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概括了我们于1980—1982年,在重庆市蔡家公社进行的人为“稻、鱼、萍”生态系统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利用冬水田进行宽、窄行种植杂交中稻,其窝行距为:(15+5)×3—4寸;在水稻的宽行间开沟养鱼;并充分利用水面放养红浮萍。试验结果证明,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水面、水中和稻田土壤等生态因素来提高稻、鱼、萍的产量,其主要优点如: 1.采用这种宽窄行种植法的水稻产量相当于常规大田栽插法的产量,并能稳产高产。 2.此法养鱼,可延长放养时间,增加其放养密度,更有利于提高鱼的产量,并协调了稻和鱼的矛盾。 3.能充分利用水面的空闲时间和稻萍共生期的宽行间进行养萍,因此是积极挖掘肥源的重要途径。 所以,这个良好的农田结构不仅能获得稻鱼萍的高产,而且还能逐年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稻田这个生态系统值得更进一步的扩大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豫南稻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水利资源丰富,宜于稻田和各种水面养萍.过去由于国内红萍[Azolla imbricata(ROXb)Nakai]品种抗寒耐热性弱,豫南地区不能自然越冬,越夏也很困难,需要覆盖薄膜,泉水放养保种,不仅成本较大,而且手续繁琐,群众不易接受,使养萍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寻求抗寒耐热品种,1978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一批萍种,经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示范推广证明,卡洲满江红抗寒抗热性强,在豫南地区可以自然越冬、越夏,是适宜该区放养的一个优良萍种.为解决肥料、饲料、饵料资源不足开辟了新途径.现将1981——1986年的试验研究资料综合整理成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师生物系自拟课题“冬水田稻鱼萍丰产试验研究”,在西农农学系和蔡家公社等单位的大力协作下,从1980—1983年,经过四年的正式试验研究.先后在北碚蔡家公社两个大队的三个生产队进行了小区和大田的多点试验,1983年又经蓬溪、合川等县较大面积的推广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课题是以农田生态学的观点,立足于从改革冬水田的耕作制度着手,根本改变水稻的常规栽插方式,从而解决一般稻田养鱼方法中稻和鱼的种养关系,并采用养萍培肥为红线贯穿全试验过程,在稻田中增加了固定空中N素物质的重要途径 可达到肥水养鱼.肥土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大大提高了冬水田的肥力.加上水稻宽行间开沟方便易行.更有利于水稻前期的排水晒田和湿润生长条件,因此能有效地解决冬(囤)水田水稻稻坐蔸的问题.该研究是综合开发利用冬(囤)水田的有效途径,它既可囤水养鱼,又可防止伏旱和春旱等,还可对稻田进行免耕培肥,从而达到省工、省肥、资源利用率高,综合经济效益显著之目的,一般每亩年产水稻在900斤左右,鱼过100斤,萍达1.5百斤以上,年亩纯收入比对照田净增1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鸭”是一种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生态型复合种养技术。将鸭子放养在稻田中,既可利用其杂食性来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又可起到鸭粪肥田和鸭子中耕松土,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是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适宜在肥水条件较高的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东省各地贫下中农、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为了增辟肥源,普遍养殖红萍(又名绿萍),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需要了解固氮鱼腥藻与红萍共生关系,以提高红萍固氮作用的认识,从而改进养萍技术措施,因而要求以最简易方法解剖红萍共生腔的形态结构。从而洞察固氮鱼腥藻生长于红萍内共生腔的情况。一般观察红萍鱼腥藻的方法,是把同化叶放在载玻片上,加水少量。然后盖上盖玻片,用拇指均匀地轻压;鱼腥藻即从共生腔流出。在显微镜下,即可见到鱼腥藻,但看不到共生腔。因此,为了观察了解鱼腥藻生长于红萍共生腔的情况,则必须用切片方法,而不适用压片法。常用的切片法有:徒手切片法与石蜡切片法两种。由于红萍的叶片细小而柔软,夹持有困难,不易进行徒手切片。若用通常的石蜡切片法。在制片过程中要经过固定,脱水、透明、埋藏、  相似文献   

6.
温州地区进行满江红越夏(简称夏萍)与晚稻田养萍已有十二年历史。从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大田越冬的成功,接着一九六二年平阳城西公社又获得了绿萍越夏和晚稻养萍试验的成功。绿萍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开始由温州地区向浙北及外省发展。十二年来,晚稻养萍面积由初期的几亩迅速扩展到几十万亩。我所从一九六一年起,就开始研究绿萍越夏与晚稻养萍。一九六二年试验证明,满江红在炎夏情况下的死亡,决定因素是营养条件和生物危害所致,而不是单纯因高温强光所造  相似文献   

7.
利用稻田养殖青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条新的致富门路。稻田养蛙投资少、见效快、既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又能除害灭虫,保产增收。晚稻收成后,捕捉上市收益可观。一、养蛙稻田的选择与修整养殖田一般无严格要求,最好择背阳阴凉、弱酸性泥质、无农药污染、水源充足的稻田。放养前在  相似文献   

8.
由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主持完成的稻、萍、鱼共生高产技术开发研究,经几年来的大面积多点应用验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已于1990年底通过鉴定。此项研究是在对传统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萍技术进行改革的基础上,以形成良好的共生生态环境为目的,与稻田工程设计相结合,进行综合的配套技术研究。表明在粮食尚能增产0.2—4.8%的基础上,亩产鲜鱼比  相似文献   

