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瑶族仪式画绘制的神仙并不是瑶族崇拜的所有神仙,但是仪式画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瑶族的神仙体系表。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瑶族仪式画有仪式象征的功能,是人们对神灵寄托的期望。仪式之上对仪式画的参拜也是瑶人追求自身利益和消除困惑的行为。在瑶族的仪式实践当中,仪式画上的神仙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实际的仪式运用中它具有联络村民和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仪式"一直是文化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仪式与原始舞蹈之间有着密切且深刻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我们诠释仪式的人类学本体性意义。在广西特有民族(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舞蹈中保留着最为"原生态"民族舞蹈表演,以此达成人与神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他们是上演于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仪式操演。  相似文献   

3.
《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盘王大歌》既是通过文本(口头的或书面的)的语词意义对宇宙、人类、族群来源等本体性问题的集体追忆,也是宗教实践与宗教行为。筵席的排布、仪程的有序推进等事项是瑶人在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渴望回复秩序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师公在仪式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担负着组织仪式与沟通人神等功能,阴话喃词等异于凡常的声腔以及法器的使用有助于展示其在仪式中的交流能力。演唱禁忌既是对仪式的规范,也是师公们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保护。童女的选用与演唱则是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留,是对人力与食物渴求的象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6.
土地神崇拜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通过举行土地神祭拜仪式来祈求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2004年农历二月初一,笔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南宁市平西村的平话人“土地诞”仪式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土地诞”的过程予以整理、研究,并以“整体观”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观照,进行人类学的解读。试从祈福仪式的角度,分析“土地诞”的特点;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土地诞”的功能;从文化融合角度阐述当地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研究瑶族度戒,首要的是正确解读支撑和决定仪式行为及其方式背后的深层的信仰意义及度戒之功能,否则,对度戒的文化内涵会作出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与研究。笔者与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的同仁对中国蓝山县过山瑶的"度戒"仪式,使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本文简述61个科仪的符合传统的信仰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度戒的功能是通神、入道;生时受神护、阴护;死后做阴官和成为最高等级的巫师。  相似文献   

8.
通过桂西盘瑶村落还盘王愿仪式反映的祭品文化,对仪式中用于献祭和交换的物及其社会象征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仪式中物的分类与瑶族社会结群有密切联系,因而还愿祭品作为特殊的物,参与了神圣与世俗相互建构的社会过程。认为瑶族还盘王愿研究可以结合宗教仪式与社会结群两个研究旨趣,进一步透过仪式中的物来认识该仪式对瑶族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基于西双版纳曼底傣泐寨人类学田野研究基础上,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揭示曼底傣泐人在勐神、村寨神及家户神日常宗教实践中的社会性别关系。认为在曼底,村民们通过想象社区的构建来确定他们的族群认同,而对社区的想象却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神灵赕和竜仪式来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为男子举行度戒仪式的过程,指出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度戒仪式与很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仪式世代相传,承载着瑶族的特色文化,有连接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神之间:胶东渔民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崇拜是胶东沿海渔民的民间信仰,祭海仪式在海神信仰中最具象征意义,是渔捕文化的特殊形态。它探讨了胶东渔民信仰的四类海神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祭海仪式且运用仪式与象征理论,以田横祭海仪式为例将渔民的祭海仪式的过程性分析置于人神交叉网络中,阐释祭海仪式这一文化行为的象征意义,对了解胶东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梅山神——过山瑶的狩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山瑶是一个山地民族,在远古时代“万物有灵”原始宗教的神灵谱系里,梅山神是他们狩猎生活中的信仰主神,也是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狩猎生产的保护神和精神偶像.本文拟通过对瑶人在狩猎过程中围绕着梅山神所演示的一系列繁杂的梅山信仰礼仪与祭祀程式,分析梅山神与森林动物及其瑶族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口愿书是陕北说书重要的演唱形态,陕北农村口愿书具有相对固定的仪式行为和说唱程序,与民俗生活联系紧密,是民众向神灵许愿、还愿、报答神恩的行为方式,具有显明的民俗宗教特色。陕北农村口愿书反映了陕北农村多神灵信仰以及民众祈保平安、消灾免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居住在中国湖南省蓝山县的过山瑶中传承的祭祀仪礼的调查,我深切地感觉到从仪礼的实践和仪礼中所使用的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把握瑶族的仪礼知识系统的必要性。本文的目的将以成为宗教职能者及把法名记入家先单祖先名单中从而获得作为祖先被祭祀的资格所必需的还家愿仪式为事例,探讨并使贯穿仪礼全程的主题得到明确化。瑶族的渡海神话——瑶族先人在渡海遭遇危险时,向盘王许愿求救、脱难后还愿——在仪礼实践中有明确的反映。其寓意为瑶族在唤起族人对与始祖神的约定的同时,通过祭祀对不断受到祖先的恩惠而表示谢意;同时也唤起族人对本族辗转相承的历史的文化自觉和对与祖先关系的再确认。在还家愿仪式的前半部分,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对以前许过的愿的还愿仪式、而后半部分则会再现在神话世界里有过的许愿还愿仪式。在愿望实现后的还愿仪式中,对盘王的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可以这么认为,贯穿仪式全程的重要主题就是瑶族人与盘王的祭祀约定和祭祀义务的履行。还家愿仪式的这一主题与瑶族的全部仪礼体系中所体现的仪礼性世界观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7.
以特纳的仪式理论为视角,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探讨闽台舁神出游这种民间信仰节俗的"结构与反结构"属性。研究发现无论是以沿门逐疫祈福为目的的迎神赛会,还是以进香谒祖为目的的游神香会,都体现了一定范畴的社会结构的强调与再生产,由此认为闽台舁神出游节俗系社会结构中的仪式行为。与此同时,仪式还在展演过程中建构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政治空间模型。  相似文献   

18.
还盘王愿是盘瑶的传统宗教仪式,对瑶人的宗教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仪式过程。盘瑶的集体记忆正是通过仪式的展演和对不同情境下仪式的不同表述,得到传承和发展。文章通过广西贺州市黄洞瑶族乡都江村的还大愿仪式的考察,探讨还盘王愿仪式和村落集体之间的关系,分析瑶民的集体记忆是如何从仪式中体现出来的,进而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19.
黄平 《科技信息》2013,(16):217-218
祭月仪式是壮族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月神崇拜的体现。当下的祭月仪式已脱离原生越巫所具有的原生宗教样式,其所承载壮族人情感体验的涵义被道家文化冲击而被遮蔽。祭月仪式上师公所用的《解单丁独甲书科》充满了道家文化元素,但其内容表达了生命健康成长的祈求,这与月神崇拜所体现的人丁繁衍的情感诉求相契合。解读《解单丁独甲书科》可以给探讨壮族月神崇拜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逊奈"仪式又称割礼,是回族的成人仪式。其产生于回民族形成、发展的时期,并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积累作用。仪式中的核心是对包皮的切割,笔者认为这体现了回族认知中的洁净观,而由此行为带给当事者以成人、通过的象征意义。笔者运用身体人类学和象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了仪式象征意义的来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