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说:“粮仓充实,(百姓)就懂得礼节。”说明:“曰”字后是条件紧缩复句。“仓廪实”表示条件;“知礼节”说明结果。“而”,连词,表示顺接。“仓廪”,粮仓。“仓”和“廪”细分则有别。《礼记·月令》孔颖达疏:“谷藏  相似文献   

2.
“听出”发育水平 2月:哭声分化,有应答性微笑.能发“咿”,“哑”、“呜”等单个元音。 3月:自发“咕咕”声。 4月:应答性发声。 5月:发“ah—ge”,“ah—goo”,“咂”音。 6-7月:唇辅音加a或双元音,如“ma ba ai。” 8月:能发“ma ma”、“ba ba”音.并能单间别问句与叙述  相似文献   

3.
金句拾零     
雨伞说:“要经得起考验。”梯级说:“要稳步渐进,按部就班,须知欲速则不达。”凳子说:“要脚踏实地。”黑板说:“要黑白分明。”计算机说:“做事要力求精确,丝毫无误。”  相似文献   

4.
[戒机]军事,军务。《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气。”杜甫《遣愤》:“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戎:兵器总称。《诗·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引申之,同军队、士兵、战争有关的事物常冠以“戎”字,如“戎衣”“戎装”指军衣、军装;“戎马”指军马,又借指战争、军事(戎马生涯)。成语有“投笔从戎”(戎:指代军队)。机,事务;特指繁忙急迫的政务、军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辅佐)表示“事务”意义的“机”本作“幾”  相似文献   

5.
寿星一句经     
107岁的黄双凤说:“我这一百多岁是大山给的。青山绿水育人寿。” 104岁寿星章金女说:“顺乎自然即养生。”百岁寿星马寅初说:“心理健康人长寿。” 105岁陈椿说:“我长寿的秘诀是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军中寿星张学良将军说:“宽宏大量益长寿。” 105岁寿星向多本说:“甘于淡泊名利人长寿。” 104岁寿星喻育之说:“广交良友,有益健康。”  相似文献   

6.
奴之名始见於尚书及论语;隶之名始见於周礼及左传。 书甘誓:“予则奴戮女”。汤誓文同。论语:“箕子为之奴”。 周礼左传言隶者,别见下文所引。然又有种种异名:曰臣妾,曰臣 , 易避九三:“畜臣妾吉”。书发誓:“臣妾通迹”。周宫太宰:“ 臣妾聚敛疏财”。左传僖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书 微子:“我问为臣”。曰童 。 易旅六二:“得重 贞”.秦始皇时,徐市将童男童女三千人入 海求蓬莱,後人解为幼男女,非也,盖谓妙婢耳。论语“夫人自称 曰小童”,盖自谋之辞,犹秦穆公夫人自称“婢子”。兰作僮, 史记货殖传“苏僮”。又“僮手指千”…  相似文献   

7.
1用户 :“我买了你们的上网卡,怎么用啊?客服了解了一下情况,发现对方对电脑知识了解不多,就很耐心地从头教起:“请打开‘我的电脑’……”用户:“咦,你的电脑我怎么能打开呢?”客服(差点晕倒):“那就打开你的电脑。”用户:“我的电脑就是打开的啊!”客服彻底晕倒,后来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再解释:“你的‘我的电脑’”上面。用户 :“我怎么总是上不去网啊?”客服询问了一下情况:“可能是你的猫有问题。”用户:“好,你等一下……好啦,我家的猫已经让我关门外头了。”客服:!!3用户 :“不好啦,电脑出毛病啦!”5客服:“什么症状?”用户…  相似文献   

8.
搞笑汉字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 据初步统计,《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有十三处。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用法。 一、动词,当“获得”、“得到”讲,跟“失”相对,这是它的本义。“得”字当“获得”、“得到”的讲法在古代作品中有很多例证。如:《孙子兵法·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孟子·告子》:“求则得也。”《荀子·正名》:“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本诗中的“得”字,属此义者有三处: 1、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2、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3、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二、动词,当“有”讲,这是“获得”、“得到”的引伸意义。因为当人们“获得”、“得到”某种东西时,他也就拥有这种东西。把“得”释为“有”这在古代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例证。如: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史记·孔子世家》作“必得我师焉”。 《汉书·冯唐传》:“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前用虽有,后用虽得,是“有”犹“得”也。《史记·冯唐传》皆作“虽得”。 本诗中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得”,即“有”之意。 三、能愿动词,当“能”、“能够”讲,表示客观情况的允  相似文献   

