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种配副下测定了Fe-Re合金和Fe(ReO4)3的摩擦因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Fe-Re合金及Fe(ReO4)3的润滑行为和配副有关;在相近的试验条件下,它们的摩擦因数随温度变化有相似的趋势。Fe-Re合金在100℃以下及450~600℃间有2个较低的摩擦因数区,分别与自生的铁铼氧化物及高温下因摩擦而生成的Fe(ReO4)3,的润滑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循环氧化法研究了Fe-28Al-5Cr-0.1Zr(at%)和Fer-28Al-5Cr-0.5Nb(at%)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含Zr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800℃、1000℃、500h循环氧化后形成一个独特的晶须状氧化物层,微量Zr能增加氧化物层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从而提高了该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含Nb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350h  相似文献   

3.
用循环氧化法研究了Fe-28Al-5Cr-0.1Zr(at%)和Fe-28Al-5Cr-0.5Nb(at%)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含Zr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800℃、1000℃、500h循环氧化后形成一个独特的晶须状氧化物层,微量Zr能增加氧化物层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从而提高了该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含Nb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350h循环氧化后形成多孔的卷绕状形貌,对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抗氧化性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用电镀法制取铁-铼高温自润滑合金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电流密度,高铼酸根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镀层含铼量和阴极电流效率有较大影响,确定了较适宜的镀液组成和电镀条件。摩擦实验结果表明,铁-铼镀层有高温自润滑的作用,有希望代替整体冶炼的铁-铼合金。  相似文献   

5.
用声发射(AE)技术研究了铁基合金上几种常见氧化层在恒温氧化和随后冷却过程中发生的裂及剥落行为。获得了AE累积计数及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的观察和X射线射衍物相分析,确定了实验合金表面氧化层的主要物相。结果表明:除了加Si合金的氧化层在恒温氧化过程已开裂外,其余合金的氧化层均在冷却时开裂并剥落。Fe-25Cr-10Al合金上α-Al2O3层的开裂及剥落落最为剧烈。Fe-25Cr  相似文献   

6.
铝对Fe—25Cr合金在H2S—H2混合气氛中高温硫化腐蚀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5%Al,10%Al对Fe-25Cr合金在H2S-H2平衡混合氛中700~900℃下高温硫化腐蚀行为。发现加Al能显著降低Fe-25Cr合金的硫化速度并改变其硫化层的形貌、成分及结果。加Al合金的硫化动力学的孕育期后遵从抛物线规律。综合反应动力学、硫化层结构和成分分析。提出了Fe-Cr-Al合金的硫化机理。  相似文献   

7.
热浸镀铝钢的合金层抗高温氧化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热浸镀纯铝和铝-硅合金的钢板在500 ̄1100℃,50h氧化试验期间抗高温氧化行为,借助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合金层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镀铝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纯铝镀层的抗高温氧化性优于铝-硅合金镀层;后者在高温氧化过程中形成Fe3Si隔层相,降低了镀铝钢的抗高温氧化性。  相似文献   

8.
用声发射(AE)技术研究了铁基合金上几种常见氧化层在恒温氧化和随后冷却过程中发生的开裂及剥落行为。获得了AE累积计数及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的观察和X射线射衍物相分析,确定了实验合金表面氧化层的主要物相。结果表明:除了加Si合金的氧化层在恒温氧化过程已开裂外,其余合金的氧化层均在冷却时开裂并剥落。Fe25Cr-10Al合金上α-Al2O3层的开裂及剥落最为剧烈。Fe-25Cr-7.5Nb合金的Cr2O3层AE总计数远远高于Fe-25Cr合金。而Fe-25Cr-4Ti和Fe-25Cr-9Mn的情况与Fe-25Cr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9.
在铜合金上获得Ni-Fe合金镀层的电镀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适用于连铸机结晶器的Ni-Fe合金单层电镀技术的工艺及配方,以及镀层的硬度、耐磨耗性能、耐热性能及耐热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含3%~5%Fe的Ni-Fe合金镀层。其硬度、耐磨耗性能、耐热性能及耐热冲击性能最佳。耐磨性比原来提高两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5%Al、10%Al对Fe-25Cr合金在H2S-H2平衡混合气氛中700~900℃下高温硫化腐蚀行为。发现加Al能显著降低Fe-25Cr合金的硫化速度并改变其硫化层的形貌、成分及结构。加Al合金的硫化动力学在孕育期后遵从抛物线规律。综合反应动力学、硫化层结构和成分分析。提出了Fe-Cr-Al合金的硫化机理。  相似文献   

