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在近几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它所提出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学习观等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则试图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考察,寻找其对数学学习的借鉴,从而树立一种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儒家知行观的总体特征是强调知与行的协调一致,以道德践履作为知行观的主要内容,而疏于思辨认知.自春秋孔儒传统传至唐代,知行观强调的是知易行难,行重于知.宋代理学知行观对传统知行观有所突破,程朱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王守仁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知与行的关系认识又带进一个新阶段.首先,王守仁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王氏认为朱学的错误在其把形而上本体论世界与现象形而下形器世界分为二,割裂了先验本体理与感性现实世界的联系,反映到知行观上是二分的,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发生冲突.从学习学的视角看,王学矫正朱学轻视"自心自性"的粗略,改变了朱门后学支离繁琐、帖括拘泥的学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法,把宋元的学习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学习思想史上开辟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周兰 《科技信息》2006,1(12):193-194
二战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其民商法观、民事立法模式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民法观延续了从德国开端的财产法民法观的转向,使从罗马法以来一直奉行的市民社会民商法观的链条至此断开.此外,苏联的商品经济民法观也是一股暗涌,这依次产生的两种民法观引起了中国50年代-80年代的2次大讨论--通过调整对象理论体现出来;同时,一国民法观与其民事立法模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的财产法民法观、商品经济民法观在立法模式上相应体现为对潘德克吞体系的移植,这些都对中国历次的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新民法典的制定前夜,它的民法观、立法理念仍如幽灵一般在其上空盘旋.本文从民商法观、民事立法模式、当前我国民商法典的制订来谈谈苏联民商法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从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5个方面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师生观、学情观、教学设计观、学法指导观、评价观几方面阐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快乐学习"数学的内因、外因、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在近几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它所提出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学习观等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则试图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考察,寻找其对数学学习的借鉴,从而树立一种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逻辑的视角,在对相关理论观点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经营的3种观念模式,并对每一种观念模式作了相应的评述.认为以"共生多赢"为核心的融和经营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观念保证.  相似文献   

8.
杜威通过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传统教育教师观的批判,反思进步教育的教师观,在强调"以儿童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全新的教师观:即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儿童经验的改造者;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是儿童思维的开发者.杜威的教师观,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学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与之相协调的数学观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从数学的发展来看,占主流的数学观已经由静态的、绝对主义的转变为动态的、辨证的.动态数学观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都是富含探究成分的.因此,持有动态的数学观是开展数学探究学习的基础性准备.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持有一种朴素的应得正义观,即认为正义就在于每个人得到其所应得的。为了明确界定应得正义观,两种不同的“应得”概念被区分开来:前制度性应得与制度性应得。应得正义观一贯使用的应得概念指的是前制度性应得。在当代,这种正义观遭到了罗尔斯的质疑,他认为应得正义观是不适用的和不可行的。虽然罗尔斯对应得正义观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却促成了运气平等主义。从表面上来看,运气平等主义不但没有否定应得正义观,而且似乎还是对它的一种扩展,但是对二者关系的深入考察表明它们在本质上并不一致。此外,运气平等主义作为一种正义观存在着一个重要缺陷,即它忽略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所造成的巨大不平等;而应得正义观则不存在这样的缺陷,显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的教学管理与经济联系紧密。本文从高职教育的"质量观"、"服务观"和"产品观"的视角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以"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许国平 《科技信息》2013,(10):361-361,363
"双主体"教学观是目前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它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的理念,对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双主体"教学观的概念,并就"双主体"教学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实践归纳出"双主体"教学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代数学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基础.本文主要从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数学知识应用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时的主动建构和合作学习;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代数学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基础.本文主要从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数学知识应用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时的主动建构和合作学习;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这是作者为<中国学习思想通史>写的一篇<序>.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学思想为主导的,以经典为学习文本的、诸子与释道为补充的多元并存的形态.现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为背景的,以批判传统和学习西方科技为特征的创新形态.而古代与现代有继承而不可截然分割,又有明显的区别.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学习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模式,分而言之,它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人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是智慧之境;知行观是中国学习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学习思想中贯穿着一条王官之学与民间之学互动、感应、消长的规律;史官文化形态是中国学习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学习思想统摄多个学科,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知识论与智慧论内涵的研究课题.现代化要求学习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系统起导向作用,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目标具有反作用.首先从层次性、可变性和作用机制三方面分析了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差异,说明"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的发展而非否定,随后阐述了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目标内容和作用机制的修正过程.  相似文献   

17.
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知识观不同,中国传统儒家把德性作为知识的主体,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儒家基于这种知识观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习观,在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方法上,明显体现出道德至上的价值倾向。儒家的这种学习观对纠正当代教育知性太过、德性不足的偏失以及理性谮妄下人的道德沉沦救赎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学风建设和道德重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科学本质观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生成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该研究通过对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学物理函授教师展开科学本质观调查,运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软件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近七成中学物理函授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处于现代科学本质观与朴素科学本质观之间,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中学物理函授教师持有现代科学本质观;在科学本质观的三个维度上,函授教师对"科学事业"的理解最好,对"科学世界观"的理解次之,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最弱;考察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与科学本质观的关系,发现在总的科学本质观上具有性别差异而无教龄差异,科学本质观的三个维度上教师的性别和教龄对其所持的科学本质观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从课程设置、内容、形式等方面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为基础是重要的化学教学观.从当前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淡漠与认识不足出发,从以下4个方向重点论述了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的含义及其实施措施①把实验作为实现中学化学课程目标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②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③把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活动,强调实验探究教学.④把实验作为实验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局统独政策的国家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