准型,稍远为波动型,台风边缘处表现为随机型;鳌江站具有远超其他站点的最大增水,而这一现象是台风登陆点位置、鳌江站的特殊地形、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作用等多种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8.
在风暴潮灾害中,台风、天文高潮位、区间暴雨和上游洪水等因子存在同时出现的可能,对沿海地区的防汛安全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双因子、多因子影响下的复合风暴潮灾害成为沿海地区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研究对象.风暴潮水通过漫堤和溃口进入陆域后,河网对潮水的调蓄和运输作用直接影响对受灾区域灾害危险性的评估结果.本研究选取上海市金山区作为典型区域,基于MIKE11和MIKE21模型分别建立金山区一维河网模型和二维陆面模型,并进行耦合计算,模拟分析在风暴潮、台风、区间暴雨和流域洪水的综合影响下,金山区地面积水变化过程,为区域的灾害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陆域河网调蓄作用后,风暴潮引起的金山区地面积水大幅度减小,区域内整体淹没分布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综合考虑风暴潮及区间暴雨和流域洪水与仅考虑风暴潮条件相比,金山区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区域危险性等级降低,西北角危险性等级升高.  相似文献   

9.
台风暴潮-径流相互作用增大河口台风暴潮位,从而增大台风暴潮灾害.本文基于FVCOM模式建立了河口及附近海域的台风暴潮数值模型,并以9711台风和0608台风为风-气压场来源.依据台风期间的实测径流量过程Q(t),设计了4个径流过程q(t),并与q(t)=0时进行对比,讨论了台风暴潮模拟中考虑上游径流的必要性;研究了浙江省南部沿海椒江、欧江、飞云江和鳌江河口区径流和台风暴潮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径流量变化对海门、温州、瑞安和鳌江观测站台风暴潮位以及各河流口门内最大台风暴潮位包络线的影响.结果显示:径流量越大,观测站的台风暴潮位增量越大且台风暴潮位的最大增量出现在台风登陆后;9711台风期间椒江台风暴潮位受径流的影响较瓯江更显著;0608台风期间飞云江台风暴潮位受径流影响较鳌江更显著.本文研究成果为河口台风暴潮防灾减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以外海域风暴潮与天文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一个二维数值模式被用于研究长江口以外海域的风暴潮与天文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用这个模式模拟了1981年8114号台风与天文潮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风暴潮增水。8114号台风是近20年中最重要的台风之一。该台风登陆点附近有吴淞验潮站,这里有完整的风暴潮水位记录。计算结果与该站实测值符合较好,辩明模拟是成功的。此外,从模拟结果中还可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 ,从三方面介绍了在大体积砼施工过程中 ,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情况 :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砼浇筑的连续性;砼浇筑后的养护、砼裂缝的预防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各种原因,从原材料的性能、设计、施工工艺和混凝土养护等方面提出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治理方法,包括表面修补法和内部修补法。  相似文献   

14.
对低配筋率冷轧螺纹钢筋混凝土实心板裂缝宽度的计算进行了探讨,通过一些实验提出了受拉区出现裂缝的低配筋率冷轧螺纹钢筋混凝土实心板的计算公式,达到了在满足变形的条件下降低配筋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多层商住楼采用现浇钢筋砼楼面板之后 ,发现砼板易发生裂缝 ,主要是由于砼早期自身收缩大、砼徐变及温度和施工影响所造成。为解决此问题 ,在设计上采用了强度较高的冷拔带肋钢筋并增加板厚 ;施工时在砼中加入膨胀型外加剂,增强砼模板刚度与砼养护。采用这些防治措施后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浅谈混凝土裂缝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各种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施工预防措施,根据混凝土裂缝治理的原则,提出了一般常用的裂缝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近代对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材料的有关断裂力学理论及作者对该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混凝土材料的应变软化曲线及其应用、裂纹尖端应力奇异性的解释与处理。并就混凝土断裂不同于经典断裂力学中的“裂纹失稳扩展”等内容作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钢筋混凝土结构板角斜裂缝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经常出现的整个建筑结构阳角楼板的 4 5°上下贯通斜裂缝的产生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和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20.
预拌泵送混凝土施工中裂缝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控制预拌泵送混凝土施工中裂缝产生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