11.
在3 ̄5.5GPa的压力范围内,经过873K,30minh等温热处理由非(Fe0.99Mo0.01)78Si9B13(FMSB)条带和纯金属Al片交替叠成的样品,制备出多层Al/Fe-Mo-Si-B纳米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静高压在复合材料制备中影响非晶FMSB合金晶化相,Fe-Mo-Si-B纳米合金晶粒度和Al/Fe-Mo-Si-B复合材料界面相的规律及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化学镀Fe-Mo-B和Fe-W-B合金的耐蚀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研究了化学镀Fe-Mo-B和Fe-W-B合金镀层的耐腐蚀特性。结果表明该合金镀层的耐蚀能力很强,腐蚀率很低。非晶态Fe-Mo-B合金的耐蚀能力优于晶态Fe-W-B合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 36XS,36X.HiSi-HP,Cr25Ni38,HP和 HK 等 6种奥氏体耐 热钢在渗碳过程中渗层深度的增加速度、渗碳层最高含碳量等性能的研究.利用电子 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 Si,Ni.Cr.Fe 等合金元素在渗碳过程中  的行为和对耐热钢渗碳性能的影响.得到Si.Ni.Fe 等元素主要通过阻碍碳化物 形成而提高耐热钢的抗渗碳能力;渗碳过程中形成大量碳化物所需耍的 Cr 主要通 过渗层内基体提供.渗层内总的含 Cr 量并没增加,因渗层内基体含Cr量的显著下 降而使其耐氧化腐蚀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中等含量的钛、锰或铌对Fe-25Cr合金预氧化层在高温硫化环境中保护怀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所有合金在1000℃、10^5PaO2中经不同时间预氧化后的硫化出现了增重缓慢的保护性硫化阶段,之后试样迅速增重,加w(Ti)=4%使合金形成了略厚的TiO和TiCr2O4混合氧化层,使保护性阶段加长了约1倍,而加w(Mn)=9%的合金却形成了多孔的以MnO和MnCr2O4尖晶石相为主的混合氧化层,保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光亮Fe-Ni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外观接近镜面的Fe-Ni合金镀层,其厚度可达37μm经X-ray衍射及等离子光谱分析证实,所获得的合金镀层为γ(Fe-Ni)合金相,镀层中含Fe和Ni的量分别为23.5%~45.7%和76.2%~53.8%,同时含有少量的P和B元素文中对电沉积的工艺条件、光亮剂HB、添加剂HT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图6,表2,参9  相似文献   

16.
Fe—C—Cr—Mn系耐磨合金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了Fe-C-Cr系铸造金属基础上提出Fe-C-Cr-Mn系铸造合金碳化物体化比和奥氏体基体成分计算公式,并熔炼一系列实验合金进行了验证,按此计算了方法,可以进行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合金结构设计,并为进一步实现合金结构设计的计算机模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热塑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Fe-Mn-Si形状记忆合金热塑性。结果表明:合金中硅含量的增加可提高合金的记忆效应,却严重损害合金热塑性;微量元素Mg的加入可大大改善合金的热塑性,而不降低记忆效应。由于Mg元素的加入,含Si量达4%的Fe-Mn-Si形状记忆合金也能顺利地热轧成无缝管,提高了Fe-Mn-Si形状记忆合金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用电弧法制备了以Fe和C为原材料的超微粒,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观测和分析了样品的形态,结构和成分,并与以Fe为原材料制备的微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电弧法能够制备出含有FexC1-x相的合金超微粒,较Fe超微粒而言,含FexC1-x相的合金超微粒抗氧化能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9.
喷射沉积Al-20Si-5Fe-3Cu-M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Al-20Si-5Fe-3Cu-1Mg合金,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和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喷射沉积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了Fe对合金挤压和热处理后的组织变化,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喷射沉积Al-20Si-5Fe-3Cu-1Mg合金具有比粉末冶金Al-20Si-3Cu-1Mg合金更高的高温(300℃)强度。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Al基合金在高温相变储能过程中Fe的扩散及其控制,所用的储能元件是由耐热的Fe-C合金作外壳和Al基合金作内核所组成的。在800℃高温服役时,Fe将在Al液中进行扩散,导致储能材料热物理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采用化学分析、金相检验、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Fe在Al基合金中的扩散;观察到一系列的Fe-Si-Al金属化合物,探讨了储能元件的分层问题和Si含量对非沉淀层Fe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