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完整而科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正确理解"现实的个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唯物历史观的同时,也科学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现实的个人"才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并论述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理解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启示价值: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除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要深化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体制改革的认识,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要强化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要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对抽象人道主义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指的是一切历史阶段上的、特定阶段上的、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在时间和范围上有一点的差别,但却有共同的根本点,即都离不开交往、私有、商品经济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分工、交往、劳动、阶级等方面,对所有制的内涵、形式、基础和国家与法的关系作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奠定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原则。这篇经典文献主要从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虎学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4):33-3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转向。以“社会”概念为线索来考察唯物史观,正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前提性考察和批判性审视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之“人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与“社会”之“物的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进而阐明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4,(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它以“批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论原则,其内容涉及有“现实的人”、“人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能动作用”等,它的一些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具体论述,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1-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孟子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人具有先天的道德善端和道德意向,这是人类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及运行之基本依据;但是,人还具有“食、色”之类的生理本能。如果人只追求生理本能的满足,没有加强道德修养,必然导致社会的纷争,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因此,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以德施政,善待民众,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教育、感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在重塑社会价值观的进程中。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如何在这场由于经济转型而引起的重新塑造社会价值观的进程中,凭借自身优势,发展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转型期实现精神和谐的基本途径、政治和谐的有效手段、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内外兼顾”,既要科学定位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功能,又要净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与普遍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诠释和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以其普遍性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性功能。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的交往行为和伴随而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生动具体的外在表现,它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产生于人们最基本的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它与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1世纪以来,全球化成为时代的大趋势和重要背景,一体化生存方式下人们交往问题凸显。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奠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何永福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7(11):52-55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学思想。就丰富性而言,他有着汉代一般文论家不具有的理论的体系性;就独到性而言,他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汉代文论中是一种深刻而卓越的见识,即使对后代中国文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发展,如“诗骚”传统的建立、文学创作论等,都有不可限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当前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现社会公平应采取的措施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黄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90-93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转型期的社会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文对大学生思想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问题,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学平台,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拓展、考评方式改革等方面加以改进,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谢敏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4):110-113
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指导和引领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并通过对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价值原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探讨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