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对于农业高职院校,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更是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举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原则。自从2001年升格以来,学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百年办学历史积淀的人才和专业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要求,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探索实践了一条具有我本特色的“产学研推”一体化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高等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号召下,发挥自身优势,以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了一定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广东科技》2010,(17):9-9
7月底,在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五周年经验交流会上,广东省副省长宋海高度评价了各位代表为推动省部产学研合作作出的贡献和成绩。他指出,五年来,我省在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分析影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湖北科技学院的办学实际,从实证的角度对地方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探讨和实践,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闫玉民 《科技信息》2009,(27):203-203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也给高职院校办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什么是产学研相结合,为什么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如何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等问题,还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本文谨就水利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谈一些我们对产学研相结合内涵的理解、产学研相结合的必要性与作用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或途径的研究与认识.以供同行们共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近年来,新升格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在产学研合作机制、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7.
俞崇武 《华东科技》2009,(12):39-39
对我国产学研结合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产、学、研的不同功能和定位影响产学研结合。产学研作为不同的创新主体从他们诞生那一天起就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所以,定位和分工不同是必然的,正因为定位和分工不同,才有结合的必要,因此,这不能成为影响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只要产学研各方寻找到共同的利益结合点,他们的结合就能获得成功。另一种说法是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以项目合作为主,目标短期化。  相似文献   

8.
发挥大学科技优势、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华中科技大学以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强调和重视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在与广东省的产学研结合中,以省部合作为契机,确立了“以平台为突破,以项目为带动,构建开放式合作网络”的校地合作思路和举措,在长期以来校地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扩展合作的领域、层次和空间,取得了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提出,产学研结合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东莞市围绕产学研合作,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平台建设,创瓤对接方式,已先后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国家火炬计划“4+2”试验城市、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东莞市产学研结合工作凭借哪些骄人成绩才能获得如此众多的殊荣?且看本期推出的专题——“东莞市产学研结合工作剪影”中的精彩诠释。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发展定位,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期“高职与产学研”专栏为读者介绍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和职业院校的成功案例“高职与产学研”专栏旨在为更多多高职院校提供交流成功经验的平台,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来件请至:magazine@cutid.com,renhx@cutid.com.联系电话:010-62510209,62510225[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提出,电子科技大学加快了与地方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为了能给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基础,学校联合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立了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东研院”)。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2007,(2):4-4
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眭措施。新年伊始,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共同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指导小组近期的工作为:一是围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要求,结合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背景,针对文山师专美术系的实际,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几个思路:以学为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丰富产学研合作内容;与市场紧密结合,推动教改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研”字上做文章,为产学研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伟 《科技资讯》2010,(10):199-200
面对部分高校二级学院体制改革、创新意识、全局意识等几方面的不完善局面,如何建构二级学院下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成为现有高校体制之下的新课题与新问题。本文以个案研究为出发点,对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进行梳理,分析了自身优势、提出了可供操作的项目论证与实施方案。期以对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做出有益补充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期,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进展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了解,该项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效益显著。已经形成了数字电视、数字家庭、机械装备、清洁生产等15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攻克了一批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广东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多个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以提升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战略目标而共建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联合体;是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本期省部合作栏目,选登了两篇文章,分别介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科技局和美的集团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情况、今后,我们还将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对这一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敬请关注,也欢迎与我们联系,谈谈您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产学研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各国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的主要战略路径,而且产学研结合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出,产学研结合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高校是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创新源头,为了充分展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本刊将分行业对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进行专题报道。本期集中报道农业类特色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工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目前,江苏省产学研结合主要包含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结合,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结合两种模式。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跨区域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各地政府、企业群策群力,联合攻关,一个个科技共享平台正在日趋完善。本刊就苏南三市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采访,以期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提升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广东科技》2007,(10):10-11
今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及广东产业结合成果展,将省部产学研结合这项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近日,为了进一步落实会议的指示精神,不断深化这项工作,省部产学研办公布了今年下半年的七项重要工作,以具体行动展示了我省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决心与力度。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办学是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最好途径,本文就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作用和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以资对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推进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