10.
哈哈镜     
广 告 语         一学生爬墙出校,被校长抓住。校长问:“为什么不走校 门?”学生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 “这么高的墙,你怎么翻得过去?”学生指了指裤子说:“‘李 宁’——一切皆有可能。”接着,校长又问:“翻墙的感觉怎 样?”学生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第二天,这个学生从学校大门进来,被校长看见了。校 长问:“今天怎么不翻墙了?”学生说:“‘安踏’——我选择, 我喜欢。”          第三天,学生穿混混装进校,校长说:“不可以穿混混 装上…  相似文献   

11.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12.
(一)选用词义于诗意未安之例于濆《山村叟》:“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注:“课:教。经:……这里的‘经’引申为织的意思。黄茧:黄色的丝,多为野蚕丝。”(644页) 诗只言“叟”,未言“媪”,而蚕桑纺织乃系女事,《汉书·地理志》:“……男子耕农,……女子蚕桑织绩。”《汉书·文帝纪》:“……皇后亲桑以奉祭服。”俗语“男耕女织”,均其证。叟教织不合常理。《说文》(三上言部)、《广雅·释诂》(卷五上):“课,试也。”《汉书·京房传》:“……宜令百官各试其功,……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考”、“课”对文。《晋书·元帝纪》:“劝课农桑。”知“课”有考核、检查之义。“课女”  相似文献   

13.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14.
01 蒲圻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书写起来,同普通话一样:“我”、“你”、“他”。但一到口头,外地人就听不懂了,如:“我”〔o31):“你”(n31)“他”(na44), 02 由单数变复数,是在单数形式后加〔tse〕。〔tse〕读轻声,无适当汉字可记。或可借“者”轻读表示,作“我者”、“你者”、“他者”:  相似文献   

15.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百姓”指人民(旧时区别于“官吏”),然而古代却与之相反。例如:《诗经·大雅·天保》五章:“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亨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周语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韦昭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礼记·郊特牲》:“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大庙之命,戒百姓也。”郑玄注:“百姓,王之亲也。” 战国以前,并不是象今天这样每个人都有“姓”,“姓”是贵族的标志,一般的贫民百姓根本没有“姓”。且“姓”与“氏”是有分别的。“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的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所以,《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相似文献   

17.
1圣人型(垃圾桶型) 学名:“模范学生”俗名:“好学生”、浑名“书呆子”(其他别号无数,不及备载……) 特征:“上课笔记,照单全录,之乎者也,决不遗漏”功能:“考前总笔记出处”座右铭:“一笔走遍天下”出没地点:“80%以上出现在一至三排,讲桌前面”理想职业:“拾荒者”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老师在向一个学生提问题,他问:“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位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或别的无声的枪吗?”“不是。”“枪声有多大?”“80分贝至100分贝。”“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是。”“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不犯。”“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确定。”老师已经有些急了:“这位同学,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学生回答:“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没有。”“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没有。”“旁边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没有。”“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相似文献   

19.
顺便提一下     
某班的教室里。老师:“你终于来了!为什么昨天没有来上课?”学生:“因为我妈妈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老师:“哦!原来如此。妈妈受伤了所以你没有来。”学生:“不是,是我爸爸受伤。”老师:“为什么你妈妈从楼梯上摔下来你爸爸会受伤?”学生:“因为我爸爸在外面喝醉了酒。”  相似文献   

20.
苏轼者,启山林手也。探索其创造奥秘以取得强劲借鉴,是每个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苏轼论创造个性所应具备的七要素,是在总结前人(曹丕、陆机、刘勰等)论述的基础上,特别是依据他本人独创的实践经验所概括出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命题。一、“才”:苏轼很强调“才”的作用:“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其成。”二、“气”:苏轼特别强调“气”的创造活力和威力。他继承了孟子“浩然之气”的说法而又有所发展,他认为“气”是一种“盖天下”而“出万物之上”的至刚至人的精神状态,并指出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要素。三、“识”(即“学”):苏轼认为要想成其非常之功,需要有非常之识度。他把“识度”置于“智术”之先,可见他对“识”的重视程度。四、“意”(同“理”或“道”):苏轼突出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以意为主”。“意”,指表现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和义理,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篇之关键,居先驱地位。五、“志”:谓作家立身行事之决心和志气,亦即指理想。苏轼论士人的“才”与“气”,皆从“志”入手。六、“节”: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对“节”的无比重视,直接否定和批判了曹丕不重“名节”的观点。七、“艺”:指艺术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