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河南省周口市采集感染白粉病的凤仙花植株,对其进行白粉寄生孢的分离和鉴定.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得到1个单菌系,对该单菌系进行菌落和显微形态分析,初步证明该菌株为Ampelomyces quisqualis.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所分离的单菌系内转录间隔区(inter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78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发现与德国和美国白粉寄生孢ITS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进一步证明该分离菌株为A.quisqualis.  相似文献   

2.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解磷菌,对所分离的45株解磷菌进行解磷效果测定,最终得到一株真菌A2菌株,其解磷效果优于其他解磷菌株,对A2菌株进行形态的初步鉴定,然后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BAM122菌株的ITS相似度达到99%,所以确定该菌为黑曲霉.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其解磷能力以及解磷的条件进行研究,最终得到一最佳解磷培养条件:葡萄糖3%,硫酸铵0.8%,初始pH=6,温度28℃,摇床转速170rpm,培养7天,解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对从厦门地区2种受感染作物上采集的病原菌株进行鉴定分析,为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从厦门市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集受感染的植物样本,平板分离纯化菌株,提取菌株的总DNA,然后用ITS1和ITS4引物PCR扩增,获得其ITS序列并测序。在Genbank进行比对,采用Paul~*4.0构建进化树。从花生和草莓的地上部分采集到相似菌株,PCR扩增得到的ITS序列相同,Genbank比对与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该株菌与已报道的Poitrasia circinans菌株在ITS序列上存在较高相似性。本研究得到的感染花生和草莓的菌株为同一株菌,属于Poitrasia circinans,命名为Poitrasia circinans hxfq.1,这也是福建省首次报道Poitrasia circinans感染作物。  相似文献   

4.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该菌进行了鉴定;根据GenBank上报道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标准株(ATCC15947)的16S rDNA序列以及致病性迟钝爱德华氏菌所含有的菌毛亚基(Fi mA)基因(AB10017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对所分离到的6株疑似菌进行PCR扩增,均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 399,540 bp.序列分析表明,扩增得到的基因与其参考菌株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8.86%,100%.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常规细菌鉴定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该菌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将该菌肌肉注射鲫鱼,发病症状与自然死亡的症状相似,并从患病鲫鱼体内分离到该菌,说明所分离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是患病牙鲆的原发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刚竹秆褐腐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竹秆褐腐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普遍,影响竹林生长。其主要危害刚竹属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黄槽刚竹(Ph. viridis f. houzeauana),其中以淡竹受害最为严重。笔者通过对刚竹秆褐腐病病组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试验、分离菌形态学观察及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对扩增出的约559 bp的片段进行ITS序列分子鉴定,最终将在淡竹和黄槽刚竹等上发生的病原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Corda) Sacc.)。  相似文献   

6.
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通过18S-ITS-28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从根、茎、叶组织中分离得到158株形态各异的内生真菌。对其中92株的ITS序列分析显示,91株分属于19个已知属,另1株真菌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序列最高相似性为82%,认为是一新种。结论:三七内生菌多样性丰富,同时不同部位内生菌的数量、种类及分布存在差异,且有其特有种。  相似文献   

7.
平菇黄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主要是对平菇黄腐病病原菌进行研究。从感染黄腐病的平菇幼菇子实体中分离得到2种具平板生长优势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编号为G1和G2),通过对平菇子实体回接感染实验,发现细菌G1感染的平菇子实体病灶与自然感染的黄腐病状况一致,因此认为该菌就是导致平菇黄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经采用传统的生理生化实验与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分析鉴定,确定该菌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相似文献   

