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甘肃科技》2011,27(11):I0001-I0001
记者5月26日在全国旱地小麦会议的清水县永清镇观摩点看到,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绿意盎然、穗长穗大,而露地小麦因受旱低矮穗小。我省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在旱地小麦等密植作物农田降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降水利用率平均达74%,增产率平均达40%,为保障全省口粮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丘陵旱地对冬小麦进行了大田和原状土柱模拟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情况下,小麦4500~6000 kg/hm2产量水平,耗水量216.3~345.2 mm,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分别占总耗水量的25.9%~36.9%,22.0%~31.1%,31.9%~52.2%,但年际间变幅较大;小麦拔节以后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明显增加,拔节期、灌浆期是小麦两个重要的水分需求期.原状土模拟情况下,冬小麦总耗水量中,丰水年型自然降水占77.2%,平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7.1%,缺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4.0%.从作物阶段耗水测定结果看,丰水年型情况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耗水现象;平水年型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冬小麦水分需求,突出问题是阶段性、间隙性水分缺乏;缺水年型情况下,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水分需求,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分状况制约着冬小麦正常播种和出苗,二是水分供应状况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3.
旱地雨水入渗、地表覆盖种植与节水增产效益定西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尚新明,郭彦彪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降水及时空分布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降水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与主要农作物(小麦)生长时期相错位,导致农作物的生长依赖土壤前期的储水。因此,...  相似文献   

4.
降水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气候因素中最主要的一项.小麦单产不仅受生育期间降水量的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被夏季休闲期的降水量所左右.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找出夏季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一般规律,进一步找出利用夏季降水的丰缺程度对翌年小麦产量趋势作出预测的方法,对于指导小麦生产趋利避害,巧用气候资源,合理组装小麦生产的配套技术,以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降水资源,促进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与流域内地面站点降水数据的对比研究,在月和年尺度上评估了热带降雨观测计划(TRMM)降水数据的精度,并研究了拉萨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TRMM降水量与站点实测降水量相关系数R2为0.96,平均绝对偏差MAE为7.1mm,纳什效率系数NSE为0.93;在年尺度上,两者的相关系数R2为0.86,平均绝对偏差MAE为57.1mm.总体上说,卫星降水数据与地面降水数据在拉萨河流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在降水空间分布上,拉萨河流域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降水时间分布上,大部分降水集中在6~9月,最大值在7、8月,两月总降水量为303.1mm,占全年降水的50.4%,11月至次年3月很少有降水发生,最小值在12月,为1.8mm,仅占全年降水的0.3%.  相似文献   

6.
基于北方地区4个省(自治区)1957—2016年95个气象站的逐年降水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生成60 a降水量分布图,获取60年间年代际、年际400 mm等降水量线,离散成点。研究表明,4个省(自治区)区域1957—2016年的平均降水量年代际、年际变化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400 mm等降水量线的年代加权平均位置116°33′12″E,43°05′15″N,在经度、纬度方向上的空间位置变化趋势均比较平缓;400 mm等降水量线的年际加权平均位置为115°29′14″E~42°09′15″N,从时间角度看,400 mm等降水量线在经、纬度上的位置变化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400 mm等降水量线空间位置年代际、年际变化总体上均向西南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湖南侧江西沟草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运移和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等问题.2009年该区降水较多,导致2010年7月草地土壤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0.7m左右,但仍有干层存在.经过18个月的水分入渗,在2010年11月土壤干层基本消失,干层恢复的年降水量要大于400mm.该区土壤水分比黄土高原运移缓慢,干层恢复较为缓慢,土壤水分恢复的深度小,水分聚集在土壤的上部,这些特点是该区冻结期较长和蒸发作用较弱造成的.江西沟土壤干层的发育表明该区正常年大气降水一般不能通过土壤入渗补给地下水,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该区土壤干层的存在指示在降水正常年土壤水分具有负平衡的特点,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条件下具有正平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省水资源条件,旱地农业生产的优势与潜力,实现旱地优质小麦增产途径分析,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旱地优质小麦生产,增加总产的思路和观点及其相关措施,以唤起社会各界对旱地优质小麦生产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827个降水监测站1951--1998年的逐月监测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分析黄河流域降水量近50年的时空变化.先重点研究1951--1998年期间典型降水等值线200、400和800 mm的空间移动情况,研究表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一带干旱化趋势十分明显,典型降水等值线南移.然后对1951-1979和1980-1998年前后2个时段黄河流域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空间变化分别进行分析,发现黄河流域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区域在黄土高原大部和黄河下游,但是在黄河源头、伊洛河流域、汾河源头及其下游等则呈增加趋势,而且汛期降水量与非汛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2与历史对比分析从以上降水概况可以看出,汉中市今年7月份除留坝、略阳、宁强降水比历史平均值略偏少外,其余各县区降水分别偏多l成至1.储。