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预测接触热阻,引入了接触分热阻概念,把接触热阻视为两个接触物体之间接触分热阻的串联,通过建立单热流通道上接触分热阻的截锥体模型及热流通道上的温度分布方程,研究了接触热阻中的三维传热现象。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后得到截锥体接触模型上的温度分布情况,继而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拟合出了一个求解单热流通道上接触分热阻的计算式。研究结果,在较大的范围内该式的计算值同数值解法的结果较为吻合,如果以这样单热流通道作为接触面上的当量单热流通道,则可以预测整个接触面上的接触热阻。  相似文献   

2.
考虑热探针接触热阻的热物性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考虑接触热阻的热探针导热微分方程的精确解,利用蒙特卡罗反演和分层修正的热探针热物性测量方法,可以同时测量热导率、比热容等热物性参数.利用该方法,对一些液体和固体材料的热导率进行了测量,并与其他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所得热导率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测量误差约为1.1%;进而针对比热容反演精度较低的问题,论文采用分层修正方法后,比热容的平均测量误差可达到2.6%,精度有了较大提高.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接触热阻对固体热导率影响较大,对液体热导率的影响可以忽略;接触热阻对比热容的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对翅片管换热器的试验研究大多不涉及到接触热阻,或者实际上将接触热阻归纳到气体侧热阻中的问题,对翅片管换热器的接触热阻进行了研究,逐步积累有关的数据。利用风洞试验台研究了在相同的加工工艺条件下,基管和翅片材料对接触热阻的影响。通过对4种工程常用材料的翅片管换热器的试验研究,在工业常用的雷诺数Re范围内给出了换热和阻力特性的试验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在1 300Re4 500的范围内,铁白铜管-铝翅片管外空气努赛尔数比304不锈钢管-铝翅片高28%~40%,在相同的加工工艺以及相同的翅片材料(铝)的情况下,304不锈钢管比铁白铜管增加的附加接触热阻为4.53×10-3 m2·K·W-1。本试验的不确定度为7.28%,接触热阻数据可靠,可供工程实际选用。  相似文献   

4.
常用结合面接触热阻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面的存在不仅影响机床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而且对机床的热态特性也有较大的关联。从试验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机床结构中常用结合面的接触热阻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不同配对材料、不同表面加工质量、不同介质等条件下压力与接触热阻的关系,并对其它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为结合面接触热阻特性的应用技术研究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接触热阻在机械工程和机床研究中的应用;接接触突峰宰化为圆锥接触模型,经出了计算单点接触热阻的新公式;在分析机械加工表面微形状和接触变形的基础上,推出了计算多点接触热阻的理论算法;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详细论述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现状,分析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特性,讨论了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并提出了目前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热机械疲劳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红外探测器与制冷元器件的接触中低界温面热阻最佳热耦合问题,分析了两固体接触面的情况,认为接触热阻是一个受材料性质、表面粗糙度、负载、温度、介质、表面氧化物膜和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的非线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制作了Al-Cu超导热开关,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接触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几何面,而是一个具有纳米级厚度的三维“界面层”。  相似文献   

8.
粗糙表面接触热阻的分形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制冷系统对精密探测元件的冷却是通过固体接触导热实现的,在真空低温环境下,它的冷却效果取决于界面的接触热阻.为了研究真空下接触界面的传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Cantor集分形理论对固体粗糙表面的拓扑形貌进行了描述,基于固体的弹塑性理论解决了塑性守恒条件下的表面粗糙度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问题,推导出基于分形理论的递归接触热阻网络模型理论.同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接触界面的传热现象.  相似文献   

9.
热载荷是影响中心螺线管模型线圈降温过程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接触热阻作为热载荷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线圈部件接触界面的热流收缩率,并进一步影响模型线圈的预紧功能.采用多点接触热阻理论计算模型线圈降温过程中预紧部件之间的接触热阻;然后使用罚函数法计算接触热阻作用下界面的温度场分布;最后基于耦合场理论创建热结构耦合计...  相似文献   

