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初一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初一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在向他们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他们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初一是一个从小学向中学过度的阶段,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有了质的发展。在小学里,学生接触的数学对象仅仅是一些具体的数,到了中学,则要发展到研究表示数的字母及其构成的代数式、方程、几何量以及各种关系等等;在方法上,小学只要求完成一些具体数字的计算,在中学则要发展到推理和论证。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一转变对初一数学教学的要求及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每位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 从自然数的产生到超实数理论的建立,人们对数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在这期间,数的概念经过了四次重要的扩张:即从自然数到有理数;从有理数到实数;从实数到复数;从实数到超实数。数的概念的每一次扩张都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数的概念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数的概念的每一次扩张,都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数系的扩展     
为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完善数学内部结构,伴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然数到整数、整数到有理数、有理数到实数、实数到复数、复数到四元数的扩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有理数的乘方》一节取自华东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有理数》的第十一节。它是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后学习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有理数的运算经验。小学里学生只接触过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而乘方运算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运算,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形成。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够全面,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比较,归纳形成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整式是我们从数到式过渡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比起有理数来要显得更为抽象,为了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其创新和探究能力,现就整式的加减涉及的有关创新型题采撷几例,供同学们学习鉴赏.  相似文献   

6.
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受年龄、个性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的近景怀学习动机逐步向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过渡。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促使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7.
掌握有理数是学好代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理数实质上就是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和在正整数、正分数前面加上“-”号的负整数、负分数及零.可见,要掌握好有理数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就必须重视“ ,-”号的意义及用法,根据学生对“ ,-”号的认知过程的顺序及“ ,-”的功能的不单一,笔者就此谈上看法.  相似文献   

8.
“有理数除法”是有理数运算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发展学生运算能力的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让学生体会运算之间辨证统一的内在联系的极好素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非负数除法(零不为除数)的基础之上,即“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以及在引入负数后,学生学习有理数加、减、乘运算的经验,即“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的方法。事实上,有理数的除法仍然满足这两个法则。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在尝试中思考、感悟、提升,从而拓展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新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9.
<正>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活动的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良好的教育条件影响下,智力发育正常的学生将逐步完成这种过渡。目前的状况是:从进入初中起,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两级分化。 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入中学时,对周围的一切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学习兴趣也比较高;而到初二时,随着对中学学习生活的逐渐熟悉和了解,新鲜感也随之减弱或消失,表现在学习上,便出现了“塌腰”及“滑坡”现象。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  相似文献   

10.
初中一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一个过渡、转折时期。学生刚跨进中学大门,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要使学生能在中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起始班的语文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起始班的语文课教得好坏,对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身心的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一的学生,十三岁左右的少年,正处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入学适应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目前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注意力不集中、管理自己的能力不足、时间观念差等方面.因而,建议我们要从学校、幼儿园、家庭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家庭方面,要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加对困难的承受力的教育.从幼儿园方面,建议增加对幼儿的理解力、逻辑分析能力、书写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学校来说,要借鉴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力争把课上得生动有趣,逐渐使儿童适应小学的生活,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不仅要经历环境的变化和学业的增加这个过程,更是学生身心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做好期间的过渡,为初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该从学生思想教育、行为规范、道德意识培养、习惯养成抓起,为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树立,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协调者、引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3.
翁曦 《科技信息》2012,(17):331-331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知识点是紧密衔接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在小学已经学到了何种程度,中学里又该拓展到什么深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小学学了哪些数学知识,而且要清楚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认识层次。对中小学数学知识点的衔接教学准确把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实践中发现同一知识点在小学表述的很具体直观,而初中就开始抽象了,这也体现了数学学习在不同的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步入初中,到中学环境已变,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有新鲜感、好奇感.他们听话爱动,上进心强,但他们的意志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他们干什么,主要靠的是兴趣.为此做为教师上课,尤其是初一地理课,学生对此课不重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来说,越早接触一种语言,就越容易接受它。怎样让学生顺利的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怎样使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更好的衔接,需要我们中小学的教师一起来努力。农村的英语教学从初中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甚至是一年级,充分说明了国民对英语的重视。但是由于小学英语教育和初中英语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往往会产生种种不适应,从而引起学习英语兴趣下降,学习成绩滑坡。初中的教学任务较重,在教学形式上与小学还有很大不同,要求背诵与书写的东西增多,在学习习惯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一要求,符合小学作文教学规律,也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中怎样做到从内容入手呢? 第一、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命题,才能使他们写出内容丰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不同阶段对旋转体体积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为例说明数学方法培养问题,论述了数学方法在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应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宋林生 《甘肃科技》2010,26(10):191-192
针对七年级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七年级新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做好从小学到中学的心理过渡工作,使他们及时适应初中生活,确保学生在初中阶段得到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董会锦  劳胜领 《科技资讯》2014,12(20):153-153
在《数字电子技术》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中的实际电子产品为教学载体,整合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点.每一项目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产品或功能部件,要完成这一项目,学生必须完成若干项目任务,而每一任务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都对学生有着明确的要求.学生首先应明确学习任务,然后学习与任务相关的知识点,在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一边做,一边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在实际动手制作电路的过程中自然掌握了应掌握的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点.  相似文献   

20.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我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