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贻贝棘尾虫腹皮层纤毛器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术观察到,贻贝棘尾虫无性分裂过程中,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表膜产生孔洞,于小孔内伸出纤毛芽,组成新纤毛器的原基区;老口围带后1/3部分发生更新,前2/3部分的小膜无明显变化,此后两者共同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左、右缘棘毛原基分别在老缘棘毛前端和中部的棘毛瓦解位置产生,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结果表明,贻贝棘尾虫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基体是在表膜下发生的,前仔虫口围带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并且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老纤毛结构对新结构的形成不但具有物质贡献,并可能具有定位或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冠突伪尾柱虫前仔虫口围带小膜数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冠突伪尾柱虫无性分裂时,前仔虫的口围带由新旧小膜拼合而成,并通过口围带原基分化添加部分新小膜和栽减修饰部分旧小膜来调节控制其小膜片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报告了寡毛双眉虫(Diophrys. oligothrix) 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它在无性分裂时期形态发生的全过程。观察了前仔虫口围带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亲代的口围带进行比较,认为前仔虫口围带是经过重建的。从口器、大核等的情况反映出寡毛双眉虫与游仆虫、盾纤虫以及尾刺虫在进化上的关系。并认为前、后仔虫形成后仍继续恢复其典型的纤毛模式。  相似文献   

4.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相似文献   

5.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 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 5、 4根,背触毛 12列,大核倒“ C”形,小核球形 .E. 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  相似文献   

6.
敏捷瘦体虫(Yrosomoida agiliformis FOISSNER,1982)无性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敏捷瘦体虫(Urosomodia agiliformis FOISSNER,1982)为小型腹毛目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初步研究,指出该虫形态发生的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带的下方,后演化为后仔虫的口围带。在前仔虫,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完全保留并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后一组棘毛原基,后形成前棘毛场,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前后仔虫的8:3/4  相似文献   

7.
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分裂时期和分裂时期上海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形态发生中,纤毛原基按口原基,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触毛原基的顺序先后在皮层内发生和分化,皮层相应位置也按序形成纤毛原基生长发育的空间.纤毛原基长纤毛时,其上方皮层表面裂开,伴同着新口围带逐渐外露,或新棘毛沿皮层裂口形成的沟槽迁移和定位.皮层表面突起中,唇和第二条脊经历生长发育和分裂的过程,被分配到前、后仔虫中,其中脊向仔细胞传递的这种现象是特殊的.所得结果表明,游仆虫的老口围带纤毛结构发生更新后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并且前仔虫波动膜也可能是更新后产生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8.
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分裂时期和分裂时期上海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及其纤毛结构的形态学。形态发生中,纤毛原基按口原基,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触毛原基的顺序先后在皮层内发生和分化,皮层相应位置也按序形成纤毛原基生长发育的空间。纤毛原基长纤毛时,其上方皮层表面裂开,伴同着新口围带逐渐外露,或新棘毛沿皮层裂口形成的沟槽迁移和定位。皮层表面突起中,唇和第二条脊经历生长发育和分裂的过程,被分配到前、后仔虫中,其中脊向仔细胞传递的这种现象是特殊的。所得结果表明,游仆虫的老口围带纤毛结构发生更新后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并且前仔虫波动膜也可能是更新后产生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9.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核器演化的详细过程类似于其他游仆虫,随机抽取100个E.charon,对其长,宽,棘毛数,背触先列进行统计,做出直方图进行分析,并与E.Patella进行了详细比较,作者认为E.charon应独立为一个种。  相似文献   

10.
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棘尾虫形成包囊时,虫体变得瘦长并团缩成圆球,毛基系也随着逐步脱落,它的两个大核由椭圆形变成纺棰形或长圆形,在虫体中部发生纵向融合,四个小核也减少成为两个,最终成为由两层包囊膜围着的具一个圆形大核和两个小核的休止包囊;棘尾虫脱囊时,融合大核发生特殊的染色质改组现象:即大核染色质变得中部着色深周边着色浅,以后周边的着色程度也变深;或者是大核染色质变得一部分着色深另一部分着色浅,以后另一部分着色也加深。接着,一个融合大核分裂成为两个大核,两个小核也分裂为四个,随着核器的变化,逐渐长出毛基系,虫体同时也逐步拉长,不久便穿膜而出。  相似文献   

11.
应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束状全列虫无性性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主要特征为:1)口原基(后仔虫)出现于横棘毛的前方、中腹棘毛列的左侧;老的口围带无需再建而由前仔虫简单继承;2)单一口棘毛来自第一列CA原基,2根额前棘毛源于最后一刻CA原基并且所有原基(除第一列CA原基)均参与了横棘毛的形成;3)缘棘毛在发生上稍晚于背触毛,并且在前/后仔虫表现没步;4)背触毛为一组发生式。  相似文献   