全市有8县区月总降水量达到200mm以上,有5县区月总降水量达到300mm以上,有3县区月总降水量达到400mm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河套平原临河站点监测的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为例,运用DSSAT-CERES-Wheat模型,经过参数校正和验证,模拟不同生育期多种灌溉配额组合下的春小麦产量,优化灌溉方案,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1)DSSAT-CERES-Whe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的生长过程;2)春小麦的灌溉水生产效益随总灌溉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分蘖期灌溉是保证春小麦产量的基础,拔节期的灌溉量对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作用最为明显,春小麦产量对乳熟期灌溉量的响应最不敏感;4)春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分别灌溉30、105、30和30 mm的水量,为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的最优节水灌溉方案,优化后的方案可保证春小麦产量,并且能提高春小麦灌溉水生产效益与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改进的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的产量生态学模式SUCROS,模拟了气候变暖引起的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中、北部地区,由于自然降水远小于小麦生育期的生理需水量,无灌溉条件下小麦生长相当困难;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气温升高加快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速率,缩短了生育历程,在无土壤水分亏缺的理想状态下,适度升温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但在土壤水分亏缺时,温度升高,虽改善了冬小麦越冬条件,使其叶面积指数增高,CO2同化能力增强,但高温加大了土壤蒸发,使小麦生长中、后期水分亏缺加重,小麦绿叶同化能力降低,最终使产量下降。当气候变暖伴随降水量增大时,这一现象有所缓解。若气候变暖伴随降水减少,则产量下降加剧。模拟显示,流行于该区的农田林网可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和干物质生长量。在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应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策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蒸渗仪中模拟烤烟全生育期1000mm,800mm,600mm共3种降雨量,研究烟田的水分平衡状况,探讨不同降雨量条件下烤烟各生育期的蒸散量、蒸腾量、棵间蒸发量和烟株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模拟降雨量为800mm时烟田水分处于动态平衡,既满足烤烟各生育时期生长所需要的有效水分,又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烟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对烤烟耗水特征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烤烟需水规律是制定烤烟灌溉制度、确定灌溉次数及灌溉量的前提.为此,在蒸渗仪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水分处理的烤烟各生育期耗水量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烟叶的产量、品质达到较优水平时,烤烟伸根、旺长、成熟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分别为46 mm,144 mm和82 mm,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灌溉指标应分别控制在60%,80%和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典型强降雨下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地表径流观测场,观测强降雨下不同植被恢复5年后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苦竹+牛鞭草植被类型在此次强降雨为106.3mm情况下,产流、产沙量占其全年的15.24%和17.072%,调节降雨和抑制土壤侵蚀的能力最强;农耕地产流、产沙量占其全年的22.05%和31.65%,其中产沙量达其他3种植被类型的4.6-13.3倍,水土保持能力最弱;桦木+牛鞭草、杂交竹+牛鞭草植被类型因桦木生长和杂交竹间歇性采伐的原因,水土保持能力居于中等水平;对比农耕地来说,3种植被类型恢复后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强降雨下地表径流控制程度还较弱,需继续加强对土壤—植被系统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补充供水对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水分亏缺的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大田试验设11个水分处理,包括不灌溉(对照)和灌1、2次水、灌时期分别为春小麦三叶期、拨节期、抽穗斯和开花期。试验结果表明:三叶期灌溉的4个处理消除了苗期水分亏缺,通过提高小穗和数穗粒数而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是小麦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它不仅是对小麦生长中、后期产生影响,在小麦三叶期前对根系、茎叶等生物性状亦有促进作用。过去诸多研究认为小麦三叶期前基本不从土壤吸收营养,主要利用胚乳养分。本文通过对4个小麦品种底施不同种类肥料及不同种类肥料配合的观察分析,认为三叶期前胚乳养分和土壤养分同等重要,并且不同的肥料组合对三叶期幼苗生物效应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平原水文试验区降雨产流过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太湖流域平原地区降雨产流特征,选取金坛水文试验区开展降雨产流过程观测,提取影响次降雨产流的特征要素,剖析典型蓄满、超渗产流案例中的产汇流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以蓄满产流机制为主,超渗产流现象较少。长历时小雨强条件下试验区产流过程可分为补给土壤水、填洼和排水沟出流、全面出流、雨止消退4个阶段。排水沟出流阶段径流系数小,以排水沟面积承接雨水出流为主;全面出流阶段为蓄满条件下的超渗产流,雨强阈值约0.1mm/min,径流系数大。前两个产流阶段在短历时强降雨中同时发生。若全面出流阶段土壤尚未蓄满,则仍有较大比例雨水入渗,属传统意义上的超渗产流;若土壤已蓄满,则为蓄满条件下的超渗产流。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产量和构件对持续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它的负面作用上,认为水分胁迫必然导致水稻生长发育的障碍和产量降低。现从正面效应的角度探讨水稻对干旱胁迫的补偿性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轻度水分胁迫不但不会导致水稻减产,产量还比对照增加了3.6%。水稻地上和地下部生长对轻度胁迫也存在明显的补偿效应。轻度水分胁迫显著地促进了水稻茎鞘干物质的转运。虽然轻度胁迫抑制了水稻生育中期的根系生长,但显著地延缓了生长后期水稻根系的衰老。②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严重地抑制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前、中期根系的生长发育。但在生长后期水稻根系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偿性生长,根质量、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的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然而,由于补偿作用低于水分胁迫带来的损失,水稻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