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篇小说《南方的葬礼》是广西作家潘大林在对故园的深情回望中完成的一次文化乡愁之旅。小说所蕴含的文化乡愁体验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种"文化乡愁"是与全球化"现代心态"相伴而生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普遍心理症候之一。《南方的葬礼》的文化乡愁体验主要体现在对家族渊源的追溯和对传统习俗的扬弃上。这与那些固守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回望故园的做法相比,《南方的葬礼》的可贵之处在于小说显示出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思品格。  相似文献   

2.
"暗疾"不仅是鲁敏一篇短篇小说的名字,综观鲁敏的诸多小说,如《取景器》、《正午的美德》、《纸醉》、《博情书》、《百恼汇》等,虽没有以"暗疾"为题,但小说的核心人物都是与"暗疾"紧密相关的。如果说"暗疾"是鲁敏有意无意间对现代人们生活的一种隐形的概括,那么这种"暗疾"的由来就不得不归结到现代文明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心理的侵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无限度追求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正是鲁敏小说中所呈现的"暗疾",包括精神与身体。实质上,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其最终指向都是对精神的残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是西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最为剧烈的时期。文学作品如何看待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展现这一百年来人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西藏文学的精神风貌和发展轨迹。文章以《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祭语风中》三部反映西藏不同历史阶段面貌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小说叙事话语和风格的转变及其所反映的西藏文学创作中现代性意识从确立、追溯到反思的特征,并结合西藏当代知识分子作家的生命历程和创作变化,来管窥西藏不同时期小说创作所折射的时代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4.
作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改革和艺术的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并且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是她最早发表的意识流短篇小说,正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其中所展现的现代主义时空观念、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和现代主义阐释空间使我们对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现代主义小说世界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慢》是昆德拉小说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作品,因此技巧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他的作品一贯带有很强的哲理内涵,《慢》也不例外。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运用梦幻叙述、反差对比、游戏讽刺等艺术手法,其目的是对人类的存在处境进行思考,以发现此前从未发现的存在图景,从而引起人们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徐小斌的小说《双鱼星座》以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传达了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小说主人公实现了对庸常人生状态的精神超越,同时,创作主体也于无意识中实现了对自己业已定型的创作命意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7.
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作品《能干的法贝尔》反映了西方世界精神文明的危机,这种危机也体现在对两性关系的反思上。作品在两性关系上遵循了马克斯.弗里施一贯的模式,即女性形象的意义在于反映和支撑她们所从属的男性角色。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这部作品又对两性关系作出了新的诠释。作品从主人公法贝尔对女性的主宰,到女性在以男性权威至上的社会中的屈服以及反抗,反映了一幅富有意义的两性关系图并给现代的两性关系以启发。  相似文献   

8.
《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小雯、艾碧莲和明尼三位女性以书写的方式来探寻自我身份、反抗白人文化霸权的努力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本文运用文化霸权和身份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索不同女性身上所赋予的身份象征意义,以丰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普拉斯的小说创作有非常突出的自传性特色,《钟形罩》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的精神自传。本文拟从女性视角解读其主人公埃斯特在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危机以及其后来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试图阐明在当时特定社会价值观下女性的悲凉处境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11.
阿城的《棋王》和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都是优秀的关于象棋的故事,都对各自所不得不面对的"文革"和"二战"的"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事件哲学"视域下,我们发现两者在相似的外表下却完成了迥异的历史书写:《棋王》对"事件"的反思灵逸飘忽,《象棋的故事》则凌厉深刻.二者的异同折射出面对"事件"不同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讲述了南方穷白人本德仑一家送葬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奥德赛》的戏仿,消解了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造成荒诞效果,展现了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困境及精神本质。福克纳也藉此反思并观照自我的精神状态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3.
张昕 《科技信息》2010,(10):I0165-I0165
詹姆斯·乔依斯的短篇小说《死者》是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从现实和象征两个层面描述了"对死者的追忆"。通过对写实层面"死者"的追忆,也在象征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也是"逝者",从而突出《都柏林人》的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5.
小说《孔乙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很短的篇幅中融入了鲁迅对人性、文化人自我定位以及生存本质的美学思考。论文论析了该小说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三重意蕴,体现为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反思、人与文化关系的两难悖论、对生命"原初痛苦"的悲剧性揭示。  相似文献   

16.
渡边淳一名作《失乐园》中,男女主人公有着种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书写,不仅仅是日本当代社会现实的写照,也使久木与凛子的互动充满意趣,使其对现代社会残酷性的反思与对绝对爱的呼唤更为深邃与广博,使久木与凛子,男性与女性两种个性主体的主体性与价值同时得到确认,而这种差异性的书写却并不僵化。  相似文献   

17.
文言梦幻小说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张桂琴博士即以明清时期的文言梦幻小说为研究对象,撰写了《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一书。此书具有将梦幻现象与文言小说研究相结合,资料收集务实与求全,阐释分析的理性与深入,学术视角的宽阔与贯通等值得关注的特点,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将梦幻现象与文言小说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8.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9.
渡边淳一名作《失乐园》中,男女主人公有着种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书写,不仅仅是日本当代社会现实的写照,也使久木与凛子的互动充满意趣,使其对现代社会残酷性的反思与对绝对爱的呼唤更为深邃与广博,使久木与凛子,男性与女性两种个性主体的主体性与价值同时得到确认,而这种差异性的书写却并不僵化。  相似文献   

20.
直子和绿子,是《挪威的森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从精神分析和原型批评的角度看,直子所承续的日本古代神话人物身上的东方式自恋情结,是其生命悲剧的根源。与直子形成对比的绿子,则传达了乐观积极,外向进取的现代精神。直子与绿子构筑的现实与非现实的世界体现出了作者村上春树对当代女性精神世界的独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