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慧心 《科学之友》2013,(6):24-25
猫耳朵,山西人也称之为"圪垛儿""圪搓面"。据《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圪搓面本是为祭雁而制,元代骑马射猎者却奉为获猎之吉食,称为"马乞",进入了御宴当中。山西太原亦将圪搓面称为"麻食"。可见,猫耳朵在元代就开始流行发展了。明清时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间普遍食用,并传播到陕、冀、鲁、豫乃至江南一带。猫耳朵可用荞面、小麦面,还可用豆面、莜面、高粱面等原料,制作时可以在案板上,也可  相似文献   

2.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我是吃各种各样的面食长大的。小时候最爱吃的,莫过于姥姥做的猫耳朵。做猫耳朵是件灵巧的手工活,且费时间。每逢周末,去了姥姥家,慈祥的姥姥总会满足我这个小小的心愿。看着一个个猫耳朵被徐徐拨进滚开的水里,无数小花朵扑扑腾腾地满锅翻腾,不由自主地心也跟着欢腾起来。滚上几滚,猫耳朵熟了,用漏勺捞出盛在碗里,浇上番茄鸡蛋卤,撒上黄瓜丝。碧绿的黄瓜丝,雪白的猫耳朵,鲜红的番茄汁,金黄的鸡蛋,色、香、味俱佳,十分诱人。迫不及待地拨一口到嘴  相似文献   

3.
家有小女,年方16,今年读高一。眼看临近春节,学校照例组织考试。小女张皇失措,日以继夜地拼命复习,使我这个素以严厉著称的父亲,甚感宽慰。其实,这仅仅是一次例行的期末考试,而在考试的当天早上,小女竟然于早4:00便起床打开书,用急来抱佛脚那种办法开始了临考前的复习。我虽颇不以为然,但只能听之任之。女大不由爹,她执意要那样,任凭你磨破了嘴也不顶用。  相似文献   

4.
<正>"烧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煎药不变性……"这是人们对平定砂器诸多益处的精炼总结。烧饭不变色"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就是讲求饮食文化的国度。饮食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饮食用器作为饮食文化的标识彰显着饮餐者的地位和风度,是显示饮餐者身份和修养的标志之一。清代乾隆时期,有一著名的学者,叫袁枚。他写了一本叫《随园食单》的饮食专著。其中就对饮食用具作过这样的评述:"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然宣、  相似文献   

5.
家有小女,年方16,今年读高一.眼看临近春节,学校照例组织考试.小女张皇失措,日以继夜地拼命复习,使我这个素以严厉著称的父亲,甚感宽慰.  相似文献   

6.
正男人走南闯北挣钱,女人在家顶起半边天。在潞城这块宝地上的农家妇女勤劳朴实,上炕是裁缝、下炕是厨师,她们是干活好手,她们是能工巧匠。在外来和新兴文化充斥国人眼球的大背景下,正是这样的一群农家妇女坚守在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制作上,冯禄芝就是其中的代表。头部微抬、腰圆背实、四肢粗壮、尾巴上扬……眼前一个个用布做成的老虎整齐陈列、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它们就是冯禄芝和她的"员工"精心制作的"卢医山"布老虎,而她的"员工"都是家庭妇女,其中还有不少残疾人。  相似文献   

7.
<正>鱼长智慧羊增寿,安身立命知食宜。"鱼羊包"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依据养生学原理,结合现代健康理念而独创的一种风味食品。"鲜"是鱼、羊二字的合写,寓意着追求新与完美。"羊"是祥字的字根,我国民间素有祈福求祥的风俗,借以表达对吉祥如意、喜庆有余的美好憧憬。水中游路上奔益身健体古人有"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的说法。所谓"食宜",就  相似文献   

8.
"六味斋"的酱肘花,味压三晋,誉饮九州,太原市中无人不知。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已成为绝闻罕响,晓者鲜有。请听一段关于"搁着"的传闻。话说慈禧垂帘听政,一览清廷大权,摄政之余唯有三好。一是听戏,二是养颜,三是精食。别的不说,单讲其三"精食"。慈禧进食,极其奢华,月不食重样,款款须精做。而且,最好的菜肴最多动筷三次,即撤。一日御厨献上"酱肘花",依惯例侍膳太监试过之后,夹一小片侍奉慈禧进口。岂知香味扑鼻的酱肘花使慈禧凤颜大悦。太监见状,紧夹上一片奉上,哪知进食从不言声的慈禧凤口微张,慢声细语道:"大  相似文献   

