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协作原理对马氏体表象理论计算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e-31Ni为例,根据相变过程中变体之间以孪晶关系进行自协作,从而得到不畸变不转动惯习面这一原理,从马氏体相变时的位移矢量入手,计算了马氏体转变时呈孪晶关系的两个自协作变体的体积分数、惯习面指数及相变后马氏体与奥氏体之间的取向关系.由于在计算总畸变矩阵时不用考虑任何附加的转动矩阵,并应用了镜面对称操作,使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225)马氏体的惯习面为旋转了的(112)r面,并研究了相变位错,确定了相变位错的Burgers矢量。由计算的相变应力所预言的亚结构,与实验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3.
FCC:BCC部分共格界面台阶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计算机研究了FCC:BCC部分共格界面结构随取向关系改变而发生的变化。据此建立了不同位向关系下两相界面台阶结构模型。分析表明,当 α~(f∝)/α~(b∝)=1.26,位向关系从K—S关系变化到N—W关系,表观惯习面与原子惯习面间偏转角随位向而变化,其值从约12°增大到约30°。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惯习偏转角的相界台阶模型,失配位错不是必不可少的的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4.
不变线应变原理及其在相变晶体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固态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主要包括位向关系、惯习面、晶体生长方向以及相变应变)的形成机制,以及有关相变不变线应变的前期理论工作,着重阐述了“三维不变线应变模型”的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对相变晶体学特征的预测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针状、棒状或板条状析出相的FCCBCC和HCPBCC析出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与不变线应变模型预测的几乎完全一致,表明不变线应变模型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扩散型相变晶体学表象理论.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固态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主要包括位向关系、惯习面、晶体生长方向以及相变应变)的形成机制,以及有关相变不变线应变的前期理论工作,着重阐述了“三维不变线应变模型”的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对相变晶体学特征的预测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针状、棒状或板条状析出相的FCC〈=〉BCC和HCP〈=〉BCC析出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与不变线应变模型预测的几乎完全一致,表明不变线应变模型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扩散型相变晶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未经训练和已经充分训练的量Ni—49.7 at%Ti合金在相变过程中电阻,内耗,模量以及相变应变的原位测量和对比,证实了该合金经充分训练可由I/C(无公度/公度)转变提供完全可逆的双程形状记忆效应.研究了该合金在双程形状记忆训练过程电阻及相变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双程形状记忆效应的训练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温度及应力的复合作用下,I/C相变逐渐被诱导、总的相变阻力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高相变阻力的过程逐渐被抑止,而低相变阻力的过程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过程;因此使相变过程变得完全可逆,正反相变均按阻力最小的惯习面进行,试样即具有双程形状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7.
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研究的最近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定量观测马氏体相变浮凸、对马氏体相变点阵变形特征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新认识.在此基础上运用"位移矢量"理论对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和形态学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马氏体相变的"不变平面应变\\"判据不具备普遍性以及{5 5 7}板条马氏体和{22 5}片状马氏体的惯习面均发生了较大转动的新观点.据此建立了{5 5 7}马氏体的形成模型,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后根据马氏体变体间的自协作原理对孪晶马氏体和形状记忆合金中的多变体马氏体进行了全面的晶体学计算,其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这样处理使表象理论的计算过程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8.
近似重位点阵模拟的结果表明,具Bagaryatsky取向的铁素体/渗碳体界面上的台阶并非本征结构,即台阶无特定宽度与高度.这种结构台阶不仅导致两相界面能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且导致铁素体/渗碳体无宏观的惯习面,有利于珠光体在生长时根据动力学条件发生弯曲.  相似文献   

9.
淬速对CuAlNi合金记忆性和伪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TEM电镜观察和记忆性、伪弹性恢复测量了淬火速度对CuAlNiMnTi合金马氏体相变、记忆性和伪弹性的影响,发现淬速不同、γ′1和β′1两相混合程度不同,两相界面完整度也不同,界面完整度高有利于改善记忆性和伪弹性。  相似文献   

10.
钛合金中氢化物析出惯习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α—Ti合金及近α—Ti合金的原始组织及充氢后氢化物形貌,用迹线分析的方法标定了氢化物析出的惯习面。结果表明,Ti—2Al—2.5Zr的惯习面为{11^-21)或{20^-21),Ti-4Al-2V的惯习面为{10^13)或{11^25)。  相似文献   

