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为: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照着国家的政策法令做,而不能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从而得出孔子是主张愚民政策的结论。近两年来,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引用过这句话的文章也仍然采用以上的读法和翻译。我认为,对这句话的断句和翻译值得商榷。 我们要正确地翻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首先要对其正确断句。要做到正确断句,一是要分析句子中各词的古义,特别是句子里的“可”的不同用法;二是根据出处,理解文意。  相似文献   

2.
<正> 论及三国用人方略,一般都称道曹操“唯才是举”和刘备“三顾茅庐”,而很少提到孙权“知人善任”。早在孙策临终时就对孙权作了高度的评价:“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由于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使内部很不稳定的吴国统治维持了较长的时间。王夫之说过:“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上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士虽多,无有及之者也。”他由此得出“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记载,苏秦游说燕文候时说“燕国南有碑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作为燕赵儿女,秦岭正是一位活跃在板栗研究领域、志在为山区栗农致富做出突出贡献的果树专家。  相似文献   

5.
漫漫人生路,谁不祈求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着。据调查,举凡健康长寿者,大都能“三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相似文献   

6.
声音与人类关系甚密。人们每时每刻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凭声音判断所处的环境,用声音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交流。声音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有些声音对某人极为重要,对另外的人却无关紧要;有些声音对某人是该知的内情,对他人则要保密。如果不该某人听到的声音,别人密谈时他听到了,此人便是隔墙之耳,成为窃密的人。后人托名于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的著作《管子·君臣下》中有这样的表述:“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说的就  相似文献   

7.
在以“仁”为核心的先秦儒家思想中 ,文教德化意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而其中的“德化”作用 ,又是他们尤其重视的。孔子认为“修文德”是统治者惟一的施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 ,而其“王道”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孟颇有点离谱、叛逆 ,但他也是始终坚持着“君者 ,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 ,原浊则流浊” ,“君者 ,仪也 ;民者 ,景也 ;仪正而景正。君者 ,盘也 ,民者 ,水也 ,盘圆而水圆”的德化思想。他们都试图通过“德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庄子·应帝王》篇末的“混沌之死”寓言解构了倏忽“报德”的积极意义。倏忽未能尊重混沌的差异性,以“我知”的独断对混沌展开同质化的塑造——“凿窍”,开启了混沌的知欲功能,却以知害德,导致了混沌的死亡。“混沌之死”揭开了庄子哲学的他者伦理向度。欲消除自我中心化认知独断造成的遮蔽和危害,让他者显现,首先,要构建多样性、差异性的生存境域;其次,要通过“减损自我”的心灵修养工夫,向他者敞开,最终实现自我与他者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lt;战国策&gt;记载,苏秦游说燕文候时说:“燕国南有碑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作为燕赵儿女,秦岭正是一位活跃在板栗研究领域、志在为山区栗农致富做出突出贡献的果树专家.……  相似文献   

10.
“下陈”一词,至今尚无确诂,大体有两种说法:一、后列。唐之司马贞,元之胡三省及今之吴则虞、王力、朱东润等主是说。二、堂下,阶下。清之孙星衍、郝懿行及今之陆宗达等主是说。 此两说,如验诸列代书证,多有扦格而不相合处,故尚可商榷。 “下陈”见于先奏典籍者约有: (1)苟不树艺者,谓之贼入。下作之地,上作之天,谓之不服之民。处里为下陈,  相似文献   

11.
论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东晋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帮助司马氏集团开创了东晋政权,并先后辅佐元、明、成三帝,为东晋乃至南朝在江东的近三百年统治奠定了基础。然而,对王导其人,历代史家褒贬不一,毁誉纷纭。褒之者称他“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比之为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贬之者说他:“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乃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解放以后,史学界也多以其为门阀士族的代表,评价甚低。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根据史实,对王导其人作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o他的孙子子思因“优道学之失其传”,“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则把它隐括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中庸?孔子曾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说,就是像舜那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选言,隐恶而杨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相似文献   

13.
孙氏曰:“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能愈疾,兹为偶差、非医差也。”可见孙氏确是一位医德高尚,各科学术兼精的医药大师。他对于针灸学术尤为重视,贡献颇多。曾有“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药不针灸,大不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的铭言。并对当时的所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的时弊流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是:“愚人妄针必死,不能起生人也”的缘故。孙氏为发展针灸学术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孙思邈逝世1000多年后的今天,研究他的针灸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诚信的重要意义(一)、诚信是治国之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无信、弄虚作假,社会就无从安定。古有“欺君之罪”,那是砍头之罪。“欺君”要砍头,“欺民”亦不可,“得民心者得天下”。古语有云“民无信不立”、“水可载舟  相似文献   

15.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  相似文献   

16.
《学记》当中有这样的说法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教喻也 :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显然 ,这是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最早的表述之一。“导者 ,引也”,“牵者 ,牵据也”,“导而弗牵”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引”着学生走 ,不能“牵”着走 ;“强者 ,勉励也”,“抑者 ,压抑也”,“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在施教之时应以勉励为主 ,充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而不要压抑他们 ,逼迫他们 ;“开者 ,开导…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周初对殷遗民的统治思想是“明德慎罚”四字,笔者认为这是周初统治者统治殷遗民的具体措施的概括,而不是其统治思想,其统治思想应是“燮和天下”四字。下面略作分析,求教于学者专家。《尚书·多方》云:“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孙星衍释为:“言汝自作不和,今惟和哉,汝室有不和者,亦惟和之。”①杨筠如释:“自作不和,与尔室不睦,相对成文,先和其身以及其家,而后至于其邑也。”②孙氏未说明与“谁”和;杨氏之说也难成立。我们先分析“和”字含义。查《尚书》有关周初的篇目中有“和”字者如下:“四方民大和(和合)会(会聚)”③,“和(和合)见士于周”④“惟民其(来力)懋和(屈万里曰,懋和,意谓无怨叛乱之事⑤”⑥,‘和(协和)懌先后迷民”⑦,“和(协和)恒四方民”⑧,  相似文献   

18.
如何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大学生“知而不愿行”、“知而不完全行”、“知而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等知行分裂现象,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维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管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部著名的子书。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笔者不揣浅陋,试对《管子》中的为政思想作一宏观探讨。一、农业与商业春秋诸子中、都强调了农业在立国中的地位。从《管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浓厚的重农思想。在开篇《牧民》中,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凛。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统治者必须注重发展农业,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多生产粮食,才能富国安邦。同时,粮食生产与霸王事业是密切相…  相似文献   

20.
壹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一直帮助管仲,直到力荐他坐上了齐国的相位,由此成就了齐国一代霸主的地位。后来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他:鲍叔牙能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