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在美国弗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角发射了两艘无人驾驶的“旅行者”宇宙飞船,执行收集太阳系外层行星资料的任务。从1972年以来,“旅行者”计划的主任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德华·C·斯通(Edward·C·Stone)就一直指挥着人类有史以来为时最长,也是最为成功的行星探索。这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到1989年,已经协调了多达230人的国际科学家小组的力量,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提供资助,由位于帕沙第纳(Pasadena)的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组织实施,分析由“旅行者”获取的图像和其它资料。这次任务,最初打算持续大约5年的时间。在这样一段时间里,只能够探索木星和土星。但是在斯通的率领下却成功地把飞船的寿命延长到人们的预料之外,使“旅行者”在这次引人注目的旅行中,能够同天王星和海王星进行首次相会,并有了许多新的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2.
云轩 《大自然探索》2004,(12):10-14
2004年9月8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11时58分,"起源号"飞船抛出的密封舱坠落在美国盐湖城西南的犹他空军试验和训练基地附近的沙漠里,密封舱受到严重损害。舱内有"起源号"飞船在850天里收集的太阳风粒子,这是1972年"阿波罗登月"以后空间飞行器收集的第一批太阳风粒子样品,科学家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期望它能够为人类带来太阳系起源的新信息。然而,随着密封舱坠毁时的一声巨响,耗资2.64亿美元的实验以及科学家的愿望也几乎全盘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3.
序幕与约会     
人类的文化给地球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人类的文明世界从出现曙光到现在还不足1万年,未来的旅程更为远大辉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的未来世界中的巨型球体——地球号飞船(本刊1997年3月号封面)里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在地球号飞船的近旁有一个“地平线馆”,里面有一幅巨大的壁画(高约12米,宽约24米),名为《序幕与约会》,展示了几千年来人类豪迈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登上火星,探索其奥秘,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俄罗斯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派宇航员飞往火星。俄罗斯医学研究所的三名医生——瓦·卢基扬纽克、弗·卡拉什京和伊·尼奇波鲁克于1994年9月1日进入地面模拟宇宙飞行装置"火星飞船"。按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批准的计划,这些试验人员将在这些装置里度过135天。下面就是试验人员介绍的情况。我们进入这个与世隔绝的装置已将近两个月,暂时还没有感到什么不适。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很忙,  相似文献   

5.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升空并安全返回的余温至今尚未平息,所有的炎黄子孙都为之自豪和感叹.这不禁让我们再次想起俄国"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而自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升空开始,中国航天业就在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正在走出摇篮,迈向更远的征途.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年初,最后一位离开月球表面的人、原阿波罗17号载人登月飞船指令长尤金·塞尔南告别了人世。在走向生命终点的那些年里,这位"登月最后一人"曾经多次表示,他很难想象在自己垂垂老矣之时,竟然仍没有人类能再度登上月球。塞尔南个人的遗憾,其实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幻作品,人类抵达月球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当人类最终抵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准备发射猎户座飞船前往火星,在飞行去火星之前,猎户座飞船进行了它的第一次探索飞行试验,它于2014年12月首飞,这对未来的载人深空探测具有里程碑般的重要意义。設計理念"萬金油"大量航天实践表明,就当今技术水平而言,载人飞船比已退役的美国大型航天飞机更可靠、更便宜。所以,美国现在正积极研制新型载人飞船。这些新型载人飞船不仅保留了目前载人飞船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还具有用途广泛、运输能力强和可重复使用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大家好!我是即将飞赴太空的"天宫二号"。人们都说我和大哥"天宫一号"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没错,我们的确是孪生兄弟。一想到很快就能见到阔别多年的大哥,我就会好一阵激动。我大哥是我们"天宫家族"的骄傲,更是我崇拜的偶像。2011年11月,它与"神舟八号"飞船的成功对接,使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又有两批航天员驾驶"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前去造访,并开展了多项航天技术试验、对地遥感应  相似文献   

9.
<正>阿姆斯特朗是登上月球的第一人。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步。除了这两名宇航员之外,迄今还没有其他地球生物"驻足"过月球。2015年,美国计划到月球上去种植蔬菜,如果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话,那么在月球上培育成功的蔬菜便有望成为植物界的阿姆斯特朗。人类的探月梦想永无止境。我国"嫦娥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备受世界瞩目,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航天组织随即竞相发布新的探月计划。在这些宏伟的计  相似文献   

