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不同幼林抚育模式对生长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人工林采用不同的幼林抚育管理模式进行林分蓄积量生长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抚育模式林分蓄积量最高,平均每亩蓄积量达15.87m3;而C处理较为粗放管理,林分蓄积量最低,仅为8.47m3;幼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很大,加强幼林抚育与集约管理是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杉木人工林林木养分的季节变化及养分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于1988年在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林龄和立地条件不同的杉木人工林中采集针叶样品分析 N、P、K、Ca、Mg和S浓度以探寻杉木人工林的营养特性、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及不同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幼、壮、中龄林不同生育期养分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针叶N、P、K、Mg和S浓度均为生长初期最低或较低,幼林针叶全氮及幼、壮、中龄林针叶全磷、全钾和全硫均在第一个生长高峰期(6月中旬)达到最大值,壮、中龄杉木针叶全氮及幼、壮、中龄杉木针叶全镁则在第二个生长高峰期(9月中旬)达到最大值。速生期杉木针叶全钙较低,尤其是第一个生长高峰期,初期和末期较高或最高。杉木植株氮、磷代谢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氮、硫代谢相互促进。钾、钙、镁营养之间存在显著的颉颃作用。  相似文献   

3.
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的示范推广.检验了杉木标准的适用性,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立地、种源和整地方式等对杉木生长的影响,并对12年生杉木速生丰产林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为杉木标准的不断更新完善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不同组分的持水特性,选择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11年、22年和34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凋落物的现存量、持水特性及对降雨的拦蓄能力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杉木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老龄林>中龄林>幼龄林,各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叶凋落物占比例最大,花果占比例最小;最大吸水速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中龄林>老龄林>幼龄林,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老龄林>中龄林>幼龄林.凋落物不同组分中,幼龄林和成龄林最大持水率、最大吸水速率、最大拦蓄速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叶最大,枝最小,中龄林表现为其它组分最大,叶次之;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物不同组分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叶所占比例最大,花果最小.老龄林与中龄林和幼龄林相比,其凋落物现存量大具有较好的持水特性;凋落物中叶具有较大的拦蓄降雨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杉木林下草本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生物量(y)与地下生物量(x)分配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方程lg y=b+ a lg x中的生长指数(a)和生长常数(b)进行计算分析,初步揭示不同森林类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其随乔木层林龄变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结果显示:①天然常绿阔叶林草本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下降,人工杉木林草本层生物量在成熟林时期最大,幼、中龄林次之,近熟林最小; ②天然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及成熟林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中龄林及近熟林生长指数a的95%置信区间上限接近理论值1,各林龄生长常数以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 ③人工杉木林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各林龄生长常数以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对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有影响,但并未破坏其等速分配生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树木的生长机制能够为树木年轮学以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演变历史提供重要途径和基础,在高分辨率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林龄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特征,能更好地规划被监测树种在不同林龄的生存策略。【方法】利用带状树干径向测量仪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不同林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进行监测,以最大值法提取日径向生长量,用Gompertz模型对累积径向变化值进行模拟,利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林龄杉木的年内径向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在生长季,不同林龄杉木的日径向变化都呈现相似的周期性(包括收缩期、膨胀恢复期和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林龄的日径向变化程度不同,日振幅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杉木的年生长期较长,且不同林龄的年生长期随林龄增加逐渐缩短,生长季开始的时间却随着林龄增大而向后推移。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生长期分别为:2月初—10月末、2月末—9月末、3月初—7月末,且分别在5月末、5月初、4月末达到生长速率最大值。不同林龄杉木径向生长对于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幼龄林杉木生长主要受到降水、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中龄林杉木生长主要受到降水、最小相对湿度的影响;而在近熟林和成熟林中,气象因子与杉木生长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象因子的变化可能会逐渐影响到林龄较小的林分,因此对将乐杉木人工林进行经营时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林龄的杉木林应采取不同的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南方七省(区)867块杉木实生林标准地原始资料,按不同地位级分别编制了杉木林密度管理图。 各测树因子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林龄与平均树高关系式为;林龄、密度和平均胸径的关系式为 图象采用直角座标系,以林分平均高、年龄作纵座标,每亩株数(密度)作横座标。基本线为等胸径线和等蓄积量线。参考线为最大密度线和冠幅线。 本图可为杉木林抚育间伐、作业类型设计、杉木生长和产量的预测以及杉木林资源清查提供参考依据。适用范围,年龄5—40年;密度50—500株/亩。  相似文献   

8.
杉木“撩壕”造林是广东省怀集县林科所试验成功的科学造林方法。采用“撩壕”造林,六年亩产14立方木材,真正达到了速生丰产。1973年春,杭州市郊留下公社石马大队、龙坞公社横山大队、大农公社皋城大队、四季青公社常青大队也进行了试种,据9月上旬测定,平均幼树高36.6厘米,最高的达90厘米,平均根径粗0.72厘米,最粗的达1.8厘米,从栽植到测定(5个月)幼杉生长的新梢平均达25.2厘米,长得最快的新梢高达70厘米,生长势均优于“带状”或“块状”造林。据石马三队测定,“撩壕”营造的杉木幼林,平均新梢高为“带状”整地的  相似文献   

