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赵洪贤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万源,旧称太平,为明正德十年(1515)析东乡太平里所置。民国3年(1914),因与山西、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太平县同名,又较置于后,即以“县东北有万顷池,邻邑之水多源于此”,改为万源。可见,万顷池是万源名由的根本。文章通过对史料考订认为,万源境内只有千顷池,确无万顷池;万顷池即今巫溪县西之红池坝;万源之名得来,却是历史的大误会。 相似文献
2.
3.
每个城市都有着极强的自身地理、气候等特征,因此,城市治水未必能复制般地与国际"接轨",但"有关部门"确实得有这份心。城市内涝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很快就从武汉、杭州、南昌等地传染到了北京。6月23日下午的一场大雨,也让首都一度变成了"东方威尼斯"。去年广州等百余城市被淹,今年雨季刚刚开始,首都就已经"失守",不知道接下来,各地的情况又将怎样。现在,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在去年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反思和批判当下城市规划的问题。这一两年来大家还是找到了一些共识,发现了一些真相。比如,我们很多大城市排水系统学习的是"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4.
5.
上个月,李阳的外籍太太在微博上发布了被家暴后的照片,舆论一片哗然,诸多谴责指向李阳。随后李阳接受了采访,其中一些言论令人惊讶,比如他承认结婚不是因为感情,而是“为了研究家庭教育”,甚至在柴静问他怕不怕女儿们“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实验品”时,李阳回答: 相似文献
6.
假期归来,同事萨摩王喜气洋洋地向大家宣布:“我结婚了!”正当大家对他的闪电结婚感到好奇,提出要看看婚礼的照片时,他抛出一个新名词——“裸婚”。吓得我们这些人以为他俩真的不穿衣服,实践一把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7.
8.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所有的活动及思维都以数据的形式封存和调配使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可以定期“存盘”,我们的活动及人际沟通可以超越语言和形体,以一种数据传输交换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群德国年轻人痴人说梦般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杨荣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4):44-47
笔者以为娜拉走后能做一个独立自尊的人,因为:其一,娜拉有强烈的追求男女平等地位的思想、自尊自重的人格,其二,娜拉有外柔内刚的性格,有忍受辛劳、挣钱独立生活的实际能力;其三,林丹太太暗示了娜拉出走后能成功地做一个独立自尊的人;最后,妇女解放在挪威已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壤,为娜拉提供了较为良好妁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11.
12.
当前,历史的记忆功能开始“退化”,一些年轻人患上的“历史健忘症”伴随着“信仰丧失”的危机日益恶化,出现了病人膏肓的精神颓废或心灵感受迟钝的病变。不少年轻人甚至忘却了他们今天赖以生活的幸福时代正是由上一代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仁人志士所铸就,反而以丢失“历史记忆”或“历史意识”而沉沦在物欲横流和精神空虚的“物质主义”生活引以为时尚。目睹这种现象,“触摸历史”和“回归历史现场”的呐喊接二连三地响起,犹如历史良医不断开出的苦口良药,旨在治疗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拯救一些人对精神追求的“信仰遗失”灵魂。黄现瑶遗作《韦拔群评传》,便是对这种时代呼声的回应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大城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寄托的是关于未来的美好梦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收入还算丰厚;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与家人在一起;享受大都市带来的种种便利与繁华,体验现代化的生活,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看似是多么朴实而简单的愿望啊! 相似文献
16.
一、唤醒儿童已有经验。关注孩子内心体验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如何教育和培养少年儿童.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素质,是每个家庭和社会至关重要的事情。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着家庭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家庭,其次才是幼儿园和社区乃至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告别了天真幼稚的幼儿生活,背着书包坐上“小小的船”,开始向知识的海洋进发后,孩子们会欣喜地发现,语文课本中描写大自然的文章,给他们带来了众多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充满着自然气息的文字用那飘飞的落叶告诉孩子们——夜晚已经来临,夜空的美好伴着小朋友轻轻人睡。多么美的文章啊,她何止是给了孩子们美的享受,她已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引导孩子们领略自然的瑰丽、夜空的繁星,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一切……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正如花草树木要有根,根深方能茁壮成长一样,人的根是德,无德就如无根的草木,无法成长为有用之材。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春天,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什么样的品德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格修养,将引导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让孩子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拥有积极的道德行为,这种教育不是规定或强制,而是在感化和熏陶中真正打开孩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