11.
利用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研究了稀土离子E3+u与人工膜DMPC脂双层配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发现E3+u离子对DMPC脂双层的影响不局限于界面区域,而且扩展到整个酰基链,因而,DMPC脂双层的主相变温度提高6℃  相似文献   

12.
板式相变储换热器的储换热准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蓄冷系统的功效,建立了分析板式相变储换热器储、换热性能的理论模型,采用温度—相变界面迭代法分析了相变界面和流体温度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当传热流体为气体时,在气体侧加肋片后的强化换热效果,得到了相变界面、蓄冷量和流体温度的量纲一的公式,它们不局限于某一种相变材料或工况,对板式相变储换热器的设计和性能优化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LCASSiCwZrO2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分析表明:SiCw 增韧和ZrO2 相变增韧的加和性不是简单地叠加,SiCw 增韧提高了ZrO2 相变增韧效果.体积分数分别为55 % ,30% ,15% 的LCAS,SiCw ,ZrO2 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K1C和抗弯强度σb 达到6-4 MPa·m1/2 和331-7 MPa.透射电镜(TEM) 图象表明:复合材料中ZrO2 起了应力诱导相变增韧作用;LCAS/SiCw 界面较清晰,其宽度约15 nm ;搭在LCAS/SiCw 界面两侧的杆状TiC 颗粒增加了界面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14.
圆筒壁和球壁中固液相变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固液相变强化传热机理,通过有内热源的稳态导热与固液相变传热之间的比较,对一维圆筒壁和球壁在等温(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导热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了该种情况下固液相变强化传热的机理,推导出以无内热源稳态和瞬态传热速率为基准的相变界面换热强化度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当几何尺寸给定时,影响相变界面换热强化度的因素有: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定压比热容、融解热、密度、以及相变温度与接触表面的温度差;且Stefan数及Fourier数越小,相变界面强化传热的程度就越大。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外场间以及它们和运动界面间的交互作用之后,建立了相变过程中或在外场作用下界面的运动方程。求解了运动界面所引起的低频内耗表达式并计算出相变过程的耗散函数△G_R(T)表达式。建立了从内耗实验数据计算△G_R(T)以及界面平均运动速度表达式的方法。△G_R(T)是具有极小值的曲线,它既表征了相变过程的能量耗散率,又表征了相界面的动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干涉显微镜首次测得了板条马氏体形状应变的大小及方向,试验测得惯习面为(575)的标准变体有两个形状变形方向,发现了板条马氏体中同惯习面的不变体,证实了切转晶体学理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马氏体相变中的孤立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引入孤立子模型,进一步揭示马氏体相变过程的物理本质。通过将马氏体和母相之间的相界面看作为一个拓扑型的孤立波,借助Peyrard的一维一性原子链孤立子模型,从相界面运动的Hamiltonian量出发,导出马氏体相界面运动的孤立子方程,求解该方程的孤立解,获得马氏体相界面能量与界面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界面宽度随相变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界面运动速率的提高,马氏体和母相之间  相似文献   

18.
纤维复合相变材料的传热模型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纤维复合相变材料相变问题的焓求法求解传热模型,并用来求解复合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流体温度和固-液相变界面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籍此对相变蓄热材料的放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为实用的纤维复合相变材料蓄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毛细蒸发相变界面的机理研究,提出了热流对毛细抽吸两相流体回路和回路热管蒸发冷凝界面的影响,推导出蒸发冷凝相变界面的一个新的修正的杨一拉普拉斯方程;采用热力学理论,分析和建立了这一驱动机制的简化数学模型;推导出由于热作用对杨一拉普拉斯方程及相变界面的影响,并得出毛细半径与蒸发温度以及热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式,对毛细芯热管的驱动原理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该文研究了添加膨化酸铵(EAN)对硝胺发射药的燃速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SEM手段观察了断口试样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EAN颗粒的引入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产生了大量的内界面,从而增大了低温燃烧时的有效燃面,而高温燃烧时由于EAN特性结构受火药基体的热胀挤压减少了有效燃面,这样使不同温度下的燃速趋于一致,从而导致硝胺发射药温度系数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