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词组”和“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称“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比较而言,用“短语”来指称这一级语法单位更合适一些,但在使用时需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认为用“短语是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来界定“短语”会使其指称范围更加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2.
长沙读者张君来信问;“日耳曼”和“德意志”这两个词,是不是代表着同一个概念?如果不是,又各有什么含义?为此,编辑部特请严毅同志解答如下:关于日耳曼的来历“日耳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关于这个词的意义,迄今尚无明确的科学解释。西德出版的《迈耶尔百科全书》称,日耳曼在古代是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区,大约自公元九世纪起经常用它来称呼东法兰克王国(即大约包括今天的荷兰、西德、瑞士  相似文献   

3.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物理”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一词,在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战国,此后在各种典籍中被广泛使用。其含义泛指万物之理与自然规律,这种含义与西方古代“物理”一词的含义相近,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物理”一词的翻译几经变化,古代日本的科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译述的物理书籍也在日本被注释翻译,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之间科技交流的态势发生了逆转,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日中两国“物理”一词的译名先后确定,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又在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5.
临桂词派是晚清重要的词学流派,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称之为“疆村派”者,有将其归为“常州词派”者。其实,无论在词学理论还是成员组织上王鹏运都是该词派的领袖,所谓的“疆村派”只是临桂词派在后期的衍变;临桂词派在词学主张上与常州词派已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可归为一派。  相似文献   

6.
“卿卿”一词,常用来表示对心爱之人亲昵的称呼,多用于夫妻之间,成语中有“卿卿我我”。在特定语境中也含有对被称呼人戏谑、嘲弄之意味,如《红楼梦》中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之语。“卿卿”叠用,为何会有这样的语义呢?原来有这么一个典故:西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王戎(234-305),年轻时常与嵇康、刘伶等人结伴畅  相似文献   

7.
“娭(母也)”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nai的词音;“(女哀)”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母也)”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母也)”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母也)”和“(女哀)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母也)”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陕西方言中表示“好”义的三个词:“嫽”“蒇”“完也”,在地域使用范围上略有不同,但是却共同体现了陕西人特有的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崇古尚文、知足常乐的文化心理。由此可以看出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体现出关中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陈保忠 《科技信息》2011,(17):157-157,187
汉语普通话的命令标记“给我”因语法化而发生语音缩合成为一个词。在具体的方言天长话中,由于命令标记的“给我”的语音缩合,频繁使用,类推到所有的“给我”的组合上,使得各种意义的“给我”都发生了缩合而成为一个词.同时也类推到天长方言中表示给予义的“把我”上,“把我”也发生了同样的语音缩合。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表达结婚概念的“嫁”和“娶”两个词在使用中呈不对称现象,“嫁”表被动,“娶”表主动。这种不对称现象表现在句法的层面上,同时也有深层的语义原因。  相似文献   

11.
“禁运”和“封锁”都是国际政治法律用语。禁运,是指甲国禁止对乙国输出或由乙国输入全部或部分商品;封锁,是指用军事手段阻挡一切国家包括中立国的船舶和飞机进出敌国的港口和海岸。禁运一般分为武器禁运和贸易禁运两大类,贸易禁运又可分为石油、粮食等商品的禁运。“禁运”一词是从16世纪以来国际法战争法规使用的“战时禁制品”一词演变而来,即指交战双方禁止给敌国运送的商品。无论是在战争状态还是在和平  相似文献   

12.
丁斓斓 《科技信息》2007,(32):161-162,204
韩国语“ ”和汉语的“来,去”的使用因两种语言意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参照点角度对比分析发现,当话者选择自身位置为参照点时,韩汉两动词的使用规律大体是一致的;但当话者选择他身位置中的听者位置时,韩语仅限对话疑问句中,而汉语则还可出现在陈述句中;当话者选择他身位置的第三者位置时,韩汉在命令句的间接引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新兴 《前沿科学》2011,5(4):26-29
在汉语辞书中,“尺度”一词的释义是:(一)计量长度的定制;(二)标准,规则。在国内科学研究领域里,有一些专家、学者,把大气团运动的距离、范围、规模,说成是“大气运动的尺度”;把大气团运动持续的时间长短说成是“时间尺度”。在汉语里,“尺度”一词的含义,与距离、范围、规模、长度等语词意思毫无关系。用“尺度”一词,替代距离、范围、规模、长度的做法,在汉语语词用法上没有任何依据,而纯系是对于尺度一词的误解、错用。所谓“大尺度”“小尺度”“中尺度”的说法,更是文理不通,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14.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5.
“所有”和“凡”这两个词在逻辑学中被看作是全称量词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的逻辑学著作都把它们视同一律,不加区别。那么,这两个表达式是不是就如传统所认为的完全一致,没有差别呢?本文正是试图从语言事实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当然,这两个表达式是有共同点的。 (1)从逻辑意义上看,“所有”和“凡”都指称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分子,“所有S是P”和“凡S是P”都可以用一阶谓词逻辑刻画为:  相似文献   

16.
俄汉两民族在代词性、名词性称呼语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语用文化差异。俄语中多使用专用名词性称呼语,汉语中多使用职衔称呼语和亲属称呼语,这与两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A”和“越A越B”都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在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上区别了两个格式,对两个格式在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症”和“征”这两个字读音相似,常在生物课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组成的词有症状、体征、综合征。人们常误将“综合征”写成“综合症”,我们有必要加以区分。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  相似文献   

19.
俄汉两民族在代词性、名词性称呼语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语用文化差异.俄语中多使用专用名词性称呼语,汉语中多使用职衔称呼语和亲属称呼语,这与两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称呼语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松 《科技信息》2009,(10):102-102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称呼语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社会语言学的范围之内。作者在文中首先对称呼语和顺应论做一介绍,并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交际中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本文对进一步研究称呼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英语交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