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又名亚洲钳嘴鹳、亚洲开嘴鹳,生活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在我国首次记录到钳嘴鹳,之后曾见于我国云南、贵州等地。钳嘴鹳体型大,体长约81厘米;体羽白色至灰色,冬羽烟灰色;飞羽和尾羽黑色;喙呈淡棕色,较厚,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有明显缺口。钳嘴鹳是候鸟,喜欢在沼泽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是近年来在国内出现的新分布种,也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宿主。掌握钳嘴鹳空间活动分布及变化规律,揭示其与家禽养殖区的空间关系,为家禽管理和禽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云南蒙自捕捉11只钳嘴鹳并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采用动态布朗桥模型对其中5只符合数据分析要求的钳嘴鹳进行了家域计算,并在ArcGIS中通过叠加分析探究钳嘴鹳家域和养鸭场的空间关系。【结果】①钳嘴鹳的家域主要位于长桥海和大屯海两个湖泊周边区域,核心区域(核域)主要集中于长桥海的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大屯海的南部和西北部区域;②钳嘴鹳(n=5)年平均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为(45.65±17.57)km2和(1.98±1.19)km2,核域仅占家域面积的4.34%;③家域和核域面积在个体间差异均较大,年家域面积最大为70.93 km2,最小仅为22.16 km2;年核域面积最大为3.67 km2,最小为0.51 km2;④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钳嘴鹳家域面积季节间差异性不显著(F=2.607,df=3,P>0.05);核域亦不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F=1.832,df=3,P>0.05),但夏季明显大于其他季节;⑤所有养鸭场均分布于钳嘴鹳家域范围内,有3处养鸭场和钳嘴鹳的核域在空间上高度重合,表明在研究区域内存在极大的禽流感传播风险。【结论】建议当地养殖方式由开放式放养转为封闭式圈养。今后应加强钳嘴鹳的种群监测工作,系统开展钳嘴鹳卫星跟踪研究,从而全面了解国内钳嘴鹳的分布和扩散动态,提高禽流感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3.
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分析.野外设置了111个20 m×20 m样方和16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82个,对比样方29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聚类结果分析和分布频次分析表明:水源距离、海拔、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人为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和灌木距离共8个生态因子对黑熊觅食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小熊猫对食物的选择和觅食对策的初步研究魏辅文,王维,周昂,胡锦矗,韦毅四川师范学院兽类学报1995,15(4);259~266作者在四}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对小熊猫的食物选择和觅食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喜欢选择在坡度较大,林木郁闲度适中,竹子...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设置了82个20 m×20 m样方,初步分析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特征,对16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适合度检验。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对黑熊的生境喜好程度分析发现:水源丰富、一定海拔、避风性适中、植物茂盛(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坡向向阳、郁闭度好(30 %~80 %)、坡度较大的山嵴和山坡位为其最适生境。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干扰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成为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是近20年来一个比较活跃的区域,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微生境与采食场两个空间尺度上.具有平缓的坡度被广泛认为是大熊猫偏好微生境的特征,而在微生境内对采食场的选择则侧重于具有较多喜食食物的部分,如老笋、新笋等的集中处.大熊猫生境选择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外来人为干扰可导致大熊猫选择生境的漂移.同域分布的大、小熊猫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这反映了两种熊猫在生理、生态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非因种间竞争导致的生态调整之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种植的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条件下,采用重复的2×2析因实验设计,以植被高度3.0 cm(-H)和6.0cm(+H)为食物可利用性因子,以觅食时间限制(夜间禁牧,-T)和无觅食时间限制(昼夜放牧,+T)为觅食时间因子,测定觅食时间和食物可利用性对波尔山羊觅食行为、食物摄入量和食物消化率的独立作用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排除食物可利用因子的条件下,觅食时间限制处理个体的觅食回合极显著地降低(P<0.01),觅食时间亦极显著地延长(P<0.01);而日总觅食时间则较无觅食时间限制处理个体显著地减少(P<0.01).觅食时间限制处理个体以较大口量觅食,能显著地提高其瞬时摄入率;而无觅食时间限制处理个体则不能使其瞬时摄入率最大化.觅食时间限制处理个体仅在+H条件下,能补偿其因每日觅食时间减少而损失的摄入量.反之,在-H条件下,觅食时间限制处理能降低其总的日摄入量.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在低矮植被,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的日摄入量依赖于其日觅食时间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回顾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的历史 ,对不同山系大熊猫生境选择特点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 ,并在物种水平上对大熊猫生境选择特点进行了归纳 .  相似文献   

