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孟媛媛 《科技资讯》2009,(20):140-140
本文首先概述了数据库的访问控制策略和BLP模型,分析并改进了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ERBAC-M。新模型引入了多级角色与内部角色的概念,通过二者在系统内部的自动转换.方便管理员进行权限管理的同时提供强制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起源对其它数据进行访问控制,建立了一种基于角色的起源访问控制模型(PRBAC).该模型以基于起源的访问控制模型(PBAC)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为基础,划分了作为访问控制基础的依赖关系列表,并引入RBAC中角色集的概念,给出了具体的访问控制算法.分析结果表明PRBAC能解决基于起源的访问控制模型中授权管理不灵活、系统运行效率低和访问控制策略不够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现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PMI角色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权限管理基础设施(PMI)的角色模型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PMI角色模型.改进模型增加了用户组规范属性证书和用户组分配属性证书,并为SOA(或AA)增加授权策略库,为权限验证者增加本地角色规范属性证书库和访问控制策略库,给出了授权和访问控制过程.改进模型便于管理具有相同角色的用户的属性证书,能够表达基于角色访问控制中的约束问题,提高了证书查询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访问控制是防止非授权访问的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手段,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是目前主流的访问控制模型之一。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能减少潜在的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扩展RBAC模型(WE-RBAC)定义了一种适用于Web的访问控制策略,具有三方面的特征:可授权的层次客体和层次权限、角色权限授权和用户角色授权。本文通过对访问控制和授权的层次化概括,为教务管理系统研究了一种控制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一种改进的基于任务-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访问控制模型在工作流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构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任务-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结合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的优点,按现实需求分别对角色和任务进行分类,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访问策略的复杂性.以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为例,讨论了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李剑 《科技信息》2011,(13):112-113,170
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对传统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角色管理模型ARBAC97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对RBAC模型进行范围扩展,通过引入角色范围的概念,以(用户,角色,范围)三元组来标识系统用户的权限,解决RBAC模型无法对资源实例进行权限控制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系统用户拥有相同的角色,操作的数据范围可以不同。结合实际应用系统的需求,实现了权限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李光文 《天津科技》2014,(12):15-17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是一套由多个软件构成的综合系统,具有系统用户多、功能点多的特点,用户访问控制实现比较困难。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在系统用户访问控制中使用比较广泛,利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分析了系统中的用户和功能权限,将用户与功能权限相关联,实现了用户对系统的访问控制与用户和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提高了在系统中权限分配和访问控制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基础上又引入数据权限控制,实现了用户对系统数据访问范围的控制,完善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B1级安全数据库的研究与分析,介绍了2个数据库安全模型:Bell-La Padula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结合LogicSQL数据库的研究,设计了其B1级安全模型.主要从LogicSQL的用户身份认证、自主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安全标签和审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WS-Security规范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提出一种灵活、可扩展的Web服务安全通信框架WsSF,并选择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作为Web Service访问控制的基础模型,建立了基于Web服务的RBAC模型,可为Web Service安全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访问控制是提高工作流系系统安全的重要机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被绝大多数工作流系统所采用,已成为工作流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传统的RBAC模型,从工作流访问控制模型与流程模型分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将基于角色的静态授权和任务的动态控制相结合的T-RBAC访问控制机制应用于工作流管理中,有效增强了访问控制的灵活性和系统的安全性。该访问控制模型已在企业项目解决方案中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基于角色的用户访问控制模型,针对该模型缺乏个性化特征的缺点,提出了基于角色自动升级的用户访问控制模型,使教务管理系统的用户管理自动化、细致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角色的代理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不足,给出了一种基于角色的代理访问控制模型,将上下文、观察者和代理的概念引入到了访问控制中。该模型能够根据上下文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地做出访问决策,访问控制检查也不需要放入业务逻辑实现的代码中,而是由观察者观察业务逻辑执行情况,当需要访问控制检查时通知代理主体,由代理主体做出访问控制决策。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在Spring AOP框架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多维授权对象RBAC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指出授权对象的定义与维护是RBAC访问控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传统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难以满足对复杂授权对象的分类管理、授权与访问控制的要求.针对访问控制客体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分类定义与管理系统授权对象的机制,并在对原访问控制模型进行扩充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角色的多维授权对象访问控制模型(MPO RBAC).  相似文献   

1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Petri网及协商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自动机等模型存在的缺陷,对Petri网进行了改进,并将改进后的Petri网应用于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中,实现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Petri网.在角色转换过程的条件控制中,提出了协商树的方法,描述双方证书协商、形成协商树、满足角色转换条件、使角色转换得以实现的过程,实现了较为完整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Petri网.  相似文献   

15.
协同设计系统中一种新的访问控制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和总结主体对象访问模型和CSCWD(计算机支持协同设计)访问控制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角色的粗粒度混合访问控制模型,解决了在主体 对象访问模型中无法根据应用逻辑相关性实施对访问对象的动态保护。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任务角色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角色和任务。模型中利用任务角色把用户、角色和任务关联起来,成为对系统进行控制的主要手段,体现了CSCWD的面向任务的本质特征。利用赋色Petri网技术,建立了混合型访问控制模型,并对各部分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访问过程中的动态行为,利于系统的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6.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访问控制策略,针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缺乏对工作流程的表达且不能够保证角色互斥原则的不足,结合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的特点,改进了工作流模型中过程分解方法,将原子任务和原子任务间的相互关系加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中.  相似文献   

17.
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探讨了访问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和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不但考虑了访问控制的主体(用户/角色),以及访问控制所处的环境(静态/动态),而且引入受控对象层次和操作类型层次概念,并定义相应的处理规则进行权限定义,使权限定义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常用的访问控制模型,提出了基于角色访问控稍模型与MVC模式相结合的访问控制模型。实践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有效地实现访问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RBAC模型中,由管理员进行角色-权限分配可导致系统访问控制策略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在对RBAC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角色-权限分配模型.该模型运用角色的属性,采用角色分解方法产生角色-权限的对应关系,从而保障了系统访问控制策略的正确实施,同时也减轻了管理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工作流对访问控制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任务的工作流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引入了授权任务概念,将执行任务需要的最小权限和执行任务的角色作为授权任务的属性,使角色和权限脱离关系.同时该模型定义了任务冲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动态授权约束规则,保证了组织安全策略的实施.面向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实现了授权流同工作流的同步,能够满足工作流访问控制对动态授权、最小权限和职责分离的要求.不同于已有的模型,该模型还通过角色和权限的分离解除了组织模型和工作流模型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