9.
关于稻田养殖鱼产品农药残留调研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科技资讯》2012,(33):153-153
实践证明,稻田养渔在稳粮增产、农民增收、改善水稻种植环境等多方面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对于稻田的水产养殖问题,需要进一步结合养殖方式,2008年全国仅稻田养成鱼面积即达147.75万亩川。所以本文针对稻田养殖鱼产品农药残留调研进行了以下探索,希望实现食品中的残留检测,使得农药的水产品性质能够得到更好的检测和满足,实现共同养殖和共同检测的模式,以便于加强效率。  相似文献   

10.
江苏泰兴县七圩公社念三大队党支部为了解决提高单产与肥料不足的矛盾,充分发动群众,多次召开干群座谈会,通过反复研究,深入调查,集中群众的意见,决定大搞“萍肥库”的科学实验。四年来的实践证明,“萍肥库”效果很好,为开辟肥源闯出了新路,使养萍用萍的路子越走越宽。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IRRI选育出新株型水稻,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成功地育成一种具有新的株叶形态的水稻,被称之为“超级水稻”(“Sup6fnog”)。这种水稻比现代高产良种可增产25%。在条件好的灌溉稻田栽培,单产可达12.5吨/公顷,相对而言,现...  相似文献   

12.
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是一条山区冷浸田生态综合改良利用的新途径。1988年青田县土肥站在推广水稻垄畦法技术的同时,引进稻萍养鱼技术,并逐步形成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即在垄畦挖沟(坑),垄畦上种稻,沟中养鱼,水面养萍;以萍饲鱼,鱼粪肥田,以鱼除虫灭草。当年5.2亩单季晚稻试验田,亩产稻谷457.0公斤,鲜鱼58.0公斤,达到稻鱼双丰收,亩产值达829.6元,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永嘉、松阳、景宁等县山区也相继开展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的试验示范,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1993年累计示范面积已达  相似文献   

13.
绿萍也叫红萍、水萍、满江红、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高产水生饲料和绿肥。因固氮兰澡与其共生,所以它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一般鲜萍的含氮量在0.5%左右,一千斤鲜萍相当于15斤硫胺的含氮量,100斤干萍含粗蛋白16.8斤,为白菜的四倍,相当于100斤麦夫子,而且还有含2.8斤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因此,绿萍不但是猪、禽、鱼的好饲料,也是很好的绿肥。1974年,我省开始引入,每年放养面积四万多亩,每月每亩可  相似文献   

14.
横港公社在学理论、抓路线、促农业增产运动中,为了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推广早稻养萍。全社共有二十四个生产队,放养了365亩早稻。据八个队调查,早稻放养196亩,实割分打26块对比田,其中养萍13块,17.94亩,平均亩产684.5斤,未养萍13块,20.16亩,亩产593.6斤。虽施肥量比养萍田增加2.5担,但养萍田单产还高90.8斤,增产15.2%。所有放养的生产队,从干部到群众一致认为早稻养萍有路道,明年决心要大搞。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湘阴县的农民利用蜘蛛防治稻田害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方法为我国农村开展生物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去年,湘阴县的稻田有90%是用蜘蛛来防治虫害的.在水稻生长季节,如果到这个县的稻田里去看看,就会发现稻田里蛛网密布,蜘蛛成群,无数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高州县新垌公社,一九七四年晚稻大面积采用宽行窄株栽培新技术,夺得了水稻的大增产,为促进农业大上快上作出了新的贡献。新垌公社水稻通常的插植规格是5×4寸,每丛8~10本苗。宽行窄株栽培法是他们从水稻套种黄麻得到启发,于一九七二年早稻开始进行试验的。当季,8×2.5寸的麻沟边行比5×4寸的其余行获得显著增产。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早稻的试验,又获显著增产。一九七四年晚稻,在九个大队、十八个生产队中用三百多亩田进行扩大试验,绝大多数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开始试验较早的田讹生产队,在82亩晚稻田中采用宽行窄株规格的有76亩,  相似文献   

17.
<正> 稻田养鱼试验研究在我省还是第一次。为了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益,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教授提出的“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的稻鱼共生理论。我们从一九八四年起在黄淮流域的原阳,罗山,桐柏三县选择了313.1亩稻田开始进行不同鱼类混养,不同放养密度、不同土质的稻田及不同管理方法的中稻田养鱼种试验,现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稻田节能减排的技术模式及其配套政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CH4)的主要排放源。在实现水稻持续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否降低稻作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建立可持续稻作系统的关键。为此,依据多年研究总结并结合生产调研及文献分析,阐明了稻田直接与间接节能减排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系统评价了保护性耕作、浸润灌溉和精确施肥等关键技术的节能减排效应。最后针对中国东北一熟区、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和南方双季稻区三大水稻主产区的作物生产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稻田节能减排的三大主体模式,并就科技支撑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稻田节能减排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推广、建立稻田节能减排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者的节能减排意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萍是一种含氮较高的植物肥料。它不占用良田,花工省、收效大。而且还能抑制田间杂草。去冬长期低温,天气干燥,对越冬绿萍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养好早稻田绿萍,夺取早稻丰收,从思想上,物质基础上,技术措施上要严格掌握好早稻田养萍的“一足、二壮、三要、四注意”的技术环节。一足:放养萍种量要足。放足萍种是促使绿萍早旺,打下绿萍高产早倒萍的基础,故要  相似文献   

20.
一、宽行窄株是密植高产的新途径高州县新垌公社的贫下中农在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运动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推动下,进一步开展了农业科学实验群众运动,大搞科学种田,成功地采用“宽行窄株”插植规格,配合“前稳攻中”的水、肥管理技术措施,取得了水稻大幅度增产。新垌大队田(土化)生产队在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早造小面积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一九七四年晚造在全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稻田上推广,结果是:采取8×2.5规格的亩产913斤,7×3规格的亩产911斤,比原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