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师俊等同志编写的《软科学在中国》一书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软科学发展实况的著作.本书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软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著名软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历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软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我国软科学的发展前景展望等,首次真实地展示了我国软科学发展的概貌和蓝图.综观全书,具有如下显著特点:一、全面性;本书在介绍我国著名软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时,既包括了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所属的著名软科学研究机构,也包括了各省、市和高等院校所属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在介绍我国历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软科学成果时,既有有关国家发展重大决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也有关于产业和区域发展方面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同时还有微观层次的重要软科学研究成果介绍.书中介绍的软科学研究成果,既涉及我国经济、技术、金融等各个领域,也涉及到国家、地区、部门和企业等各层次.书中介绍的研究成果都是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省从事软科学研究的机构已有近百家,研究人员已达3000多人。十多年来,全省用于软科学研究的经费共有900多万,其中省科委投入400多万,其它部门和单位投入500多万。列入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17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85项。十多年来的软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安徽的软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各级各类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软科学研究机构产业化和软科学成果商品化发展进程不快,软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不够显著。为此,我们在调查  相似文献   

3.
中国情景下“软科学”及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软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专家和学者在研究的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存在诸多质疑,制约着软科学的发展.围绕软科学研究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机构等几个方面的质疑开始探讨,指出中国软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软科学作进一步的深入界定和探索,促进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冯锋  李克明 《安徽科技》1998,(1):31-32,34
1 我省软科学机构与队伍概况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期,尤其自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全省软科学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经费投入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1995年底,全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咨询企业有2356家,从业人员38437人,10年完成咨询项目9万余项,营业额10亿多元,其中咨询收入2.1亿元,实现利税0.8亿元。作为咨询产业支柱的软科学研究,也获得较大的发展,软科学研究机构已达百家,研究队伍达3000余人,经费投入1000多万元,列入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有200多项,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各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引导软科学研究机构向科技咨询业发展的探讨魏宜瑞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发展起来的软科学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特别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软科学研究机构应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科技咨询业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发展咨询业是软科...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改革与发展十年简要回顾一、机构简介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是山西省科委直属的软科学研究机构.1985年8月筹建,1986年4月成立。研究所主要从事省一级科技发展战略、政策、管理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软科学课题研究,为全...  相似文献   

7.
《科技智囊》2008,(5):I0014-I0016
咨询背景: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下简称“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直属的综合性软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研究中心现已发展成为包括战略研究部、社会发展部等七大研究部的综合性咨询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8.
四川师范学院地处川中盆地,嘉陵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南充。近几年来,为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型智力优势,积极开展软科学的研究,在1989年正式组建了丘陵地区系统研究中心等软科学研究机构,在省科委等部门的热情扶持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已初步形成一支跨学科的、高效率的软科学研究队伍,走出一条同地方结合、为领导决策服务;多渠道筹集研究经费;多学科协作攻关;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高校科研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来源,长期以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在高校科研成果中,硬科学成果相比软科学成果而言,获得的关注度更高、产出的效益也更大。据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的研究机构承担了全国软科学课题的近六成,但大部分产出成果为学术论文(占到全部软科学课题产出论文的六成),内部研究报告和内参文章只占到两成,获领导批示的成果数量更是不足两成。  相似文献   

10.
要发展山西省的软科学研究,必须争取全社会对软科学的理解和支持,疏通软科学成果进入决策的渠道,壮大和发展软科学研究队伍,提高散科学研究质量,改善软科学研究工作条件,多方位拓宽软科学研究资金渠道,提高软科学研究效益。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软科学研究同其他研究工作一样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三大提出“大力发展软科学”的任务之后,广大软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发展软科学之路,使软科学研究遍及科技、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软科学研究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并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咨询产业三个层次。事实证明,软科学研究成果,在制订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改革、宏观调控及重大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等方面,都起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是国家科学技术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软科学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是在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组织管理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规范的方法,为推动软科学研究的发展,实现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走向正常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颁发了《国家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国家科委软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规范》等文件,对指导地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科学化,促进我国软科学研究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现我就广西多年来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的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学与软科学的关系,指出地理学具有先天性的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地理学研究具备软科学研究的特征。在软科学研究兴起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地理学在软科学决策研究中的特长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软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占仓 《河南科学》2003,21(1):113-117
系统总结了我国软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了软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要求,简要阐述了软科学研究常用的五种方法,认为软科学研究创新是大势所趋,方向性创新是向咨询产业化跨越,并提出了咨询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软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指出了软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地方软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6.
国内软科学由热转冷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软科学研究有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这些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和根本的不足,总体上无法完整刻画中国软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严重制约我国当前软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重要的是,这很难让人相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产生出公认的软科学分析框架,为中国软科学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出其内在根据就更成了问题。必须克服当前这些差异和不足,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软科学作进一步的深入界定和摸索,把公众的理解与我国当前软科学的实质工作统一起来,促进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最近发文说:“根据《中国软科学丛书》主编马宾同志、执行编委于景元同志提议,经国家软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为促进我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意对《中国软科学丛书》进行指导,并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家软科学图书出版基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政府也亟需决策咨询服务,软科学研究积极开展面向应用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公共管理问题研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基于未来软科学发展的要素,分析了国内外软科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软科学发展的新需求、新思路和新方法,最后提出了推进软科学发展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沈超  高燕 《广东科技》2011,20(11):47-52
软科学是多学科相互交叉发展而形成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它面向决策,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为促进软科学研究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必须实施软科学研究项目的评估,增强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正>《研究报告》是河南科技期刊传媒集团内部出版物,由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会主管。《创新科技》杂志社、河南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出版,是我省唯——本由三家机构和省会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联合选稿编审的高水平出版物,刊登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优秀研究成果。同时,凡着重于科技与经济宏观发展研究、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研究、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农村科技与区域发展研究、产业技术政策研究和社会发展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