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离子束注入庆大霉素产生菌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CoA产生菌诱变育种及摇瓶发酵条件。以产氨短杆菌(Brevibac-terium ammoniagenes)AS1.844为出发菌株, 经单菌落分离获得了 BS1.844菌株,再经过紫外和 NTG诱变,获得了对 TMTD具有抗性的 CT400变异株, CoA产量为 535 u/mL,比原亲株提高了 269%。实验了不同的培养基组分,获得了最适培养基。采用两步补料法能显著提高 CoA产量,比原一步补料提高 33%。不加热提取工艺能有效降低色素含量, CoA得率略有增加。实验选用了 4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 CPC对积累 COA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豆凝乳酶产生菌的筛选及诱变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104份土样中分离到一株产豆凝乳酶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酶活力0.3u/ml。经UV-DES诱变及培养基调整后,酶活可达1.6u/ml以上,其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麦麸2.5%,(NH4)2SO4 0.5%(NH4)2HPO4 0.5%,CaCl2 0.05%。  相似文献   

4.
环孢菌素A产生菌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V、NTG复合诱变的方法对产环孢菌素A的茄病镰刀菌(Fusarinm solani)进行诱变处理,在含制霉菌素的平板上筛选到产生环孢菌素A水平较高的突变菌株FS-un26,并对突变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使环孢菌素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6%.  相似文献   

5.
透明质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透明质酸(HA)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摇瓶发酵条件。以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zoepidemiccus)NCT6180为出发菌种,在普通加血培养基上研究了HA的产生能力,用正交法研究了野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单菌落分离得到野生高产菌株。再通过紫外和NTG诱变得到溶血性较弱的菌株,部分菌株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一倍以上。在摇瓶条件下,PH值的控制及葡萄糖的加入均有利于HA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米曲霉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采用快速显色的平板初筛方法,得到三株曲酸产量较高和产酸性能比较稳定的米曲霉突变菌株,并从中筛选出产酸能力最高的米曲霉菌株10V-2。经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找出了该菌株的最适发酵产酸培养条件,使其摇瓶发酵曲酸产量达到30.51 m g/L。  相似文献   

7.
利福霉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离子束及离子束和紫外复合因子诱变处理利福霉素产生菌 ,得到比对照菌株发酵效价提高 10 %以上的菌株共 13株 ,其中提高幅度最大可达 4 2 .70 % ,产生高产株最多的诱变剂量为 3× 10 1 4/ cm2 N+ ,而产量最高菌株的诱变剂量是 7× 10 1 5/ cm2 N+ .产生高产株较多的诱变剂量并不一定就是产生增产幅度最大菌株的诱变剂量 .  相似文献   

8.
离子诱变选育纤溶酶高产菌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诱变育种研究中 ,寻找突变频率高 ,突变频谱广的突变源是一项重要而实效的工作 .离子注入法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突变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 ,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2 ] .离子注入和其他常规诱变有着明显的差异 .离子注入的同时存在能量传递 ,动量传递 ,离子沉积以及电荷积累过程 .而其他的辐射诱变仅仅是利用能量传递 ;化学诱变则从分子基团的交换考虑 .因此离子注入不仅兼有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的特点和功能 ,而且可以通过调整离子种类 ,能量及电荷达到有目的进行诱变的效果 .1986年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余增亮等人发现离…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照射法对原始菌株进行诱变和筛选, 得到一株高产普鲁兰变异菌株T1, 使普鲁兰的转化率达30.14%, 是原始菌株的5.7倍. 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原始菌株与变异 株T1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了比较, 确定了变异株T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 蛋白胨0.5g/L, 蔗糖 50 g/L, 起始pH 5.0. 普鲁兰的转化率主要与氮源浓度有关. 并对该变异株与原 始菌株的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 发现变异株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用 30kV ,剂量 1 .0× 1 0 1 5ions/cm2 ~ 5.0× 1 0 1 6ions/cm2 的N 离子注入庆大霉素产生菌成熟孢子后 ,作出菌种的存活率曲线 ,为典型的“马鞍型”剂量 -效应曲线 .围绕存活率曲线的峰值区域选取最佳注入剂量对菌种进行诱变育种 ,经筛选得到了高产抗突变菌种 ,摇瓶发酵表明其产抗能力可提高 2 7.39% ,成果显著 .  相似文献   