8.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犬钩虫rDNA的ITS及5.8S序列,然后将PCR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后连接 到pMDTM19-T载体上进行克隆.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将阳性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并且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5株犬钩虫荣昌分离株ITS序列的总长为833bp~834bp.ITS-1序列总长无差异,但存在个别碱基的 差异;5.8S序列总长与序列均无差异;ITS-2序列总长存在差异(221bp~222bp).通过与GeneBank上报道的其 他钩虫的ITS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犬钩虫荣昌分离株(RCF)与犬钩虫广州分离株相似性最高,为99.9%, 与美国北海狮弯口属钩口线虫ITS序列的相似性最低,为86.1%.表明ITS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犬钩虫种属以及 种间的鉴定.该研究结果旨在为今后犬钩虫的分类鉴定、种群遗传关系、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该病的防治等方 面的更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天津北运河沉积物中分离得到3株以亚硝酸氮(NO-2-N)为氮源的异养硝化菌HN4、HN5和HN6.对3菌株降解NO-2-N与总有机碳(TOC)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菌株富集培养期内降解NO-2-N与TOC效率均在60%以上,富集培养期间NO-2-N含量变化和TOC含量变化高度相关,3株异养硝化菌能在进行脱氮作用的同时利用有机碳.以细菌16S rDNA序列和真菌ITS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认定HN4为Shigella,HN5和HN6为Candida palmioleophila.  相似文献   

10.
将诱饵法与组织分离法相结合,对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菜豆根围土壤中的腐霉菌进行分离,共得到6株腐霉菌株.通过挑单菌丝的方法获得纯培养菌系,在对纯化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长速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研究的基础上,对编号为18-51 D的腐霉菌株培养后提取DNA,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输出全序列,获得947 bp的序列;将该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用DNAStar分析软件将同源性较高的登记菌株的序列与18-51D腐霉菌株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18-51 D与菌株DQ211524(Pythium carolinianum)和AY987038(P.carolinianum)聚为一类.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将这6株腐霉菌株鉴定为卡地腐霉P.carolinia num.这是第一次在菜豆根围土壤和在甘肃分离到卡地腐霉P.carolinianum,为甘肃腐霉新记录种.用平皿法测定该菌种对三科九种栽培植物的致病性,发现所有供试植物的胚根仅部分有轻微褐变,未见对生长有明显影响,说明P.carolinianum对这些植物基本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核盘菌交配型基因mat1-1敲除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方法对核盘菌的交配型基因mat1-1进行基因同源重组的敲除对比实验,获得了缺失mat1-1基因的转化菌株.先利用PCR方法获得mat1-1基因的左右两侧片段,将测序正确的两个侧翼片段分别重组到农杆菌转化载体PBI-G3C中,并将新霉素抗性标记引入农杆菌转化载体PBI-G3C中,构建成农杆菌介导转化核盘菌的打靶载体ΔPBI-G3CN-mat1-1,再将ΔPBI-G3CN-mat1-1质粒转化至根癌农杆菌EHA105中.利用核盘菌菌丝进行转化,将得到的转化菌株,利用PCR方法进行验证,证实有敲除菌株存在.通过对敲除菌株进行生理表型的测定发现,缺失mat1-1基因的敲除菌株其生长速度与野生核盘菌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敲除菌株不能产生菌核与子囊盘.  相似文献   

