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远古的"大混唱"和先秦的"和声而歌"等群体歌唱活动体现了多声特点;汉唐以来进一步形成了和歌的多重旋律与节奏变化、"一倡众和"、即兴发挥的特征;宋元以来戏曲音乐中的多声歌唱延续了"即兴"特征.受西方文化中心论影响,中国传统多声歌唱艺术过去被视为陈旧与落后的象征,如今却因各民族传统艺术的不同特点、文化品格和学术价值等,日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譬如全国青歌赛中原生态、组合唱法的出现,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从多重视角探讨传统多声歌唱艺术的传承轨迹与特点,对挖掘传统音乐资源、凸现中国音乐民族特征和个性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中期长篇小说《歧路灯》的108回中,有56回涉及戏曲描写,涉及演出剧目18种32出。《歧路灯》为我们全面展现了戏曲种类、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服饰道具及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戏曲的社会作用等方方面面。透过《歧路灯》,我们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明清之际河南乃至全国的戏曲发展状况。于此同时,作者李绿园还通过戏曲活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明清之际理学影响下的典型戏曲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音乐与乐谱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学中一个未被全面认识的问题,本文通过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器乐和戏曲音乐两个方面与乐谱的分析与研究,来说明我们中国传统音乐与乐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同学任秀蕾的专著《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近日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中央音乐学院2010届博士研究生第一篇付诸出版的博士论文。秀蕾约我给她的专著写篇书评,我倍觉荣幸,欣然应允。任秀蕾的专著《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以下简称《思维研究》),便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篇梳理整个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创作发展的专题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传统戏曲音乐是一种自然流变的河流,它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古典美,保持着本身固有的旋律特征。传统戏曲音乐成长于“单纯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的民间音乐,它从孕育诞生起就从未受到过欧洲音乐因素的影响。从戏曲音乐的审美角度说,“旧曲”是引起审美主体审美忆旧感的最基本方法。“旧曲变用”是戏曲音乐生命的载体,生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梨园戏是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的不少传统剧目源远流长,与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传奇有渊源关系。《李亚仙》(许志仁口授、林任生整理,一九八○年赴香港演出本,载《福建戏剧》1981年第3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1998年以来,音乐学院加大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力度,硕果累累。教师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等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不含教材)20多部,制作教学电视片6部,举办个  相似文献   

8.
青年民族音乐学者杨曦帆教授的《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版,下简称《研究》),在音乐民族志的基础上,阐述了“藏彝走廊”地理因素和该地区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互动关系.[1]作为作者博士论文成果的全新呈现,《研究》全书体现出了一种对生态意象与乐舞文化互动关系的深入理性思考,更折射出作者驾驭学术方法的能力和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外延所持有的独特学术眼界.  相似文献   

9.
从音乐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分析《变奏曲》这部钢琴作品,探究其中对中国传统戏曲效果的模拟,以及作者如何巧妙地借鉴皮黄丰富的音响和表现力并运用到钢琴音乐中。中西的结合,古今的碰撞、鲜明的色彩个性,这些特点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探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道路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0.
"中西音乐的比较与研究"的历史已有百年左右。在近些年来,又有了更新更完善的发展。如音乐创作中的"杂交优势"问题,音乐民族化的问题,民族音乐世界化的问题,中国听众的审美问题,严肃音乐"通俗化"问题,"通俗音乐"的高雅化问题等,在近些年都有了较完善的发展。例如从中国的第一部交响《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朱践耳的第一至第十交响,再至谭盾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地图》,音乐中的现代技法与传统技法的运用都逐渐由乐新的发展,在本文中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与影响,第二部分对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交融的理解,第三部分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化,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2000年,香港教育当局推行艺术教育改革,建议学校引入多元化的艺术教育。不少中学遂把戏剧引入课程,其中以西方话剧为主。许多中学也尝试引入粤剧,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香港教育当局也致力于把粤剧融入音乐科课程内。然而,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不愿意唱。笔者是戏剧教师,考虑到初中学生都喜爱在课堂上活动,遂以活动为学习粤剧的切入点,先教学生做和打,然后才学念和唱,又以创作性戏剧为学习模式。实践显示此教学策略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升学习效能。  相似文献   

12.
由于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需要,在机电部资助下,我们在大专院校普遍使用的IBMPC系列微机上研制了一套广州话文语转换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在CCDOS支持下,键字实时发出准确的广州话读音及英、日、俄文字母以及若干符号的相应读音.同时实现了自由控制字的发音和字形的显示.并应用此系统开发了若干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相似文献   

13.
曾雯洁 《科技资讯》2013,(1):244-245
粤剧(曲)是广东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因此,将粤剧翻译成英语有利于粤剧和中国文化在海外进一步传播。但目前已翻译成英语版本的粤剧数目稀少,而且翻译得并不十分到位,其原因是粤剧翻译存在几个难点。本文以著名粤剧《帝女花之香天》试论述粤剧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1936年,出于政治和现实的考量,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粤语影片禁令。对此,华南电影协会发起了粤语影片“救亡”运动。广州与中央就粤语影片“禁”与“缓禁”的问题,反复博弈,因广州当局积极从中斡旋及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无力执行严厉的查禁政策.“救亡”运动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16.
粤语童谣用粤语传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方言文学的特色.从语用角度出发,结合儿童读者在心理特点和审美意识方面的特殊性,分析粤语童谣在通俗性、趣味性、形象性、音乐性和动作性等方面的修辞语用特色.  相似文献   

17.
粤语和操粤语的社会族群的认同感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粤语的特点和广东人的社会生活正体现了粤语及其社会族群认同感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又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例如使粤语得到保护和传播、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维护、加强了操粤语群体的自豪感和增进了操粤语群体间的活动,同时也存在不利影响,例如影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碍于社会的和谐。总之,对语言及其族群的认同都需在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扬弃"。  相似文献   

18.
柳州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是桂柳方言的一个分支。清末,广东不少人移民广西,带来了粤方言。作为强势方言的粤方言,对本土的形成于明末的柳州方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试图借鉴语言接触的相关理论,从词汇的角度来具体分析粤方言对柳州方言产生的影响以及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粤语流行歌曲曾作为引领全球流行乐坛流行趋势的主流声音出现在流行音乐史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经历了从起源、兴盛到衰退的演变过程。粤语流行歌是我国流行歌曲的缩影,它的兴衰历程折射出流行歌曲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一问题。通过对粤语歌曲的兴衰历程和流行歌曲的生存空间进行探讨,认为流行歌曲要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坚持发扬民族性和时代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百色市右江区语言使用情况及其原因,白话在百色城区呈萎缩趋势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了壮语对白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