9.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维量分析以估测滇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量.结果表明,12年生幼龄林具有较高的净生产量,比42年生中龄林高253.1g/m~2·a.幼龄林的净第一性生产量为2259.5g/m~2·a,其中树占31.47%,枝占20.85%,叶占20.42%,根占25.91%,草食动物的叶采食量占1.35%.中龄林的净第一性生产量为2006.4g/m~2·a,其中树干占36.01%,林占21.63%,叶占19.03%,根占21.53%,叶被采食量占1.80%.  相似文献   

10.
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对于准确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仪器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各器官碳含量范围为456.91~502.60 g/kg,各器官平均碳含量大小为:叶(494.32 g/kg)干(484.75 g/kg)根(475.39 g/kg)枝(473.92 g/kg)。灌木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41.23 g/kg,草本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03.37 g/kg,凋落物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14.52 g/kg。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4.58~31.55 g/kg,同一龄组内,随着不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同一土层深度内,中龄林碳含量最低,成熟林碳含量最高。该研究可为杉木林的固碳机理研究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和施用不同比例N、P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9年生立地指数2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9块标准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间伐和施肥的配套试验,间伐保留密度为1 200、1 500和2 250株/hm2,N肥施用量为0、100、200 g/株,P肥施用量为0、250、500 g/株,连续观测4 a。【结果】不同间伐密度和N、P肥施用量对杉木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有较大影响,最小密度与最大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N肥施用量和P肥施用量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影响较小,不同N、P肥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间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存在显著差异,N、P肥施用量对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影响较小。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量增量并不显著,但较高水平N、P肥施用量能促进林分蓄积量增量显著提高。低间伐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杉木大径材出材量,而1 200株/hm2保留密度下大径材出材量最高,1 500和2 250株/hm2保留密度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中径材出材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不同疏伐方法对杉木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立抚育间伐方法试验标准地。试验处理为上层疏伐、下层疏伐、综合疏伐、机械疏伐和对照5种。于1975年、1978年、1982年、1686年分别测定了各标准地的大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疏伐方法对林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显著不同,杉木幼林首次疏伐时,机械疏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苏南丘陵区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苏南丘陵地区,用“分层切割法”研究了2—18年生33株杉木地上部分生物量。通过几种生物量估测方法的比较,得到杉木胸高直径与树干、枝条和针叶重量之间相关较紧密,精度较高的经验公式。本文探讨了本地区不同年龄阶段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现状和分配,以及年净生产量的潜力。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地区杉木林宜以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的多点子代测定的研究从1976年开始,于1978年结束。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家系×地点的方差分量基值的高百分比率(10~20%),证实了杉木的GEI是非常显著的。 在本研究中根据遗传型的稳定性,多点子代测定被研究的家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速生稳定型”(占20~25%)、“变化型”(50~60%)、“慢生型”(20~25%)。 我们的研究证实:杉木家系当半同胞子代在三个不同地区测定时(具有共同遗传对照),其家系均值的稳定性值是0.691;然而,当在两个不同地区测定时,共家系均值的稳定性在0.533以上。最后,当全同胞子代在两个不同地区测定时,其家系均值稳定性值接近0.52。  相似文献   

15.
杉木第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的评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采集238个杉木二代种子园自由受粉家系,进行子代测定。8年生结果显示,杉木二代种子园中各家系间生长性状存在显著遗传差异。从中选择优良家系进行造林,生长量能比杉木二代种子园子代平均表现增加6%,比杉木一代种子园最优无性系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结构的杉木枝下高可视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杉木枝下高的影响,构建基于空间结构的枝下高模型,结合杉木生长模型,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杉木枝下高可视化模拟。【方法】利用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6块杉木人工林临时样地的调查数据,选择5个常用枝下高基础模型,分析水平空间结构参数(PH)、垂直空间结构参数(PV)和空间结构单元平均距离(dDIS)及其组合对枝下高的影响,构建综合指标较好且变量少的枝下高模型。基于林分三维模型实时生成方法,建立一种枝干可控的杉木三维模型;结合单木胸径连年生长量模型、树高-曲线模型和冠幅面积估计模型,模拟林木的生长状态。【结果】Logistic模型综合指标较好且模型参数可解释,可选为基础模型;3个空间结构参数中垂直空间结构影响较为显著,将PV加入到Logistic模型中,改善了枝下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决定系数(R2)从0.717提升到0.741,估计值的标准差从1.407 m减小到1.321 m,并使各项模型检验误差指标有所减小;构建的杉木三维模型可以动态调节枝干,实现了杉木枝下高模拟。【结论】构建的枝下高模型可以应用于林木年龄和部分林分信息未知的杉木林中,体现了林木间的相互竞争影响;结合枝干可控的杉木三维模型,模拟杉木生长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杉木枝下高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和森林经营可视化模拟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技术经济分析原理,拟定一个轮伐期,对杉木生长进行模拟,对其效益采用动态多指标描述,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处理,提取主要指标,用主分量指数模型评判,从而建立了系统、合理的速生产林经济效益评价程序。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其主分量指数不借助于定性知识就有很强的排序功能,描述性更为客观,从而为不同方案,不同时空条件下速生丰产经济评价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Ⅲ.病害流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由Glomerella cingulata引起的杉木炭疽病在江西省丘陵地区广泛流行。病害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下旬,当旬平均气温上升至20—25℃时,病害迅速发展达到高峰。6月下旬以后基本上停止发展。秋季,只有患生理性黄化病的杉木才会发病。降雨和大气湿度对病害的流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