10.
摩擦接触界面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摩擦接触界面的传热现象比较复杂,难以精确描述。该文对其传热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归纳出了具有接触热阻和摩擦产热的接触界面处的边界条件,并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接触分热阻的概念,完善了接触界面传热边界条件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低Re数流动条件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发现,与光管管束类似,随Re数增加圆翅片与椭圆翅片管束亦先后呈现3种不同的流态,即层流、混合流和紊流,相应的有3种不同的换热机制和规律。在低Re数时,换热由层流或混合流机制所控制。目前,工程中用紊流区的换热与阻力规律向下延伸,用于设计运行于低Re数工况的自然抽风空冷器将导致设计的失败。实验表明,在自然抽风空冷器操作条件下,对于同样的换热系数,椭圆翅片管的压降比国翅片管低45%左右,采用椭圆翅片管将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实验还发现,来流气流不均匀性对自然抽风空冷器的平均换热特性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对吸风入口型线的设计可以大大放低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了广角X光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热熔粘合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结构和形态进行研究。讨论了粘合温度对非织造布的几何尺寸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晶是熔喷聚丙烯纤维的主要结构形式。在不同的热粘合条件下,球晶的结晶变体中可以出现α晶,或是拟六方酝晶,以及两者的混合形式。粘合温度对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及非织造布的热收缩和厚度具有较大的影响。热粘合温度在软化点出现非织造布强度峰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低肋管沸腾传势机理着手,综合分析了低肋管几何参数对沸腾传热的影响,导出了影响低肋管最优结构的有着准则;进行了低肋管沸腾传热试验,试验工质为蒸馏水和R-113;试验在当地大气压下进行。综合试验数据,建立了低肋管几何参数优化设计准则式。  相似文献   

14.
重点研究了热循环所引起的疲劳损伤.从物理本质严格地推证出了热疲劳损伤量及其损伤寿命的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热疲劳损伤寿命的简便方法.可以实现用恒温疲劳试验的结果估算热循环疲劳损伤寿命.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常用的几种产业用纤维材料的耐候性和热老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随着室外老化和仪器老化时间的增加,纤维材料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同时,纤维因受气候条件的侵蚀而表面下陷,出现斑点、凹坑和裂纹.仪器老化能较好地模拟室外自然老化试验,且数据稳定,试验周期短。两者的强度保持率随着老化时间均按指数规律 Y=ae~(bx)降低,试验常数 a 和 b 决定于纤维品种,规格和气候老化条件等参数。在经130℃热老化处理后,常用几种产业用纤维的强伸性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化;但在80℃条件下,性能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从工业实际应用的角度,着重分析了目前应用得较多的热管式蒸发器和翅片管束式蒸发器这两种结构型式设备的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作为科技人员在选择蒸发器结构型式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导出了单相流体通过节流管的压降计算模型,其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精度可满足一般工程测量的要求。文中还指出,单相流体通过节流管的阻力损失主要是突扩阻力损失,但其进口突缩阻力也不能忽略;此外,对于较长的节流管,还须计及沿程摩阻损失。  相似文献   

18.
空气横向掠过花瓣状翅片管传热强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空气横向掠过花瓣状翅片管的传热强化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比较了七种花瓣状翅片管的传热强化机理与性能,给出了包括翅片参数在内的传热准数与流体阻力系数关联式,找出了较佳翅片参数范围。本文还比较了花瓣状翅片管与波纹状高翅片管的传热强化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花瓣状翅片管在节省空气换热器管材消耗方面明显优于波纹状高翅片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电测量方法测出点焊过程出现的热膨胀位移,对热膨胀位移的产生和位移特征做了实验分析,并采用曲线拟合方法得到热膨胀位移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室设计中造了一台胶接结构车床模拟主轴箱体,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试了其实时温度场,并应用激光全息摄影技术进行测试及计算热变形。本文提供了机床热特性测试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