10.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载人飞船成功地登月揭开了人类探索和开发月宫的序幕。26年后的今天,人类面对21世纪,正在设计再次叩开月宫大门的庞大计划,一批批地球"侨民"乔迁仙境的迷人蓝图既不是离奇的梦,也不是科幻电影中遥远的情景。不是吗?21世纪就要来了,千千万万的"嫦娥"将在这个世外桃源安居。  相似文献   

11.
美国和苏联曾展开一场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个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成果.期间,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水熊虫的惊险太空之旅 2007年9月,一批水熊虫搭载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光子-M3"无人飞船进入太空,接受严峻的生存考验."光子-H3"飞船在距离地球表面258 km的高空绕地运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搭载一些生物进行太空实验.研究人员希望用一些容易生存的物种,来测定太空中严酷环境下的生物反应.在能够立即让人类和其他绝大多数生命体丧命的太空环境中,水熊虫虽然停止了一切生物活动,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水熊虫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们送来了幸福。但是,人们在享受幸福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其中,最常见的是人们的生活垃圾,大街小巷,住宅前后等地的垃圾随处可见,在"无人的角落"里"日积月累",堆成小山。更令人心痛的是,野外存放垃圾的地方,一年比一年增多,它们不断地"吞食"着人类宝贵的土地。人们为了清扫垃圾,就有了专门的清洁工人。这些工人每月的工资,少的有二三百无,多的  相似文献   

14.
行前火箭发生爆炸 列昂诺夫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成为人类历史上进行太空行走的第一人,还于1975年参与前苏联"联盟号"和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在太空的对接,并与美国宇航员在太空握手,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近40年来,航天技术获得了空前地发展,许多国家相继建起了十几个航天发射基地,发射了几千个各种类型的航天器,记载着人类迈向宇宙的历史。拜科努尔发射场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新纪元。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太空邀游乘坐的"东方号"飞船,就是从这里发射的。拜科努里发  相似文献   

16.
<正>21世纪初的太空,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热闹,浩渺无垠的宇宙,强烈地吸引着地球人的目光。飞离地球,奔向太空,寻找新的生命与生存空间,成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使命。正如霍金所言:"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发展的技术摧毁了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而我们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今天,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有了很大变化,关注热点从卫星上天、载人飞船、登上月球转向探索火星、土卫六、  相似文献   

17.
将来,人类要寻找第二个、第三个"地球"……需要成倍地延长人的寿命,需要让宇航员长生不老(并非永生不死)才够到达(较差的方法是在飞船上冬眠、生育)太阳系外较远的行星.可是都知道:"世界上从未有过长生不老的生物个体--绝对不可能有,因为长生不老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它和永动机一样,两者都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相似文献   

18.
正在粒子物理学家中,谢尔顿·斯通(Sheldon Stone)素以高标准和近乎严酷的严谨态度而著称。在与同事的交谈中,他往往会为了质疑某个观点而大声打断对方。因此,在斯通谈到他和他的同事最近的观察成果时,他的话显然是有相当可信度的。"我确实认为这很可能将会是一个重大突破。"他说。斯通的研究与巨大的粒子探测器LHCb(大型  相似文献   

19.
正从太空奔波万里归来的"深空方舟"——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虽在下降过程中历经磨炼,外表保护层与大气层摩擦生热,皮肤变得黢黑,可体型依旧健硕,2米多高的小个头,安稳地躺在中国西北的沙漠戈壁上,写下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一个新的注脚。6月26日傍晚,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安全"回家",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飞任务既定目标全部实现。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鲜为人知的是,几位神秘的"乘客"也随之进入太  相似文献   

20.
刘旭东 《世界科学》2000,(11):27-28
比尔·斯通(Bili Stone)将永远难忘那一天──他下潜到佛罗里达州北部瓦库拉斯普林斯的一处水下溶洞群中,从而谱写了人类潜水历史的新篇章。1987年12月3日午后,斯通游到水下约30英尺后便开始休息。斯通这次仅携带了两只储存30立方英尺的氧气瓶和一袋描写战争的小说。如果他使用的是常规氧气瓶的话,30分钟之后就不得不浮上水面。然而这位在华盛顿市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任职的工程师携带的是一只自制的循环再呼吸器(rebreather)。他在水中待了24小时─—创造了潜水人员以独自维持的呼吸装置在水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