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10月16日,中英城市洪涝防治研讨会暨2017(第三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在河海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中英城市洪涝防治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和英国皇家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同时召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Ian Clukie先生分别代表主办  相似文献   

2.
<正>由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共同主办,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联合承办的国际土木工程改革会议于2014年10月11~12日在东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就"如何规划一个世界性的改革蓝图,使土木工程学的未来能更有创新力,对国家经济、就业生产力及基础设施工程有更强的  相似文献   

3.
陆赛凤 《科技资讯》2014,(10):132-132
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运转都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城市防洪排涝与相关安全保障体系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运作与人员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多数城市在防洪排涝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上海市为例,提出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并且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雨水资源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雨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城市水利学的理论和观点,本着使城市雨水资源化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先进科学的目的,探讨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方式和过程,提出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原则,归纳了城市雨水资源化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城市化和城市雨水资源化与城市水文的关系、城市防洪与雨水资源化的关系、城市雨水资源化规划模型等问题.其结果为城市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地控制城市雨洪和减少雨洪灾害损失提供了研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雨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城市水利学的理论和观点,本着使城市雨水资源化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先进科学的目的,探讨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方式和过程,提出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原则,归纳了城市雨水资源化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城市化和城市雨水资源化与城市水文的关系,城市防洪与雨水资源的关系,城市雨水资源化规划模型等问题。其结果为城市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地控制城市雨水和减少雨洪灾害损失提供了研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雨水资源化是一个复杂的过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但其确实既能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又能有效地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负担,并且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化分析,提出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交流我国岩土与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共同面对西部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推动岩土与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商定,拟在2009年6月11~18日联合组织召开第3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中国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生存问题,以海绵城市建设肌体-绿地系统的规划更新方法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探究城市暴雨内涝成因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规划的雨洪管理体系。运用GIS平台对城市绿地与雨洪管理协同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并梳理城市总体雨洪生态绿量需求、探求斑块绿地雨洪生态拓扑关系、通过绿地蓄水和净化能力等评估进行雨洪数据与地形叠加的城市绿地空间可视模型预演。研究结果表明:在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管网形成有效沟通时,若城市绿地土壤能富集竖向降水,且绿地/斑块产生一定的空间拓扑聚集效应时,可计算出绿地系统雨洪截水量,即绿地系统对城市雨洪的竖向涵养以及对接雨洪管廊的有效排放。这可视为绿地系统规划与雨洪管理双系统协同的基本实现机理。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和地基基础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标准委员会联合主办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 6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于 2 0 0 2年 5月 2 5~ 2 7日在南京河海大学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系统从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科研、教学、设计、管理及施工等工作的专家和代表共 16 0多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城市雨洪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物联网的概念和技术也逐步兴起并蓬勃发展.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势必会为城市雨洪管理提供新的突破点.现详细介绍了城市雨洪智能管理的概念和范畴以及物联网的定义、起源和发展,深入探讨了物联网在城市雨洪智能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途径及所存在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建议,为我国进一步加强物联网在城市雨洪智能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数字     
正658亿元日前,安徽省发布《安徽省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方案》,计划投资658亿元实施防涝工程。方案提出,按照大城市能有效应对30—50年一遇降雨、中小城市能有效应对20—30年一遇降雨的标准,全面开展城市易涝点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城市排水管渠工程、排涝泵站工程、雨洪行泄和调蓄工程、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力争通过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城市区域的雨洪规律以及城区下垫面透水面积的增加对于雨洪过程的影响,指导城市区域的防洪排涝工作,以山西省孝义市城北区为例,SWMM为工具,经过子汇水区的划分、管网概化、参数选择等过程建立了研究区的雨洪模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重现期为1、3,5、10a以及研究区下垫面不透水率分别为70%、60%、50%时的雨洪过程.结果显示:随着重现期的增加,城区雨洪径流峰值明显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当下垫面透水面积逐渐增加时,径流峰值逐渐减小,但随着重现期的增大,其增幅减小.表明增加城区下垫面透水面积比率对于改善城市雨洪过程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4月在福州召开。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交流我国岩土与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共同而对西部的机遇与挑战,全而推动岩土与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继前两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之后,中围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上程勘察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商定,将于2009年6月11日~6月18日在成都会牛宾馆联合组织召开“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15.
学术动态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4月在福州召开。  相似文献   

16.
城市防洪排涝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手段,是体现一个城市市政建设、管理水平先进性的标志。随着国内城市的发展,水闸泵站的“自动控制、无人值守”已成为发展方向。该系统方案技术成熟,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国内外先进的泵站管理广泛采用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9月17日召开的第23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EEM 2016)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2016年9月18~19日召开的第7届工业工程企业应用高峰论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承办,24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和论坛均在武汉召开,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为大家共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防洪排涝、水质治理日益重要。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以城市泵闸为枢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泵闸工程在机电设计中应确保电气供电可靠、机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以及正确地选择机电设备。本文结合杭州市洋浦江泵闸工程的实际,对泵闸工程在机电设计中要研究的泵型选择,供电方案,电气接线以及主要机电设备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含在两个方面:城市降水、城市建设对雨洪径流量和水质的影响。为了达到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从建设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合理控制雨洪径流措施、开展污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水信息学作用、强化水环境管理法规政策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简要介绍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概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工程学术团体之一,其前身是由中国近代杰出的土木工程师詹天佑创建的中华工程师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至今已有109年的历史,先后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著名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茅以升、李国豪以及许溶烈、侯捷、谭庆琏、郭允冲等历任理事长,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