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的内在特征,提出1个量纲为1的变量即稳定性指数,根据稳定性指数偏离稳定状态的程度,定量判断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的稳定性。以空气和水为介质,以三角柱为旋涡发生体,在内径为50mm的水平管和垂直上升管中分别进行实验,分析雷诺数和体积含气率对气液两相流涡街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积含气率对管内气液两相流涡街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在水平管中,当体积含气率小于15%时,涡街比较稳定,稳定性指数的取值为1.00±0.16;当体积含气率大于15%时,稳定的涡街难以维持,部分涡街的稳定性指数为2.0-3.0:在垂直上升管中,稳定的涡街体积含气率可以达22%,在此范围内,稳定性指数的取值为1.00-0.12;当体积含气率大于22%时,涡街变得不稳定,此时,部分涡街的稳定性指数为0.50~0.75。  相似文献   

2.
在50mm管道内,分垂直上升和垂直下降两个方向,试验研究了气液两相混合物的流动方向对三角形柱体两相涡街的影响,分析了气液两相混合物流过两种尺寸的三角形柱体时的旋涡脱落规律,初步研究了气泡尺寸对气液两相涡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液幕状气液两相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强化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与传质,建立了一种新的气液两相流型——液幕状气液两相流.根据该流型的特点,进行了气液两相传热实验,分析了气液两相流中的温度场分布,并研究了传热系数与液气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顺流或逆流,在空气流速一定时,传热系数都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减小,并且液幕顶部是传热效果最佳的位置,可以组织多层液幕来降低工业成本.得到的传热系数与液气比之间的关联式为工程设计和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对气液两相流中相同直径的3排错列圆柱表面上旋涡的脱落与节径比、含气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旋涡的周期性脱落仅在含气率α小于等于0.14的范围内发生;对于横向节径比s1/d小于等于2.0的错列圆柱,隙缝流呈现双稳态的偏斜流,而横向节径比s1/d大于2.0时,双稳态的偏斜流消失;两相流斯特拉赫数随含气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气液两相流诱发顺列双圆柱升力功率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两相流诱发管束振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气液两相流中串联双圆柱的诱发振动特性,有助于理解管束中管子之间相互影响机理,对于进一步研究复杂管束中的流体诱发振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受到垂直向上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的顺列双圆柱所受的升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来流雷诺数的范围为1.6×104~8×104,截面含气率的范围为0~0.30,管间距比L/D等于2.0、3.0、4.0.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试验范围内,在含气率小于0.15的情况下,当管间距比等于4.0时,每个圆柱的脉动升力功率谱图都存在峰值,而管间距比等于2.0、3.0时,只有后面的圆柱升力功率谱图上有峰值;当含气率大于0.15时,两根圆柱脉动升力功率谱图的峰值消失;雷诺数对功率谱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气液两相流中液速的电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推导了扩散电流与液速的模型方程,得到了解析解。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气液两相中液速电化学测量仪的开发与研究,对电极的材料、形状进行了优选,对电极插入流场而引起的测量偏差进行了补偿,开消除了气相的干扰。应用该注速测量仪研究了下喷环流生物反应器中的液速分布,证实了该气液两相流中液速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气液两相流体流量的分流分相测量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提出了分流分相式流体流量测量法,并具体给出了4种最基本的实现方式,对每种实现方式都在空气-水实验台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出现的流型包括分层流,波状分层流和环状流,实验结果表明,分流分相法在工程上是可行的,该方法能够将两相流体的流量测量转化成单相流体的流量测量,可有效地克服流动不稳定性及流型对测量过程的影响,显著地提高了测量精度,扩大了测量范围,同时其体积较小便于制成自动化仪表,从而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验范围内,流量的平均测量误差小于5%,最好的结果可以达到3%。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孔板通气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和气层形成机理.应用高速录像观察了通气气液两相流流动形态,采用Level Set方法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通气平板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气层覆盖区域压力是判定气层形成的重要参数:泡间高压消失表明当地的气泡开始形成气层,当气层基本形成时,壁面压力趋于一致.旋涡结构在气层形成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特征,在气层初始形成位置前后,肾形涡由于气泡接触相互作用而逐渐消失;在气层完全形成位置前后,旋涡结构重新生成.随着孔间距的增加,气层形成位置由于横向距离增加而向下游移动,但相互作用区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两相流的辨识技术较为困难。用热膜测速仪测量得到气液两相流信号,提出用子波分析的方法从气液两相湍流瞬时脉动速度信号中识别气泡结构的条件采样方法。利用子波能谱分析的能量最大准则,得到了一种用子波分析自动识别气液两相流中气液两相的新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人为确定阂值对经验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气液两相雾化器喷雾噪声频谱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研究了气液两相雾化器在不同气,液相进口压力匹配条件下喷雾所致噪声的频谱特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借助Malvern粒度仪对雾化粒子尺寸分布的测量结果,定性地分析了喷雾噪声的频谱特征与雾化特性的关系,获得了雾化过程中与雾经机理密切相关的动态信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雾化器在气、液相进口压力相等或相近的条件下将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此时的雾化粒子分布特性可作为代表雾化器特征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竖直气液两相管流中的空隙率波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流型的空隙率波其传播速度不同 ,并随含气率的升高而增大 ,泡状流“失稳”前后空隙率波的相速度与群速度不相等 ,属于色散波。利用扰动方法研究了空隙率波的不稳定性 ,发现某些频率的扰动能使空隙率波的波速和相速度有所提高。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 ,泡状流“失稳”时是一个混沌动力系统。空隙率波的增长系数求解结果表明 ,泡状流向弹帽泡状流转化时 ,空隙率波对有限扰动是不稳定的 ,并对扰动的频率有所选择。当扰动频率与空隙率波的主控频率相近时 ,空隙率波呈最大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气-液两相流在振动筛板鼓泡塔中作垂直并流流动时的气含率做了较系统的测定,并对其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得到了对塔设计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川西前陆盆地在侏罗系及白垩系非生烃层中发现大量的“次生气藏”。“次生气藏”是下伏一二千米以下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源层纵向跨层运移聚集成藏的结果。跨层运移的动力是该区独具特色的须家河组含气封存箱内的异常高压 ,通过纵向发育的断层及裂缝系统 ,流体以混相涌流方式向上运移。在运移过程中 ,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 ,流体相态不断发生变化。经计算定量地确定出运移进入不同层位时的各相态比例 ,从而恢复出天然气跨层运移过程中的相态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用等温液淬方法,研究了稀土蠕墨铸铁中初晶石墨的生长及其对共晶凝固的影响,并将其与同材料熔制的它种铸铁液淬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初晶石墨多呈球状,它们随生长环境变化,可作为蠕虫状石墨(CG)、球墨(SG)的核心,共晶期间,CG 具有不同形式的结晶前和结构,似乎不受初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于旋流设备中产生的旋进涡核现象(PVC),可以利用恒温式热线风速仪测量气流瞬时速度,对速度信号进行滤波和FFT变换,从而得到PVC的频谱特性。在不同的实验工况下,采用该方法实测了旋风分离器内涡核的运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VC主要存在于旋风分离器锥体排尘口附近,其基频与入口雷诺数成正比,而在其它区域内,流动则表现为随机湍流。与其它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证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实际,研究了矿井水采区瓦斯涌出规律,提出了水采区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合理计算公式及瓦斯超限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详细讨论了湍流情况下两相流体界面处各种力对传质的影响以后,提出一种改进的两相流体界面处在湍流情况下的传质准数方程,以期得到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传质数学模型。图3,参2。  相似文献   