9.
正在植物的"朋友圈"里,猪笼草、捕蝇草等作为食虫植物的代表,数百年来备受关注,持久不衰。那么,世界上的食虫植物多不多?在漫长的历史中,植物是如何演化出食虫(即食肉)"爱好"的?它们又是怎么捕食动物的?在学界,人们对食虫植物有哪些新的研究,又有哪些争论?食虫起源之谜贫瘠环境中为谋生计而逆袭了解食虫植物,"氮"是绕不开的绝对主角。所有的食虫植物,之所以在植物界显得很"彪悍",都是为了争取更多一些氮元素。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冬天的美景、汉藏佛教及当地百姓多年来延续的过年习俗对现代人来说,仍然是一种神秘的东西。五台山“佛俗民情年”的隆重推出,给全世界人民创造了一次极佳的机会去探索、去欣赏、去体验、去感悟。来自京、津、唐、蒙、豫、陕、沪、粤以及港澳台和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信士,在五台山住农家旅馆,食名山特产,赏五台美景,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植物都是动物的食物,但大自然界却有一些吃动物的植物,令人称奇。食蚊蘑菇在澳大利亚森林里,生长着一种淡黄色的蘑菇。它的冠部表面能分泌出一种黏性有气味的液体,可以引得蚊子飞来,把它粘住并消化掉。一只蘑菇一昼夜可以消灭250~300只蚊子,所以这种蘑菇被称为"食蚊蘑菇"。  相似文献   

12.
<正>对大多数生命形式来说,石头或许听起来并不像一顿美餐,但它却上了一种新确定的物种的菜单。这种新发现的船蛆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类似蠕虫的白色生物,它被命名为"阿巴坦河食岩船蛆"。这种以岩石为食的船蛆都有两个进化成"钻头"的缩小的壳,却只有几十颗更锋利的毫米级的牙齿,用来啃食岩石。  相似文献   

13.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从此太空有了"中国家"……人们对"天宫一号"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闪亮登场的"天宫一号"飞行器模型。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企盼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的一天,盼望早日揭开我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这一天很快就来临了。2011年6月29日,这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及其装载的各项科学实验载荷已完  相似文献   

14.
乾隆7号     
正一公元2078年6月25日,京师。禁卫机器人刚从城墙上巡逻而过,护城河平静的水面上便慢慢浮出一个湿漉漉的脑袋。乾隆第七次潜出紫禁城,它之前已经死过五回了。乾隆7号一丝不挂地躲在墙角的暗处,挂在胸前的玉玺密钥荧光流动。堂堂皇宫,居然连一件人类的衣服都没有。作为为人类服务的最高端人工智能,乾隆平时只不过是一台装有轮子的大型计算机。它通过乾清宫的数据终端,用玉玺密钥向帝国之内的一切机器人发送各种指令。化身的秘密,它不准备  相似文献   

15.
正"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经过基因编辑的他们,将可能天然抵御艾滋病……"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人们严重关切:有人叫好,认为人类从此正朝着免疫一切疾病的康庄大道前行;但更多人对此则表达了深刻的忧虑,同时在呼唤监管的强手和法律的归位。  相似文献   

16.
仅仅因为一小块指骨,人类家谱从此便增添了一名新成员——"X女人"——可能3万年前和智人生活在一起。连同这一发现,生活在3万年前的早期人类(或原始人)种类增加到四种。在十年的时间里,人类家族成员数量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17.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中药既是药品,又是美食。当今世界,"寓医于食"已成为世人共识,因此,每日进食之"排兵布阵",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吃出聪明来人脑的发育与饮食关系密切,为此常食用一些益智食品实为上策。核桃堪称补脑上品,因其含多种矿物质和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对神经衰弱者颇为有益。护脑食品还有花生、开心果、腰果、鲜玉米、杏仁、大豆及菠菜、韭菜、豌豆、胡萝卜、蒜苗等。  相似文献   

18.
相信不少人对"春不食肝,夏不食心"这句话并不陌生,然而极少人知道它的道理.是否真的春季不宜吃动物的肝脏,夏季不宜吃动物的心脏?此话是否对每个人都受用呢? 春不食肝 中医师认为,"春不食肝"这句话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医中的补泻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春季在五行中属木,需要生发,因此肝火较旺.  相似文献   

19.
<正>"露天温泉暖人醉,乡村女孩红酒美;农家土饭养养胃,黄土窑洞热炕睡;生态养吧洗洗肺,沙滩雪场尽情飞;凤凰湖上散散心,野战捕兔捉野鸡;园区观光陶陶情,猜谜小品更有趣;科技温棚开开眼,特色果蔬采摘去……"光凭想象已经醉了的画面,何不趁热打铁来个一回生二回熟,带上一家老小,给闷闷的寒冬添点人气,给粽子似的身体舒展下筋骨、活动下手脚。哦,对了,一时兴奋,属地在哪还没来得及交代,美景配芳名——凤凰山生态植物园,它的好,在于原汁原味,不矫情、不做作,淳朴、天然,正宗黄土农家风情尽在园里,如果你愿意做个"头回客",潜在的"回头客"也就非你莫属了。  相似文献   

20.
<正>田野风情、乡村气息、童年回忆、回家的感觉,当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无缝对接,一种区别于都市休闲和景点观光的全新旅游形态很快便赢得了众多都市人的热捧。以垂钓、餐饮、采摘等农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观光园区中,太原市小店区张花村"华辰农耕园"渐渐浮出地平线,走入人们的视野,为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