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 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 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β-环糊精与四氢呋喃在水相中通过范德华力发生包合反应形成的主客体超分子络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氢谱对络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行性.由核磁共振分析,给出了客体分子在环糊精空腔的可能构象.  相似文献   

4.
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H核磁共振谱研究了β-环糊精对双酚A的分子识别行为,结果表明:双酚A经分子识别后其紫外吸收有所增加,吸收峰发生2~3 nm红移;红外特征峰被β-环糊精不同程度掩盖,且特征吸收峰都在不同程度发生一定的偏移;荧光强度随β-CD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β-环糊精与双酚A形成稳定1:1的包结物,包结物常数为1.84×104L·mol-1,双酚A从β-环糊精的大口端部分进入其空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户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与β-环糊精(β-CD)主一客体化学。方法 采用HNMR、电子光谱、圆二色谱、XRD、热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分别研究在水溶液和固相中的主一客体化学行为。结果 在水溶液和固相中,客体分子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都能与主体分子β-CD形成稳定包结络合物。包合物中主客体比为1:1,客体分子以其长轴方向与β-CD的Z轴平行方式包结与于β-CD的空腔中。固体包结络合物中含有11个水分子。结论 无论在水溶液还是固相中,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与β-CD都能形成稳定的1:1包结络合物。  相似文献   

6.
基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了β-环糊精对4,4′-二羟基二苯乙烷的包结行为.结果表明,4,4′-二羟基二苯乙烷经包结后其紫外吸收有所增加,吸收峰红移了2~3 nm;红外特征峰被β-环糊精不同程度掩盖且特征吸收峰不同程度地发生一定的偏移;荧光强度随β-环糊精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β-环糊精与4,4′-二羟基二苯乙烷形成稳定的1∶1包结物,包结常数为7.82×103L.mol-1;PM3优化后包结物的构型为4,4′-二羟基二苯乙烷分子部分进入β-环糊精空腔,模拟包结物的稳定化能为-59.13 kJ.mol-1.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1)研究了β-环糊精(β-CD)、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CR—β—CDen)分别与刚果红(CR)的包合作用;研究了CR,(CR—β—CD)和(CR—p—CDen)超分子体系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紫外滴定实验结果表明:(1)β-环糊精和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都与客体分子刚果红发生超分子作用;(2)CR,CR—pCD,CR-β-CDen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b值分别为4.1×10^4L/mol,1.36×10^5L/mol,2.33×10^5L/mol,表明超分子体系CR-β-CDen与DNA的相互作用最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CR,CR—β—CD,CR-β-CDen的荧光强度随着CT—DNA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环糊精衍生物CR—β—CDen荧光增强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8.
药物分子SK&F 96067与β-环糊精之间形成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丁酰基-8-甲氧基-4-(2-甲基苯基氨基)喹啉(SK&F 96067)是新合成的H+-K+- ATP酶抑制剂,它难溶于水.通过紫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和1H-NMR的方法研究该药物分子与β-环糊精(β-CD)之间包合物的形成.研究发现在水环境中该药物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有明显的等吸光度点;而且其荧光强度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两者的拟合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该药物分子能够与β-CD形成1∶1(客体∶主体)的包合物;1H-NMR的谱图显示该药物分子喹啉环上的质子信号向低场迁移,这是由于其喹啉环部分地进入了β-CD疏水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β-环糊精对新型药物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荧光增敏作用建立一种测定其含量的荧光光度分析新方法。方法采用稳态荧光法在λex/λem=310 nm/480 nm处测定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相对荧光强度。结果β-环糊精与大豆苷元-3′-磺酸钠在适当条件下产生包络作用,对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荧光产生明显的增敏作用。所形成包络物的包结比为1∶1,包络常数为736。大豆苷元-3′-磺酸钠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在0~0.40μ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2.26 ng/mL。结论基于β-环糊精对大豆苷元-3′-磺酸钠荧光增敏作用而建立的荧光光度分析新方法,在测定其含量时,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β-环糊精敏化荧光法测定黄柏提取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盐酸小檗碱是黄柏的主要提取物,与β-环糊精可以形成包合物,产生敏化荧光作用.在7.50 mg/mL β-环糊精水溶液中,选择荧光激发波长(λex)345 nm,发射波长(λem)540 nm,工作曲线线性范围0.10~1.00μg/mL,检出限1.33 ng/mL,测得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1.56%.此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对中药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不同溶剂中水杨酸异辛酯(OS)的双重荧光性质,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和二甲基-O-β-环糊精(DM-β-CD)对OS双重荧光光谱的影响,并通过OS分子和-βCD空腔的大小对比,对OS分子与-βCD空腔的结合位点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OS与-βCD形成的包结物中,-βCD的分子空腔有利于OS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从而导致基于分子间氢键的短波长荧光增强而基于分子内氢键的长波长荧光减弱;与-βCD相比,DM--βCD因端口边沿处甲基取代基对包结作用会产生立体位阻,更有利于OS形成分子间氢键.  相似文献   