12.
鉴定鸡蛋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plumeriae重寄生真菌的种类,明确其寄主范围,为鸡蛋花锈病及其他植物锈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和纯化鸡蛋花锈病叶背夏孢子堆上的重寄生真菌,经单孢纯化获得12个单孢菌株,其菌落及分生孢子特征一致,菌落白色,分生孢子近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呈头状聚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选取菌株PR-CPH1作为代表,分析3个片段的核苷酸序列,PR-CPH1的ITS(MW505984)、SSU(MW505988)和LSU(MW505987)序列与Simplicillium subtropicum的ITS(AB603990)、SSU(LC496895)和LSU(LC496880)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9.00%、98.11%和98.11%。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菌株PR-CPH1的ITS-SSU-LSU联合序列与S.subtropicum(菌株号:JCM18180)聚在同一个分支。结合形态特征和ITS、SSU、LSU的序列分析,鉴定鸡蛋花鞘锈菌重寄生真菌为S.subtropicum。测定S.subtropicum寄主范围的结果显示,在8种植物锈菌中,菌株PR-CPH1可重寄生鸡矢藤鞘锈菌C.paederiae、香茶菜鞘锈菌C.plectranthi和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S.subtropicum为4种锈菌的重寄生真菌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又称河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ITS1)进行研究时,由于在软甲亚纲中还没有已知序列和5.8SrDNA 序列的报道,所以在设计引物时,主要参考了其它节肢动物的序列。用此引物对河蟹的ITS1 进行扩增,发现其个体内的ITS1如同其它一些无脊椎动物一样,存在大小变异。为了进一步确证这发现,首先将得到的所有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然后再扩增出河蟹的整个ITS区并测序。通过所得序列的比较,发现河蟹个体内ITS1的大小变异是有引物错配而引起的赝相。为了检验这一理论的可靠性,该文在测出河蟹5.8SrDNA 序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引物,并再次扩增了河蟹的ITS1,然后对产物进行测序,最后再同上述结果进行比较;同事在改变扩增条件的情况下用原引物重新扩增ITS1,并检验其结果。最终证实河蟹个体内ITS1的大小变异是由引物错配而引起的赝相。该文同时还报道了中华绒螯蟹ITS1的序列。  相似文献   

14.
两株银杉根际土壤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杉根际土壤中的真菌进行培养分离,得到了形态上很相似的两株真菌F-1和F-2.在基于形态特征鉴定困难的情况之下,对真菌F-1和F-2的rDNA ITS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真菌F-1和F-2的ITS序列与来自于10个属30个种的不同真菌的ITS序列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真菌F-1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F-2属于被孢霉属(Mortierella).结果表明,基于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高效等特点,在真菌鉴定分类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鲫鱼肠道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鲫鱼肠道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细菌,编号为XA-2,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对理化特性、16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等研究.结果表明,XA-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发酵葡萄糖产气;进一步采用 PCR方法克隆16S rDNA序列,测得长度为1508 bp ;对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XA-2菌株与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模式菌株NCIMB 1206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73%,从而鉴定XA-2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采用27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哌酮、新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敏感,对先锋霉素Ⅳ、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以蛇足石杉为材料,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分离纯化得到1株内生真菌JSM 10.对JSM 10进行培养特征、显微形态观察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JSM 10和Fusarium属的 Fusarium oxysporum菌株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聚在同一个小枝上,相似程度为99%.因此,从系统发育分析来看,JSM 10应为Fusarium oxysporum菌株.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山东发病的玉米材料中提取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抽提病毒RNA ,经RT PCR ,克隆了编码外层外壳蛋白的基因组组分 10 (S10 )的cDNA ,并进行了序列测定 .与已报道的日本株和湖北等地的S10进行了序列同源性比较 .结果表明 ,与日本株的同源性为 92 % ,与湖北等地的同源性在 97%~ 98%之间 .将该序列构建到pGEX 3X表达载体中 ,经IPTG诱导 ,表达了分子质量约为 76ku的GST融合蛋白 .经亲和层析纯化和Western印迹分析 ,证实了该基因以可溶性的GST融合蛋白形式在原核中表达 .  相似文献   

18.
从山东保护地土壤中分离得到木霉菌Y15,结合ITS、tef1 α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 结果发现Y15菌株为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该菌株在PDA上菌落稠密,老熟后毡状,灰绿色;分生孢子梗主轴长,着生短的二次分枝,再次分枝少,分枝成对或轮生。瓶梗通常2~4个轮状排列,烧瓶形或锥形,直或弯曲;分生孢子亚球形至卵圆形,绿色,光滑。tef1 α序列与近深绿木霉模式菌株S489和S385序列同源性高达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其亲缘关系也最近。该种在国内首次报道和描述,为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