9.
10.
2012年2~4月,对广西宜州市的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生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测量了70个20 m×20 m样方11个生态因子,对照样方88个,运用频次分析表明:褐翅鸦鹃选择利用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水源距离10~100 m,乔木密度4~40株,灌木密度10~100株,乔木距离<1 m,灌木距离>1 m,树径<0.4 m,人为干扰距离10~100 m,食物丰富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选择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70.342%,影响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安全性和地理性因子、食物和水源因子和干扰性因子.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境的破坏是促进褐翅鸦鹃种群数量和分布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2004年11~12月对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的冬季栖息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麝冬季多栖息在郁闭度中等(25%~75%)、灌木盖度偏低(0~25%)的中高山(1 700~2 500 m)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这类环境中更喜欢在坡度大于40°、坡向为半阴半阳的山脊和坡面的中上部活动,活动基底多为偏石质或土质,并且距离人为干扰源远.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天然淡水湖泊中春季鲫鱼对环境因素的选择性,于2009年3个时间段(4月11日至19日、4月27日至5月8日、5月20日至29日),用同一种型号的鱼笼对上海大连湖的鲫鱼进行定点重复捕捉.结果表明,3个时间段,藻类生境中鲫鱼捕获量一直较高,芦苇和菰生境中捕获量依次下降,而藻类和无草区生境中捕获量依次上升;3个时间段,水深大于等于2m生境中鲫鱼捕获量低于水深小于1m和介于1~2m的生境中的捕获量.在水深介于1~2m的生境中,鲫鱼捕获量在3个时间段内依次上升.有藻类等大型沉水植物、浅滩和缓慢流动的水体环境,是天然淡水湖泊中春季鲫鱼偏爱的生境,但芦苇和深水生境则对春季鲫鱼的繁殖不利.  相似文献   

14.
食物营养成分在灵长类食物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白头叶猴食物营养成分及对其食物选择的影响,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对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取食的14种主要食物和5种非主要食物进行采集,并通过常压恒温干燥法、凯氏定氮法等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Ca、Fe、Zn、Mn等矿物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生境破碎化已被证实是影响种群动态和食物网中物种共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疾病的传播对于种群动态的调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集合种群模型,针对3种不同的资源-宿主/食饵-寄生-捕食者食物网结构,探讨了破碎化生境下物种共存模式与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不同营养级物种对生境破坏有不同程度的响应,营养级越高的物种对生境破碎化越敏感。此外,物种的扩散范围以及捕食者种群对食饵的偏好都会影响物种的续存。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宿主-寄生理论,对疾病的控制和物种保护提供了生态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2010年3月间在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南木林镇岗噶村周围对藏雪鸡的冬季活动规律与觅食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藏雪鸡在该地区冬季主要活动在平均海拔4484.16±242.99m(n=73),上线海拔达到5233m,下线海拔4213m。日活动强度显示有3个峰点,分别是9:00、12:00、19:00。主要以6~10只为集群的形式觅食。通过对73个样方14个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海拔高度是冬季藏雪鸡活动规律及觅食地选择的最主要因子,植被是次主要因子,坡向是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动物需要不同营养组分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其觅食策略受食物营养组分的影响。为探讨不同营养组分对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食物选择的影响,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广西西大明山自治区级保护区黑叶猴的取食行为,根据取食时间比例划分为主要食物和次要食物,采集食物样本并测定其水分、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灰分等营养成分含量以及Zn、Ca、K、Mg、Cu、Fe、Mn等矿物质含量。本研究共采集到食物样本包括9种主要食物与14种次要食物,不同食物种类的取食比例在0.02%~6.81%变化。嫩叶中,K、Mg、Mn、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在主要食物与次要食物之间有差异,嫩叶中其他营养组分在主要食物与次要食物之间没有差异;成熟叶中,Cu、Mn和Mg含量高于次要食物,而其他营养组分在主要食物与次要食物之间没有差异。广义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g、中性洗涤纤维与水分这3种营养组分对黑叶猴取食比例影响显著。从贡献值来看,Mg是优先考虑的因子,其次是水分,且黑叶猴为选择Mg含量高的食物部分时可忍受其低含量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高含量的酸性洗涤纤维。因...  相似文献   

18.
笼养白头叶猴的食物选择和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笼养条件下白头叶猴觅食的行为序,雌雄个体对食物的选择,夏季和冬季的日食量,笼养白头叶猴的觅食行为序由探究行为,抢食行为,爬墙行为和进食行为等4步组成,除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在雌雄个体间有显性差异外,其他行为持续时间无显的性别差异,雌雄个体对食物的选择不同,包括对某一食物的取食先后顺序,取食时间和取食量不同,雄猴和雌猴的日食量夏季分别为(659.3±136.3)g和(590.7±106.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单位面积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与无性系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星星草无性系种群分蘖株的数量决定于丛径的大小,并且放牧地略高于割草地;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分蘖株的数量两样地均以营养蘖数量占优势地位,割草地占总蘖数的63.48%,放牧地占54.69%,割草地略高于放牧地。星星草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20.
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石渠县西区的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区采用卫星照片(1∶100000)结合样线法,在草地(雅砻江及其支流两边)每隔150m设置一个样方,其他环境则每隔100m设置一个样方,样方面积为5×5m2,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生境位置、样方内植被的盖度、阔叶植物盖度、阔叶植物高度、灌丛盖度、土壤质地、离水源的距离以及鼠兔洞数量.共设置样方312个,样方内的高原鼠兔洞数量最多为80个,最少为0,平均为13.7±15个.统计结果显示: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生境位置、土壤质地、离水源的距离、灌丛植物盖度和阔叶植物高度.分析表明,高原鼠兔选择的最优生境为下坡位、土质松软、离水源的距离小于50m、阔叶植物高度小于等于5cm,没有灌丛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