11.
12.
井冈霉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一株能产生井冈霉素的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Strepto myces hyroscupicusvar.Jingganggensis yen)J1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线(Uv)及硫酸二乙酯(DES)两次诱变,经平皿初筛,摇瓶复筛,获得茵株j1-U-D,效价达25874×10-6g/mL,比出发菌株提高29%.菌株经过5次传代,代间效价差异不明显,遗传性能较稳定.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研究了摇瓶产井冈霉素的最适发酵培养基,该茵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淀粉12%、酵母粉4%、KH2Po4o.05%、NaCl 0.15%.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起始pH值7.2,接种量8%,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96 h.茵株最终效价达30610×10-6/mL,比出发茵株提高53%.  相似文献   

13.
灰树花紫外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对灰树花菌株Gr1进行了紫外诱变处理.经过粗筛和精筛后,从50株诱变株中选出两株多糖含量和产量明显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Gr1a和Gr1g,其产量分别为1.74%和1.62%,多糖质量含量(w)分别为11.67%和12.01%.经过摇瓶试验以及发酵试验,两株诱变菌株Gr1a和Gr1g菌丝得率和多糖含量都很稳定,表明所得突变株是比原始菌株更优秀的稳定高产、高多糖含量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4.
花生四烯酸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化学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ES)对由高山被孢霉出发菌株M3-18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育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体积分数为10%的DES诱变3min,可获得高产突变株M20,其花生四烯酸产量比对照株M3-18提高了4.4倍,而且突变株的继代遗传稳定。说明采用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是获得花生四烯酸高产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D-核糖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枯草芽孢杆菌D-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得到一株莽草酸缺陷型突变株D-202,摇瓶发酵D-核糖产量可达到52.6g/L。该菌遗传稳定性良好。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最高产量可达65g/L。经2t发酵罐中试,发酵单位达到50g/L。  相似文献   

16.
以红色糖多孢菌08L作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选育高产菌株。结果表明,诱变得到的UL5菌株发酵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12.6%。再通过培养基优化,其组成为淀粉3%,糊精3%,葡萄糖2%,黄豆饼粉3%,玉米浆1%,硫酸铵0.15%,碳酸钙0.6%,磷酸二氢钾0.02%的条件下,UL5菌株在诱变的基础上,发酵水平再提高15.2%。  相似文献   

17.
以短小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 ,经过硫酸二乙酯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定向选育出一株稳定的核糖生产菌 TJ3,该菌株具有莽草酸营养缺陷、耐高糖、以核糖为唯一碳源不生长等遗传标记。在发酵条件试验中 ,采用均匀设计理论 ,利用微机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确定出以葡萄糖为原料直接发酵生产核糖的优化配比。在最适培养条件下 ,摇瓶发酵平均产核糖 30 .12 mg/m L  相似文献   

18.
花生四烯酸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ES)对由高山被孢霉出发菌株M3-18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育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体积分数为10%的DES诱变3min,可获得高产突变株M20,其花生四烯酸产量比对照株M3-18提高了4.4倍,而且突变株的继代遗传稳定.说明采用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是获得花生四烯酸高产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分离到的一株可产生橡Wan单宁降解酶,并有较高鞣花酸产率的曲霉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产橡Wan单宁降解酶的适宜培养条件为:培养液的橡Wan单宁浓度为5.0g/L、蔗糖20g/L、蛋白胨6.0g/L,起始pH5.0,250mL三角瓶培养液装液量为100mL,30℃、120r/min摇床培养48h。该酶在pH为4.0-5.0、温度30℃时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野生型黑曲霉AJ1405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和亚硝基胍等多代诱变处理,获得一株产菊粉酶(InulinaseE.C.3.2.1.7)能力较高的变异菌株AJ1958.连续传代10次,AJ1958突变株无衰退,是稳定的变异菌株.其产生的菊粉酶只被菊粉(Inulin),而不被蔗糖、淀粉、纤维素、葡萄糖或果糖诱导.在1000mL0.07g/mL菊芋提取液中添加豆饼粉5g,麸皮5g,250mL三角瓶中装50mL培养液,于30℃,120r/min旋转式摇床振荡培养3d,酶活力可达64μmol·min(-1).K+,Fe(2+),Mg(2+)对酶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