12.
环糊精与中性红包结作用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玻碳电极以循环伏安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中性红的包结行为.当电活性客体分子中性红被包结时.在循环伏安图上表现为客体分子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和峰电流的变化.固定中性红的浓度,改变环糊精的浓度.结果表明中性红分子低电位区间的氧化峰电位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负移,氧化峰电流则逐渐降低.依据电位变化和电流变化分别求出了β-环糊精与中性红形成包结物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  相似文献   

13.
中性红在不同环境和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法考察了中性红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中性红在水溶液中存在两种分子形态:中性化形态和质子化形态,在一定环境下会达到平衡,两种形态的光谱有明显区别.中性红会与表面活性剂、β-环糊精、脂质体形成超分子体系,分子的微环境发生改变,平面分子结构得到固定,光谱蓝移,发光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晶体包合物反式-9,10-二氢-9,10-二对甲苯基-9,10-菲二醇.苯,通过IR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运用1H NMR计算主客体摩尔比为1∶1,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互为对映体的两对主体分子构成了一个空腔,客体分子苯以适当方式填充在主体分子构筑的空腔中,从而形成了隧道型晶体包合物。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用于槐角中芦丁的示波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aOH底液中,β-环糊精能在示波图上产生灵敏切口,且该切口深度随β-环糊精-芦丁包结物的形成而减小.利用β-环糊精及其与芦丁形成包结物的示波特性建立了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测定中药槐角中的芦丁含量的新方法.测定芦丁的线性范围为5.0×10-7~6.5×10-6mol/L,回归方程为h(V)=6.61-0.95×105c,相关系数r=-0.998,检出限为3.0×10-7mol/L.对于3.500×10-8mol/L芦丁5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8%,回收率为99.7%.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装置简单便宜、方法直观易行、样品不需要特殊处理等特点.此外,利用随客体分子的加入β-环糊精示波图的变化,可快速、直观的判断出主、客体间是否发生了包结反应,从而拓展了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超分子包结物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以单-(6-巯基)-β-环糊精作为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稳定的CdSe量子点(CdSe/CD QDs),并系统考察了溶剂的种类及加入量对量子点纯化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该量子点在2种细菌标记及分子识别的应用.结果表明:2倍体积的乙腈完全沉淀CdSe/CD QDs所用的时间最短,纯化后荧光强度略有增强.CdSe/CD ...  相似文献   

17.
有机小分子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在Britton-Robison三酸缓冲液中,不仅改变了β-环糊精(CD)空腔的微环境,而且使β-CD/萘酚超分子包合物的离解常数发生改变.文章用荧光法研究了主客体分子间的诱导契合和几何互补等方面β-环糊精/萘酚对小分子的结合能力和分子选择性.结果表明:β-环糊精/萘酚作为一种光谱探针可用于指示分子键合能力和分子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用β-环糊精与四氯化碳在水相中通过范德华力发生包合反应形成了超分子络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络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能性.与底物相比,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的吸收峰发生了偏移.这证实了在水相中β-环糊精与四氯化碳成功地发生了包合反应,形成了稳定的超分子络合物.  相似文献   

19.
在pH7.00的NH4Ac-NH3·H2O的缓冲溶液中,四环素与铕(Ⅲ)生成二元配合物并发射出铕(Ⅲ)位于612nm处的特征荧光.加人2,6-二乙氧摹-β-环糊精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且增强的荧光强度与四环素的浓度成正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四环索的线性范围是3.64×10-7-1.60×10-5 mol·L-1,检出限为1.10×10-7mol·L-1.研究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该方法成功地用于血样和尿样中四环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色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葛根素、大豆甙和大豆苷元在β-环糊精配基键合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整体柱上的分离识别机理。分子模拟结果显示,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结合能越大,β-环糊精与客体小分子的结合作用越大,形成的包合物相对越稳定,则在色谱分离中客体分子在固定相上的保留因子越大,在洗脱顺序中表现为后洗脱出来。通过模拟计算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结合能和氢键作用的大小,可以成功地预测客体小分子在β-环糊精配基整体柱上的保留行为和洗脱顺序。利用质量作用模型,通过改变色谱流动相中添加剂的浓度,证明了葛根素、大豆甙和大豆苷元在β-环糊精配基整体柱上的保留符合氢键和疏水作用共存的混合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