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散文热潮中,“文化散文”以其淳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成为当时文坛最耀眼的星光。在概述文化散文的概念、特征基础上,以当代创作文化散文的一些作家及其作品为例,从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心灵审视三种文化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2.
散文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散文的性质,艺术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其核心是人们的散文审美观和人们对散文功能的理解。散文作品是一定散文观念的产物。散文观念的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各时期的散文创作。本文拟对中国现代当代散文(文学性散文)观念的形成与嬗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简要归纳,力图人理论的角度把握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脉络,检讨中国当代散文观念和散文理论的得失,并进而阐述自己对散文的本质,审美功能和艺术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任何文化现象 ,总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文化。我国电视剧形成和发展于当代中国的整体文化语境之中 ,构成了有别于他者的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审美文化面貌。从文化定位的角度来看 ,它是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的交融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整合。从文化品位的角度来看 ,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是内在审美观念和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名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崇拜名人及文化审美是旅游者高层次重要的心理需求。三峡名人文化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品位极高,旅游价值很大,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广泛开发利用。文章分析了名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论述了三峡名人文化的特点,提出了三峡名人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吏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6.
当代彝族散文整体上具有写实倾向,产生了一批富于表现力、充满激情与力度的杰作;同时,拘泥于生活现实对艺术表现的自由也有所限制,文学观略显单一。以写实为基点,一些当代彝族作家逐渐走向“文化大散文”,深掘少数民族审美特质,贡献出许多新的文学意象。因此,突破单一化的文学观、走向更加自觉的文体探索、开掘民族审美文化的新内涵,产生自己的文体家,是彝族散文走向当代形态的重要环节。只有获得文体的自由与自在,当代彝族散文才能够超越民族风情之展现,对自身民族深厚的审美意识有一种新的认知,进而为中国文学艺术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代散文的根本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中国散文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缺陷:一、当代散文未能以现代哲学的眼光,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作整体意义的把握;二、当代散文未能充分显示出作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审美个性;三、当代散文尚未建立起自觉的语言赏玩意识。中国当代散文只有在克服以上三个方面的缺陷之后,才能真正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时代,娱乐产品的"眩惑"、泛娱乐化是传媒产业审美缺失现象的重要体现。而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缺席则是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当代传播美学视角来看,在传媒时代,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建构、审美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品质的提升与传媒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主流”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主流”联系着“90后”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折射了“90后”这个特殊群体的审美取向。本文通过分析“非主流”这个当代重要文化关键词的含义、产生背景和它的主要审美主题及其审美特征,试图从多方面揭示出其如此风行的原因,并对此作出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消费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仿像文化”的盛行就是最主要表现。大量的仿像文化在重塑现实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仿像”的大量出现,是我们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如何守卫审美传统,减小影像、仿像对它的冲击,以及如何整合现代仿像的审美现象,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特别是在对故乡人事的回忆和描摹的散文以及在抗战时期逃难桂林的见闻日记里,丰子恺以清新趣味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民情风俗画卷。丰子恺散文创作的民俗文化元素具体体现在,通过对饮食、方言俗语、人物称谓、岁时节日、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构成他的散文的一些主要情节,揭示人物性格,营造环境氛围,体现作品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文化散文的出现曾给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一定程度的震动,使当时的散文热达到高潮。但在较短时间里,文化散文的书写就呈现出文本的模式化状态,它以历史故事 传统文化精神的宣讲 抒情 议论为基本结构模式,其主要成因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大众文化的势不可挡及“文化工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中的“小人物”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小人物”一般是为本地区带来现实利益的历史人物、与本族繁衍有关的氏族祖先或文化祖先、具有职业特长的人物及某些特殊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这种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当代散文呈现出新的景观:十分关注当代人的精神与灵魂现状,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文化日渐对散文进行强烈渗透,使之显示出深厚的火化底蕴;散文的体裁疆域大大拓宽,散文家族中不时出现新的面孔;体闲散文的繁荣表明散文更进一步走向世俗生活,贴近民众。这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文学发展的某些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将半个多世纪以前记忆中的吉光片羽联缀成精美的散文,使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武冈的人、事、物、景跃然纸上,从而挖掘出蕴含于这一小城中“最具体、最生动、最丰富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姚燧的散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中,无论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品评,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理性化。姚燧散文的理性特质,对元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姚隧因之被称为"一代之宗工";元代散文大家多承继此风,主张"文以明道",并最终形成元文"偏于经世致用,而乏抒发情性;偏于纪事明道,而乏绘句章"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用古典主义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新文学,强调文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散文创作实践中,梁实秋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执著于对中国传统散文语言艺术的独特追求。梁实秋文学批评与散文创作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桂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桂花的名称、民间传说、诗词歌赋以及桂花与民俗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桂花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