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电荷自洽推广的休克尔近似,以基态分子氮为标尺,计算了以α-Fe为主催剂的氨合成催化作用中若干种N_2 络合吸着模型和活化方式,指出N_2 在多晶铁催化剂上的离解化学吸附是氨合成的决定步骤。结果表明 N-N 键电子集居数有相当大的下降,而且N_2 主要扮演π-电子接受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报道合成氨催化剂连续成球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讨论影响成球率的诸项因素。  相似文献   

3.
Ru/MgO 基合成氨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镁为载体的钌基氨合成催化剂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制备了5种钌基催化剂Ru/MgO、Ru/γ-Al2O3、K-Ru/MgO、Ba-Ru/MgO和K-Ba-Ru/MgO,在V(N2)∶V(H2)=1∶3, 2.0 MPa,24 000 h-1和653~873 K反应条件下,评价了它们的合成氨催化活性,并对相关催化剂进行了BET和XRD表征.结果表明:Ru/MgO的最高活性约为Ru/γ-Al2O3的2倍,且最高活性反应温度还低了20 K;Ba组份的添加有利于降低Ru/MgO基催化剂的最高活性温度;K-Ba-Ru/MgO在653 K、Ba-Ru/MgO在773 K、K-Ru/MgO和Ru/MgO在813 K以上使用时,将更有利于催化活性的发挥.因此,对于Ru/MgO基催化剂而言,促进剂的添加应根据拟采用的操作温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表面吸附氧对超微粒α—Fe2O3电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超微粒α-Fe_2O_3表面氧吸附的 X 光电子能谱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氧吸附态以及不同氧吸附态之间的相对含量。并以氧的解离吸附为主,阐明了超微粒α-Fe_2O_3的导电机制,给出了电导模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合成氨反应,利用COMSOL软件建立催化剂颗粒三维多组分反应-扩散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模型验证结果与单组分扩散模型结果差距很小;不同形状催化剂的内表面利用率接近,可按照等比外表面积球体进行计算。基于反应器的不同位置对A301催化剂催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温度、颗粒大小以及反应进程是影响催化剂内扩散效率因子的重要因素。不同反应阶段的扩散效应差异较大,在反应速率较快且内扩散阻滞大的初期,通过减小催化剂粒径提高其内扩散效率因子效果明显,催化剂粒径和内扩散效率因子几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反应中后期由于接近化学平衡,催化剂内扩散效率因子可维持在0.95以上的较高水平,且反应对温度和颗粒大小变化不敏感,此时可选取较大粒径催化剂以降低床层压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新研制成功的HL_(201)双中心氨合成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含有稀土和钴,它的活性比A_(10)-(1Q)球形氨催化剂在475℃时,提高12%;450℃时,提高9.8%;425℃时,提高0.4%。经500℃耐热20小时后,与A_(10)-(1Q)比较,在475℃时,活性提高11.7%;在450℃时,活性提高9.5%;在425℃时,活性提高2.6%。经X射线衍射分析,还原后的HL_(201)氨催化剂含有α-Co与α-Fe;形成两种活化中心,增加了催化剂的活性。并计算了反应的反应速度常数与活化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讨论了A110-6型合成氨催化剂中~(57)Fe核的一些超精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精确调节金属中心的协调环境,进一步最大化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是电催化领域的迫切需求.以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8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碳热还原制备了多孔碳-铁(Fe/C)复合材料,并用于电化学催化合成氨.利用XRD,S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再在H型电解池中电解2 h测试其催化合成氨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性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分析,指出用氨水作沉淀剂,共沉淀法制备主组分为铁、镁和锌的无铬铁系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催化剂时,重现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锌和镁的沉淀不完全。从催化剂组成的稳定性、制备的经济性以及反应性能等方面阐明了氢氧化钠是比氨水更优选的制备无铬铁系催化剂的沉淀剂。通过对催化剂的晶相分析和酸度测定,指出催化剂中的钠是降低催化剂的酸度使其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大  相似文献   

