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语义外在论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广泛讨论。柏高先针对柏芝的相容论论证提出的记忆论证是非相容论的重要论证之一。然而,柏高先的论证由于对记忆持有内在论的看法受到相客论者的批评。拉德娄等人提出外在论的记忆观,进一步辩护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值得注意的是,外在论的记忆观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却是动摇记忆的认知地位。本文提出,只有一方面将记忆内容看做是窄内容,即看做是从被记忆的原初信念内容中抽离出来的那部分得到明晰表征的、不受语境约束的、跨语境的内容;另一方面将自我知识看做是宽知识,用具有语境约束性质的自我知识取代笛卡尔的单纯“我思”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才能得到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2.
改良的可靠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是当前讨论知识与确证的最主要对象和运用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自其出现、发展至今,可靠主义已经发生了转变。当前的可靠主义理论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外在主义途径,转而向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调和,甚至完全偏向内在主义。我们没有否认可靠主义转向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因为知识的获得,必然要综合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如果把戈德曼以及阿姆斯特朗等人早期对可靠主义的论述看作传统阶段,或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主义,那么后来对可靠主义进行修正与发展则可视作改良的可靠主义。本文结合戈德曼新确证理论、格雷科的主体可靠主义、斯杜普的内在主义可靠论,探讨有别于传统的改良的可靠主义,并认为可靠主义尽管经历了变化,但"可靠性"、"过程"的内涵则一直在延续,所变的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和对象,表现为"德性"或"特性"等。  相似文献   

3.
博奇(Tyler Burge)对于内容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观念提出许多重要的看法。他主张心理内容部分是由思想者之外的社会环境与物理性质所决定,认为外在论与自我知识观念两者是完全兼容的。该观点遭到很多哲学家的质疑,博奇对各种质疑进行了回应,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哲学家尝试对"知识与运气不相容"这一认识论共识提出挑战,主张知识与运气是相容的,认知运气不是理解知识的关键。可惜的是,通过对运气相容论的两个论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两个重要缺陷:(1)只针对不相容论的某个具体观点加以批评;(2)缺乏解释和处理知识反运气直觉的理论方案。因此,运气相容论整体而言是不成功的,认知运气依然是理解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5.
莫得林基于其对"有根性"概念的重新阐释,构造了关于真概念的新型最小不动点理论,从而把饱受批评的克里普克最小不动点理论重新置于真理论的建设性视域之中。莫得林真理论对克里普克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源于对"有根性"之阐释的继承与发展。继承之处导致两种理论都属于关于真概念的内在不动点理论,而发展之处导致两者陈述真理论的方式之根本性差异。而通过分析莫得林的真理论可以看到,运用"可允许性"概念,他实际上是以一种外在的方式阐述其内在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内在理论和外在理论的优点。然而其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日常语言哲学学者巴兹认为目前主流分析哲学惯用的案例方法中预设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实践脱节。通过考察知识定义和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巴兹认为知识论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缺乏具体的意图和旨趣。立足于此,他持一种激进的不连贯论,即:当下哲学实践中的理论旨趣与日常关切脱节。另一位学者多伊奇反对巴兹界定"理论者问题"意义的方式。本文主张,即便接受巴兹对"理论者问题"的界定,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问题仍具有交集,鉴于此,我们可以捍卫一种温和的连贯论。  相似文献   

7.
缸中之脑假设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最重要的怀疑主义假设。对“我是否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这个问题,当代西方知识论者有不同的看法。摩尔借助新常识实在论试图证明“我知道我没有被恶魔欺骗”;普特南则借助语义外在主义试图证明“缸中之脑假设是自我反驳的”,然而他们俩人的论证都是有问题的。诺齐克借助知识条件论对“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作了论证;不变主义者布莱克则借用诺齐克的知识条件论得出了“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的结论。语境主义者德娄斯提出了一种折衷的方案:在日常语境下,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在怀疑主义语境下,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本文基本赞同语境主义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戴维森的真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塔尔斯基式符合论"最终到"不可定义论"的心路历程.早期他反对传统的事实符合论,赞同塔尔斯基的满足符合论,后来转向一种融贯式符合论;受罗蒂的批评,戴维森呈现出一种"客观性实用论"的真理观;最后戴维森以对霍维奇的冗余论的批判为例,认为任何人都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一般性的真之定义,主张"真之不可定义"的思想.通过这一历程,戴维森表明了真之概念的有用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基始性特点,从而为其真之语义论立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9.
沙拉的社会认识论把知识理解为"书写记录",并根据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内在知识"和"外在知识",而传播则构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思想对于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的主要作用规范性的理论框架、信息分类的规范性扩展、信息仲裁服务和专家意见的批判性完善.最后本文指出了其所面临的信息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知觉表征论主张知觉经验具有表征内容,且经验的现象特征被表征内容所穷尽。这反过来将意味着,如果现象特征不变,那么表征内容也不变。由于知觉表征论的这一特性,它与内容外在论、感受质内在论三者不兼容。体现这种不兼容难题的一个示例是反转地球思想实验。本文对不兼容难题、反转地球实验进行分析,对表征论者作出的不同回应进行探讨,指出这些回应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提示出一条理论路径:搁置知觉表征论,而转向一种更审慎的理论出发点——弱意向论。  相似文献   

