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阐述以往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之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必须考虑农业科技进步的生态贡献和气候因素的作用观点,设计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农业综合局长研究山西省隰县试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  相似文献   

2.
采用增长速度方程,对我国农业节水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研究,我国农业节水进步贡献率为10.3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大力提倡技术创新。为农业节水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参8。  相似文献   

3.
索洛余值法测算农机化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算农机化贡献率在实践上为决策部门指导和推进农机化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全面指导农机化工作,对职能部门更好地发挥农机化管理、监督,指导,服务作用,推进农业机械化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了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农机化贡献率的具体模型及步骤。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方法的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对广东省21个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找出广东各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差距,为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图1,表5,参3。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分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测算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出1988~1997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89%,并对到2000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担子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八五”期间广州市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分析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内涵入手,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推导广州市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的数学模型,以科学性与操作的现实可行性为原则选择变量,用灰色系统法等多种方法以增长率的计算进行了修正补充,计算出“八五”期间广州市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三阶段模型的两型农业生产效率——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部环境效应、内部管理效率以及随机误差这3个因素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为了区分并测算这3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具体作用,单独测算内部管理效率这一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具体作用,通过构建DEA三阶段模型,消除了外部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这两个外生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以2008年湖南省14个市州为例,测算了两型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并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有非农就业机会的拉力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外推力,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外推力。农业机械技术装备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农业劳动力空缺,并为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为保证社会稳定,农业机械化推力和非农就业拉力应力求均衡,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参3。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的中国建筑业人力资本贡献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人力资本对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C2R模型等价变换的线性规划模式,并在把相关数据线性处理基础上,利用1995~2007年建筑业投入和产出的有关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2006年和2007年建筑业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因素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本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投入效果的横向和纵向DEA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EA方法,对佛山辖区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科技进步效果进行横向(同一年份不同地区)和纵向(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分析评价。该方法可以直接反映科技投入对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径向超效率DEA聚类模型的 FEEEP系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DEA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非径向超效率DEA聚类模型,并将该模型和传统DEA模型对比分析了我国各地区FEEEP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 和传统DEA模型相比, 该模型弥补了传统DEA模型的缺陷,能有效地区分生产前沿面上FEEEP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模型的排序结果能准确地反映各地区FEEEP系统的协调发展实际水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评价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多年生作物林果业的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其生产机械化水平.从统计具有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对林果业概念界定、指标及权重设置、评价方法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典型调查与专家咨询、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从林果业全程生产的15项作业中重点考虑作业频次高、用工量大、作业费用多、机械化需求迫切的重点作业项目,选取了中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收、田间转运等6项,设置了相应评价指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和评价.最后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一定程度反映生产实况,且具有可操作性,为分区分类指导我国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提出将钢铁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纳入钢铁生产效率评价,且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环境负外部性的参与程度不同的评价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考虑环境负外部性的钢铁生产相对有效性DEA动态评价模型.算例分析表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会令钢铁生产系统呈现不同的相对有效性,并且不同的环境污染物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钢铁生产系统的相对有效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该钢铁生产效率评价思想是可行而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集中式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及三大产业的DEA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集中式模型, 首先在考虑地区内部三大产业的情况下, 对2010年我国31个地区展开DEA效率评价, 然后在保持各地区整体效率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效率分解, 确定各产业的效率值和相对重要程度. 此外, 对各地区三大产业的规模收益问行了研究.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各地区的整体效率值偏低, 第一产业的效率重要程度偏低,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均值相差不大, 但大部分地区的产业比第二产业的相对重要程度高. 此外, 从规模收益角度来看, 大部分地区整体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大多数地区的第一和第三产业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绝大多数地区的第二产业已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理论并实证了我国现行以组织传播路径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差, 而以体验传播路径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将有效衔接科技部门的技术创新与农民的技术需求, 因而推广效果好. 研究成果可为改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资料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河北省农村(农业)经济总量与农业生产资料之问的关系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然后在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趋势的关联分析,其结果动态地反映了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区域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表4,参5。  相似文献   

17.
以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值为特征的农牧复合型生态工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结合规律是当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种植业、养殖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农牧结合过程中以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值为特征的农牧加复合生态业工程发展较快,达到了牧结合的高级阶段。德惠市实行的以加工业为龙头的农牧加复合生态农业工程模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假定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用C-D函数测定农业劳动力和资金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了克服C-D函数的局限性,我们对参数进行必要的调整,运用增长速度方程,计算农业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农业转换效率对农业的作用程序。最后给出研究的两点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业专业化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引入单产比较优势、区位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对西部各省区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棉花、糖料、烟草、蔬菜和瓜果11类主要农作物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衡量,并对在全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行了排名,为地区作物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表5,参5。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结构变动及其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即产业增长速度差异)和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定量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和趋势;并利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内部结构变动以及主要农产品产出结构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了我国人均收入增长迟缓的原因,总结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图1,表1,参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