10.
11.
指出熔融Fe-Co催化剂对费-托合成反应具有活性高、反应温度低,产物中CO2含量较少的特点。加入的金属Co熔融后与Fe生成固溶体,经H、N还原活化后,Co原子均匀地分布在α-Fe晶格中,并使α-Fe晶胞参数变大。Fe-Co催化剂还原后反应过程中α-Fe相较多。Fe相较少,促使-托反应活性提高,抑制了变换反应,减少产物中的C0含量。  相似文献   

12.
13.
氨合成铁催化剂上化学吸附物种的in—situ FTIRYUO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原位傅里衰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分别在400-450℃、常压、高空速(12000-14400h.s.v.g.)的H2、N2/3H2或N2气氛的动态条件下,检测了双促进氨合成铁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物种,并分别在D2、N2/3D2或^15NH3/H2 气氛中,进行了常规同位素验证实验,结果,催化剂表面的主要含氮化学吸附物种是分子态的N2,ad,其v(N-N)=2036cm^-1(s),2012cm^-1(w)和1935cm^-1(w),而不是原子态的Nad,其v(Fe-N)=1087cm^-1(vw),和NHad,其v(Fe-N)=886cm^-1(vw),表面有相当量的化学吸附氢存在,其v(Fe-H)=2056cm^-1(s),1950cm^-1(ms),1931cm^-1(m),1902cm^-1(w),915^-1(s,桥式)等,作为与报道过的激光拉曼光谱的互补研究,本结果支持了以缔 合式途径为主、解离式途径为次的平行竞争缔合式合成氨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溴化苯并噻唑盐为催化剂合成了七种α-羟基脂脂酮,并讨论了反应物结构和催化剂与反应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AMS加氢生成异丙苯催化剂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制备了单组分钯、单组分镍、双组分钯-镍作为主要活性组分,以γ-三氧化二铝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同时研究了制备方法和浸渍顺序对催化剂最终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以低含量贵金属钯为主要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并从转化率、选择性等角度进行评价,最后筛选出量佳催化剂,并推断出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氢气在金属体Ni(111)表面的top,bridge,hcp,fcc这4个不同位置吸附能以及4个吸附位中H原子距离下层Ni原子层的垂直距离,可知hcp和fcc这2种空洞位的吸附要稳定些,bridge吸附位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走向hcp位吸附.各吸附位的吸附能分别是Ead-top=-11.622 kJ·mol-1,Ead-bridge=-12.036 kJ·mol-1,Ead-hcp=-12.047 kJ·mol-1,Ead-fcc=-12.078 kJ·mol-1,表明H2在表面Ni(111)的4种吸附属于化学吸附.表面Pt(111),Rh(111),Ru(111)对具有H2相似的吸附行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2O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2CO2(CO)12簇合物的Rh2Co2/Al2O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 H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2/Al2O3(由Co2(CO)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  相似文献   

18.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_2O_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_2CO_2(CO)_(12)簇合物制得的Rh_2CO_2/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H_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_2/Al_2O_3(由Co_2(CO)_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弱,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与单金属Co_2/Al_2O_3相同。Rn_4/Al_2O_3(由Rh_4(CO)_(12)制得)上3种CO吸附的Rh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孪生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强于NO;在线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与NO相近;在桥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弱于NO。CO在Co_2/Al_2O_3上不产生分子吸附态。  相似文献   

19.
对研制的Ni/海泡石苯加氢催化剂进行了氢气吸附性能的研究,得到了氢吸附量与加氢活性关系。并对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不同焙烧温度、不同镍含量的催化剂用氢吸附法进行了表征。通过程序升温脱附求得了氢气、苯、环己烷的脱附活化能及脱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多重散射Xα(MS—Xα)方法计算了Ni 和Ni—Mn 催化剂原子簇模型的单电子波函数、能级和态密度.从轨道电负性、轨道对称性和态密度等方面比较了两种催化剂的差异,探讨了H_2在这类催化剂上吸附的机理,阐述了Ni 催化剂吸附H_2的活性高于Ni—Mn 催化剂的原因.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避开了繁杂的吸附势能面的计算,可望成为催化剂吸附活性的理论研究的实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