18.
层流液柱吸收法测定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射流吸收的简捷方法,通过测定由Shouthwell型孔板所产生的截面速度均匀的层流喷射液柱所吸收的气体量,由渗透理论所导出的模型,可计算出一定温度、压力下的微溶气体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D。在温度为30~45℃的范围,测试结果与文献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六种相关相克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甲醇-水-甲酸(40:60:1v/v)为流动相,以SPD-2As紫外分光度计为检测器(λ=280nm),以苯甲酸为内标物,在Zorbax ODs色谱柱上分离测定了培养基中的咖啡酸、阿魏酸,吲哚-3-乙酸、香豆素、水杨酸、肉桂酸等六种相关相克物质,回收率在87.34%~101.79%之间,标准偏差<0.03。  相似文献   

20.
水平井筒两相流压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平井筒变质量分层流动进行了微元段流动分析,根椐气相和液相的连续性方程及动量方程,忽略加速度的影响,得到了气、液两相的混合动量方程,并由此建立了水平井筒变质量气、液两相流动的压力梯度模型,该模型中考虑了流体从油藏到井筒流动的影响。利用已有的处理水平管分层流动的方法,计算了考虑流体沿水平井筒有径向流入时水平井筒的压力分布。因为水平井筒上不同点的生产指数不同,所以,本模型更接近于实际。对沿井筒的压力降和流入剖面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水平井半径的减小,压力降逐渐增大,从而产生了不均匀的流入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