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马致远的《汉宫秋》可谓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元杂剧在通过剧中人物语言、唱曲渲染环境,表现人物复杂内心世界方面有其独到的成就。这里我想对同是离别的两折戏《西厢记·长亭送别》与《汉宫秋·灞桥饯别》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3.
宋义华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3):67-70
从幽默与讽刺的巧妙结合;强烈的时代气息;细腻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口语描述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及热爱人民追求光明的人民性等5个角度阐述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艺术魅力。指出了其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面战斗旗帜。 相似文献
4.
周均东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2,(3)
爱是一种综合性的幸福。“长亭送别”是对这种“幸福”的疯狂摧毁。其间,《董西厢》通过对崔、张情爱属性的大胆张扬,使纯情与功名相融、浪漫与拘谨相混的莺莺由传统的原始雏型逐渐成长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王西厢》则在审慎继承的基础上,使艺术化了的莺莺出落得更加丰满,更具有美的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常被称为“元曲之冠”、“杂剧杰构”、“元戏上乘”。艺术大师曹雪芹曾借宝玉之口赞之曰“真是好文章”,又让轻不许人的黛玉誉之为“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郭沫若也曾热情洋溢地慨叹:反抗精神这一位艺术之母所产生的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在国外,即使象标准苛严的 相似文献
6.
刘京臣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88-92
《送元二使安西》是宋代送别诗词中最常见的取法源头之一。对诗意的展现,朱人或形之以画——如李怕时的《阳关图》——这为朱诗带来了一系列的题画诗;或于词中创制新调——如《古阳关》、《阳关引》、《阳关三叠》等;或于诗词中直袭本意、化用意象,以书写别绪离情。 相似文献
7.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是短篇小说中的艺术精品。作家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淡化了情节,将笔触直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构建起读者与主人公的纽带,使《布里尔小姐》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小说特色。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及选取物象上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的戏剧,即使最优秀的都只能是短小的独幕剧。大多数剧作家只能运用独幕剧的形式和改编西洋剧,缺少驾驭深刻反映广阔的生活、人物众多、冲突复杂、结构宏大的多幕话剧的文学样式的功力;而曹禺高度的戏剧文学成就为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1934年《雷雨》发表以来,半个多世纪常演不衰,保持了长久的魅力,探其根由,高度的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探讨《雷雨》的艺术成就,我们不妨从构成话剧文学样式的主要因素——人物、冲突、结构、语言四个方面着手。曹禺的《雷雨》就是高度满足的这些要求,并以其完美结合和独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话剧文学的一个高峰,从而定了这个五四以来新兴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还乡》的悲剧艺术魅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作品。作者以一种凝重,忧郁而惆怅的笔调,描写了爱敦荒原上的“现代人”与亘古不变的荒原的激烈碰撞,演绎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悲剧,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饿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代表作《洛丽塔》在饱受非议的奇特主题和精妙绝伦的艺术技巧方面,给读者造成情感上与审美上的冲击力,来探讨该作品蕴含的丰厚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曹禺完成他的处女作《雷雨),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并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和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雷雨》最初发表在郑振铎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1935年首次在东京演出,并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以后又两次被改拍为电影。郭沫若在1936年为《雷雨》日译本写的序文中高度评价了该剧,认为它“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雷雨》为什么久演不衰、长期吸引读者和观众呢?它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的优秀古典戏曲作品,它的进步的思想内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全面地体现了当时人民的社会愿望,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获得了广大读者数百年不衰的喜爱。但是,长期来衡量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民性,往往偏重于思想内容,而对人物形象和艺术形式却有所忽略。应当说,人民性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是一种进步的精神因素,又包含着非 相似文献
14.
苏伟贞是公认的受张爱玲影响很深的作家。1986年,苏伟贞发表《长亭》,其中的人物让读者很容易联想起张爱玲的《金锁记》。本文就是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来解读《长亭》对《金锁记》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写的这首《送别》歌,歌词优美,意境深远。而这首歌的曲子亦悠扬动听,富有感染力。那么这曲子是谁写的呢?有人说这是李叔同借用了西洋名曲,又有人说这是一支东洋名曲,有的干脆介绍说是李叔同本人所作。 相似文献
16.
张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9(3):127-128
《审判的艺术》不是审判的技巧之学,而是一部真正的法哲学著作,因为它采取了法哲学的理论反思方式,凝结了法哲学的批判性品格,体现了对法律问题的哲学答复的论证风格。作为本书的编辑,刚接到书稿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现了这样一些问题:审判能否达到艺术的境界?审判能否给人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完毕,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具体、明确和肯定的答案,对于“审判艺术性”的认识也有一种冲破藩篱的快感。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闯关东》主题曲《家园》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首歌曲。主题曲的歌词精彩,寓意深刻;它发展手法自然合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创意;段落对比鲜明;调性变换虽然频繁,但自然有效果;它的Rap节奏与《摇篮曲》的交织结合新颖;很好地表达了顽强坚韧、勇于抗争、重义轻利以及与人为善的“闯关东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东汉乐府民歌的双璧。《陌上桑》不仅文笔流畅,词彩华美,韵律和谐,更值得引人注目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罗敷。罗敷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着美丽的心灵,是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鲜明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美的理想,从而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20.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通过“刮垢磨光”,再创作出的一部高于原作、高于同类题材的震撼世界剧坛的戏剧作品。《西厢记》之所以能雄视百代,得益于作者点石成金的创造性笔法的运用。本文主要从主题、情节方面例谈王实甫的再创造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