12.
四角翁尼柯虫无性生殖中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的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蛋白银方法,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四角翁尼柯虫细胞形态发生以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演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纤毛虫上海种群显示了与以前报告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即在无性生殖期间,前仔虫口围带和口侧膜在老结构位置更新形成;左右缘棘毛的发生与老缘棘毛无明确关联,这不同于尖毛科的其他纤毛虫.棘毛基部纤维包括前纵纤维、后纵纤维、横纤维和放射纤维,其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的定位与已知几种纤毛虫的同种结构不一样;细胞形态发生中,位于前后额腹横棘毛原基区的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瓦解消失,左右缘棘毛原基区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首先退化解体,这一过程与原基区的分化密切联系,并且老棘毛及其基部纤维对原基的形成和分化可能具有物质贡献;其他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在皮层残留的时间较长,它们可能是伴随着老结构逐渐失去功能而退化瓦解的.  相似文献   

13.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采自甘肃省永昌县马铃薯农田的加拉帕戈斯似殖口虫形态学和细胞发生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提取物种的DNA信息,获得该种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殖口虫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种形态学特征为:活体大小约为(60~85μm)×(20~25μm),虫体呈长椭圆形,两端收缩钝圆, 3列额腹棘毛列, 1根口棘毛,横前棘毛、横棘毛和尾棘毛均缺失,大核6~8枚,小核1~4枚附着于大核附近.细胞发生学特征为:老口围带被前仔虫完整保留;第Ⅱ~Ⅴ列棘毛原基以初级发生式发生,第Ⅰ列棘毛原基单独发生;无横棘毛、横前棘毛和尾棘毛的形成;左右缘棘毛原基产生于老结构; 3列背触毛原基产生于老结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加拉帕戈斯似殖口虫与中华殖口虫和殖口虫属未定种以较高的置信值聚为一支,与殖口虫科其他属形成姐妹支,分子信息再次印证殖口虫科为非单元发生.  相似文献   

15.
E.eurystomus的无性分裂过程是以大核发生改组为起点的.“3”字形大核的两个末端几乎同时发生“改组带”(reorganization band),并向中间移动,直至相互融合、凝缩,最后经无丝分裂分开成两个仔大核.在大核进行改组不久,小核也开始变化.它首先离开原位朝大核中心位置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原来小核里的结构由致密逐渐变得松散,并不易着色,而且体积膨大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随后出现着色深的线条状结构(染色体),逐渐分开趋向两极,最后分裂成两个仔小核.细胞质在无性分裂周期中明显的变化是不断地增加体积,在大核融合凝缩期间,细胞质的体积逐渐达到最大,以后出现分裂沟收缢,直至分裂成两个仔虫.此外,E.eurystomus在无性分裂过程中,其大核会出现生理意义不明,但可能是培养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第二次改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宽口虫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口虫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AZM,老AZM后部也发生部分更新的现象。2.额腹横棘毛基各5例,分别以3:3:3:4:3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在第1 ̄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  相似文献   

17.
棘尾虫 Stylonychia mytilus 是原生动物纤毛虫纲,腹毛虫目中一种常见的纤毛虫。身体扁平,肾形,背面略凸,腹面平坦,体长约100~300μ。腹面的棘毛,计有八根额毛,五根腹毛,五根肛毛和三根尾毛。背面则具五列背毛。分裂间期的核器官,是二个大核和二个小核。大核呈长椭圆形,长约43μ;小核圆球形,直径约为4.4μ。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对刺楯纤虫的皮膜、口器、棘毛、背触毛以及细胞核作了超微结构水平的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膜银线系所在部位细胞外质呈电子致密的三角形,与周围外质有一定的间隙,此外的表膜呈小孔与外界相通;棘毛基部存在根纤维较短,伸入胞质深处;在纤毛器尤其是背触毛窝周围存在有膜囊,其在靠近细胞外质处常释放出内含的电子致密物质,可能对背触毛的支持起重要作用。此外,对口腔口围带(B-AZM),棘毛和背触毛在无性分裂时的发生也作了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19.
对人工背联体棘尾虫的细胞核和部分细胞器过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认为因人工切割干扰而诱发突变成的背联体棘尾虫,在其核质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过程中,细胞核内出现了特异结构,同时在部分细胞器中亦见到变化,这些现象可能是遗传物质构型上激烈变化的反映。至于核在调整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根据阔口游仆虫微管蛋白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出692bp的γ-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将之重组到L4440载体中,重组质粒转化到RNAase缺陷型E.coli HT115菌株中,并用IPTG诱导双链RNA的表达,将经诱导后的重组菌喂食游仆虫,诱导出RNAi表型,具体表现为虫体变小、变圆,约两周后游仆虫全部死亡.电镜观察表明,经诱导后的游仆虫部分纤毛杆横切面显示结构为9+0,部分纤毛杆膨胀变形并开始瓦解,原高度有序的微管排列结构消失.进一步证实喂食法可有效地产生RNAi,γ-微管蛋白基因沉默后游仆虫无法维持正常形态并死亡,观察到纤毛杆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推测γ-微管蛋白的表达和细胞调控在游仆虫细胞微管骨架的装配及其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