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质.而产生于西方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在批判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人与人的伦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天人合一"思想和仁爱观念,这是生态女性主义深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任继周院士主编的《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是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开山之作。该著作认为农业伦理学是农业系统自身作为关联整体的内在要求,从而农业系统关联整体对于农业伦理学具有本体论意义。其次,该著作也从"时"、"地"、"度"、"法"四个维度来构建农业伦理学的具体内容。最后,该著作基于农业系统的动态平衡思想,使自然科学与哲学、伦理学融会贯通,也使中国传统伦理在当代农业实践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了汇中西之学、通古今之变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学视角看,中国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的农业;在精耕细作的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耕作思想,体现为注重物质循环利用,生态施肥;掌握和利用物种关系,以提高产量;运用三才论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调控等。这些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批判、构建和困境构成了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三幅画面。女性主义对传统生命伦理学的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权力机制提出了尖锐批判,并提出特殊化的经验主义理念、关系化的情境道德主张及消解权力的对策,但因缺乏构建性而产生理论困境与权力悖论。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作为一场从医疗卫生领域通向社会政治领域的思想运动,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与对话价值,并为在我国生育政策重大变革下如何保障女性利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围绕人类中心主义是否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建立什么样的新生态价值观等问题,当代西方各种绿色思潮存在颇多争论,观点各异。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讨论的中国诠释,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阐释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环境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新型生态价值诉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期盼日益迫切,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需要在世界大变局中深入地理解和阐释。首先,在二者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中,提出强化和弱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及从生命共同体的集合实体概念类比扩展到方法论意义。其次,二者的逻辑建构,既体现在世界生态文明实践观念发展的新阶段和理论观念的创新,也体现在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深层生态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遭遇到理论、实践和政治三方面困难,其中二者思考维度不同等理论问题更为根本。齐默尔曼和奈斯分别对之有调和与包容两种策略,其为绿色环保理念辩护的借鉴纲领取向,制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利用,影响深层生态学在当代的纵深发展。中国环境伦理学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及传统生态文化的借鉴纲领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亟待超越。  相似文献   

8.
生物医学道德增强的论辩双方皆从后果论的分析框架出发,陷入了"循环论证"的逻辑谬误,使得论辩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通过引入现象学的过程论思想,表明道德增强技术恰恰构成了对传统德性习得过程的省略甚至剥夺,使该项技术进一步导致个体经验的剥夺和个人同一性的剥夺这两个伦理问题。从而道德增强技术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升人的道德能力,反而会因为道德经验的普遍阙如,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能力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面对人与自然的各自"利益"的冲突,环境伦理学必须给出兼具道德性与可行性的实践原则,亦即回答道德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在诸环境伦理学中,作为道义论代表的生命中心论体现了一种最为"彻底的"伦理学。这种"彻底性"也凸显了生命中心论的道德主体之可能性的困惑。对生命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保罗·泰勒的实践优先级体系的分析肯定了这种"彻底的"环境伦理学之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对具体实践原则的进一步剖析展示了泰勒思想的内部张力、与生态中心论的异同,以及可优化的方面。以应对当代环境危机为背景,这种对环境伦理学的实践可能的阐明,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命伦理学及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技术的进步、使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并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生命伦理学产生的根本原则、生命伦理学是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对医学伦理学的扩展,是将伦理学应用于解决生物医学技术引起的难题和挑战的。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反映了人类对新技术的使用进行社会化控制的要求。本文从生命伦理学基本原理及目前生物医学技术发展趋势出发,对由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若干社会化问题予以较为全面的分析,并试图寻求其中正确的、合乎伦理道德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工程哲学视野中的企业定义和企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活动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共同体.企业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活动共同体"最典型的存在形式.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方法论个人主义立场出发,把企业看成一个"黑箱",而工程哲学则立足于方法论整体主义立场提出了新的企业观和企业定义,把企业定义为由异质的个人所组成的、持续合作从事工程活动的、制度化的"共同体",认为企业的直接目的是创造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文化研究”是西方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和激进生态主义等多维视角出发,以认识论的建构主义和方法论的相对主义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素。通过对“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哲学批判,可以发现,虽然它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走向了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职业共同体出发的工程师职业伦理是欧美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主要进路,从工程活动共同体介入的广义的共同体伦理则是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的新形态。在工程活动共同体层面,工程伦理学存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工程伦理的微观层次所聚焦的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集中反映了其作为实践伦理的本质。立足当代中国工程实践,从工程活动中的"工人"入手,分析他们的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是工程伦理微观向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据此分析当前工程实践中"工匠精神"的阙如与重构,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工程伦理研究进路及范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理性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密切关注。作为一个缘起于西方语境并超越不同理论视域的重要概念,其研究视角宽泛、内涵特征复杂,需从整体上把握。通过对生态理性核心内涵的系统呈现、建构逻辑的多元梳理、实践指向的深入分析来深化对生态理性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研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怀特海立足现实世界分别构建了体现唯物史观的"社会共同体"和关照自然存在的"宇宙共同体"。二者共同体思想都是总体性辩证法、过程-关系思维和机体理论的表达,在新主体性原则下彰显了寻求和谐共生、生态正义等价值向度。同时依循各自的哲学观和理论旨趣,围绕实现"真正共同体""平和的共同体"文明目标,他们的共同体范畴在构成要素、终极形态、实现路径上又存在不可忽视的诸多差异。对上述两种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与殊异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和怀特海哲学的深层对话,也必将为探讨"两个共同体"思想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对王夫之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当代中国生态学主体性的建设,也深化、丰富并发展了儒家生态学的内容。王夫之被誉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峰",其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王夫之带有自然属性的"太虚"概念为其生态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本体支撑,他从"万物一源"的生态共同体出发,以"延天祐人"的生态目的为导向,通过"正己临物"的生态路径实现了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统一,并最终达到"以人合天"的生态境界。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生态环境的表面繁荣以及当前中美两国生态环境的整体差距是事实,但这种表面的横向比较忽视了生态治理背后的历程和逻辑。从危机成因、治理措施以及治理效果三个贯穿的过程维度对中美生态治理进行历史的、深入的、全面的比较,才能形塑具有中国特色而非服膺资本逻辑的生态认知,在廓清瘴雾中为中国生态实践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才能真正掌握美国生态治理的本质,进而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5):113-117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消费、阶级关系三方面诠释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演进。当前,众多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探究和提炼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本文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揭示了基本矛盾在生态领域的演化逻辑,坚定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为中国创建属于自己的生态文明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浸淫在资本逻辑乐园里的西方正统经济学家,仍然坚信构筑在资本机制之上的"技术方案"能够带领人类走出生态窘境。但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意蕴为"技术进步并非减少而是增加资源消费量"的"杰文斯悖论",却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宰制下技术的生态幻象,直接戳穿技术万能论者的生态谎言。为了走出悖论,有必要叩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深邃的生态洞见,以期在制度正义建构中引领技术与资本的良性互动,渐次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生态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是"与"应当",是伦理学的基础问题。现代伦理学由传统道德心理学的行为-表现层面深入到道德主体大脑的生理-物理层面来研究人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实际运行状况,即道德的"是"。这一方法实际是在"外部的"行为-表现和"后台的"生理-物理活动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它除了对道德思维的事实作出生理-物理层面的说明之外,并不能探讨道德应当问题。这一事实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休谟关于不能从道德的"是"推出道德的"应当"的观点。与之相对照,传统伦理学中的"整体视角"应该是我们研究道德应当问题的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