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程兆奎先生连续在《文史知识》上发表了《肥城陶山范蠡墓》、《肥城陶山范蠡墓补正》、《“陶”不是“定陶”》等三篇文章。中心思想是:“陶”不是“定陶”,而是原属山东平阴县,今属山东肥城市的陶山。范蠡墓就在陶山。 关于范蠡葬在什么地方,古代本来就有曹州定陶县、济州平阴县陶山和荆州华容县三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2.
关于范蠡晚年“止于陶”之“陶”,向有定陶、陶山两说。但据大量史料分析,定陶说或更近史迁原初判断,也更符合其它史籍逻辑、区域文化和人情事理。但其它地区的范蠡传说也非空穴来风,它们多在范蠡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或是南北文化交流交汇处。范蠡研究,应致力于其辩证智慧的开掘,而不必在其落脚地上过分纠缠。  相似文献   

3.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4.
1998年《齐鲁方圆》第2期发表了蒋铁生同志的文章《范蠡徙陶考》(下简称蒋文)。笔者拜读再三,收益非浅,但对其结论“范蠡最后的归宿是肥城陶山,而是不常说的定陶”,不敢苟同,这里谨按蒋文的论据顺序作一辨析。 其一,蒋文说:定陶在春秋末属于宋国,范蠡来到齐鲁交界但仍属于齐地的陶山,更合情理。《史记》中“间行以去,止于陶。”应指齐地之陶山,而非宋  相似文献   

5.
范蠡徙陶考     
范蠡,春秋末楚国宛人,字少白,为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他帮助越王勾践向吴王求和,后又赴吴为质三年。返越后又辅佐勾践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国势昌盛,最终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使吴王夫差自杀。后又助勾践在徐州(山东滕县)大会诸侯,称霸中原。他功成名就之后,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于处安。”就断然出走齐国,后来又迁徙到“陶”。对于范蠡徒陶的解释,《辞海》和现行的高校教科书中大多认为是山东定陶县。 通过对史料的重新研究,结合肥城的历史遗迹,我认为范蠡的最后归宿是肥城陶山,而不是常说的定陶。现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陶邑经济盛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邑,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境内,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一大商业都会。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后,弃官至陶,采取多种方式经商致富,商业繁荣,经济兴旺,使陶邑成为“天下之中”。这一经济盛况带动了此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历经汉唐而不衰。  相似文献   

7.
“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这是陶山范蠡祠的一幅楹联。大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重修范蠡祠时,有肥城知县史廷桂撰书。此联歌颂了范蠡在越灭吴后。毅然辞别越王,舍弃高官厚禄,到陶山甘心做个普通百姓——陶朱公,和经商至富不守富,仗义疏财做善事的高尚人格精神。今天,做为商圣、商祖的范蠡,其经商思想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就其高尚人格而言,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范蠡在陶山经商,做了不少好事,在肥城大地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位县太爷用“流芳百世,功盖千秋”称赞范蠡,集中体现了后世对这位先贤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范蠡对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群众不会忘记他,人们永远怀念他,经过二千四百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陶山范蠡墓葬、祠堂等古迹,屡毁屡修,延续存世,流传至今。虽然近百年来,军阀混战,外族侵略,历次运动,使古迹再三遭到破坏,时至今日,遗址还是保留了秦、汉、唐、宋、金、明,清等朝代的不少石刻文物。这些不同时代的文物,是对陶山范蟊古迹真实性最好的说明。下面简略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8.
论张问陶“空灵”诗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问陶论诗主张抒真情,写真意,发心声,反摹仿依傍,崇尚空灵。空灵,是张问陶诗歌的一个主要特色,他认为“诗到空灵艺始成”,即诗歌创作只有达到“空灵”才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而诗歌创作要实现“空灵”,则要求诗人必须摒弃“名心”,采用多样性艺术手法,运用“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诗语,在灵感中自然凝结为意境“空灵”的性灵诗。  相似文献   

9.
邱力奇 《科技信息》2008,(9):201-201
本文是对陶文化起源的粗浅分析,想深入了解其文化起源,就必须了解陶发展的文化背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都是原始文化,是陶器发展的摇篮。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古老的文明对现代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问陶是清中叶继袁枚之后性灵派重要诗人。后人探讨其性灵诗论多从性情、天性、血性入手,而忽略“性灵说”另一要素“趣”。本文从创作主体之真趣、创作过程之灵趣、创作客体之逸趣三方面揭示张问陶“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皋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与尧、舜、禹并列被后人誉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历史人物,也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鼻祖”、“德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梳理和分析了皋陶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神奇的坭兴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坭兴陶(学名:紫坭陶)是广西钦州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其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同时,它与壮族的壮锦一起,被认定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1400年的陶艺文化  据钦州史记载,坭兴陶“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坭兴制陶历史之久远。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陶器具得到广泛应用,故得名“坭兴”。现在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  相似文献   

13.
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坭兴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该文首先介绍了坭兴陶的基本情况及在雕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采用基于欧式距离的最近邻算法表面跟踪技术,对坭兴陶的雕刻G代码进行Z坐标修正。真实的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数字化雕刻明显优于传统的数字化雕刻。  相似文献   

14.
民族民间工艺是中国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生产工艺有着独特的审美、文化、经济价值。文章对建水紫陶生产历史、工艺流程作了介绍,分析其所蕴含的审美、经济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建水紫陶生产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了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15.
“沉鱼”,讲的是西施。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  相似文献   

16.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坚持诗歌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性显现,强调自我,张扬个性;以为诗中的性灵来自创作主体、表现对象和二的天然妙合;要写出表现性灵的真诗,必须有天才和灵感;标举性灵固然是针对“格调说”和“肌理说”而发,但其理论旨归是要求学的个性表现和独创精神,来冲决当时儒家正统思想对诗歌的束缚和扭转坛复古模拟的诗风。  相似文献   

17.
由化工系刘家臣等老师共同完成的课题”陶瓷釉浆多元复合稳定剂技术”于1992年12月通过检测鉴定与专家评议。专家认为:“该稳定剂能提高釉浆的综合性能。特别是降低釉浆的触变性。解决釉浆“发脑”问题方面,在国内尚属领先地位。该项目利用多元复合技术制备的釉浆稳定剂,经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央研究院的气象研究所工作期间,陶诗言在赵九章等前辈的严格要求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开始独立研究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陶诗言被调至北京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在“联心”五年的天气预报实践中,陶诗言积累了大量有关中国天气变化的知识,为其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素材.受访人陶诗言回忆了其科研生涯中这一早期积累阶段.  相似文献   

19.
干挂陶板幕墙是集建筑技术、功能和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本文介绍陶板幕墙的特点,着重分析了陶板幕墙在安装施工上的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供从事陶板幕墙施工的广大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洸沂是台湾著名交趾陶艺术家。“转益多师,独出心裁”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走下庙堂,进入民间”是其对交趾陶艺术的独特贡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交趾陶坚硬亮丽莹彻,成为独立的艺术品走向世界。每件作品都凝聚着洸沂的心血,是艺术家心灵的火花,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