11.
重言与哲学     
自亚里士多德以后,逻各斯逐渐被演绎成一种外在判断理论,这是一种"只讨论断言为假或真的叙述模式",内容的有效性是其主要的理论标准,据此,重言式被看作是结果空洞或实质空洞的判断形式而遭到拒斥。逻辑哲学通过对于重言式的重新解读赋予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生存论哲学则使重言式具有了相应的生存论形式(重言状态),使重言式摆脱了此前的外在判断形式,回到了逻各斯的存在意义。实际上,重言式是更深层次的重言问题的一方面内容,重言的本质是抽象同一性,它是事物的内限,它与事物的外限(矛盾性)共同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知觉二元论与自由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论文"知觉二元论:二元化的另一种方式"中所表述的知觉二元论为基础,来讨论意识研究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如意识的起源和突现,自我意识与精神事件的关系,心灵存在的判别标准,他心问题,特别是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等问题。笔者认为,非决定论并不是自由意志的前提条件,化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表面冲突是康德为我们设定的一个哲学理想。自由意志与主体知识的缺乏和心灵事件的内在知觉有关。单纯从外在主义的观点来看,自由意志是一个内在的幻象;然而人的内在知觉是真实存在的,从内在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肯定能感觉到我的决断与行动能改变外在世界中事物进程并为此负责,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于索萨关于默认假定的理论所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即索萨所声称的其理论与闭合原则的不相容性。基于索萨的"默认假定"概念与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枢轴承诺"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流行的枢轴知识论--怀特的资质论和普理查德的非信念论--中为索萨理论寻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本文主张默认假定属于"接受"这一非信念命题态度,因而索萨可采用非信念论对与闭合原则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又可规避非信念论所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有效避免其他物理主义观点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扰,而且有望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持有的那种内在心灵不同于外在事物的心-身二元直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科林斯的"第三波"理论试图挽救被SSK所破坏了的科学知识的专业性形象,在建构论的基础上重新恢复科学在社会领域中的内行性质。"第三波"构建了不同于默顿科学社会学和SSK的"专家知识"概念体系,将科学的建构特质与内行特质整合起来,并基于此回答了困扰学界的"延伸问题"。第三波为人们反思默顿社会科学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格里森提出了群落演替"个体论"。在其后的较长时间内,"个体论"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艾格勒提出"初始植物区系学说"才推动了这一范式理论的复兴。随后,格莱姆提出"适应对策学说"。不过,这一理论受到蒂尔曼的质疑,由此提出了"资源比率假说"。"资源比率假说"存在固有局限,休斯顿和史密斯对其批判,进一步提出"个体-本位模型"。这些演替理论被称为"新个体论"。作为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逻辑延续,"新个体论"更为开放和充实,也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罗蒂批判大写哲学而形成的"解释学"或"实用主义"的转向虽然遭到广泛的关注与批判,但其背后所包含的有关知识证成的论题并未得到太多深入的反思。罗蒂式转向的核心在于否认感觉经验对于知识证成的基础性作用,并进一步否定存在于世界与语言之间的任何形式的非因果关系。而这种做法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那就是康德式的二元论。对罗蒂式转向的批判将不仅能向我们揭示出事实/规范、因果/证成的二元论的不足,并且能提供一个超越融贯论与内在论的有关知识证成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知识的信念假设指出信念的辩护性取决于认知者所持的信念。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在辩护的过程中均容易陷入无限后退的困境。从实践理性考虑,可将信念的理由归为行为。信念的行为保证即S应当知道/相信p,如果S实施与p一致的行为;但这一规则不具有逆向作用。它是对知识"三元标准"的补充而非取代。信念的行为保证旨在验证信念度,具体的运用需要区分辩护视角的"我者"与"他者",避免"第一人称错误"。  相似文献   

19.
在罗伯特·波义耳阐述微粒哲学、推进微粒论化学-炼金术的研究计划中,"硝石复原"实验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论证,波义耳将"硝石复原"实验引作一个经典实验个案,陈述其融微粒论思考与实验探索于一体的实验哲学框架,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概念,揭示微粒论在化学思维上相对于元素要素论的优势;此外,这种思考与探索并不适于用20世纪出现的理论优位的、假说-演绎模式的科学哲学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传统意义上的真之符合论把"真"理解为思想与世界的关系,强调"真"的属性与作用;真之紧缩论则以真的透明性为直觉,涵盖了包括弗雷格紧缩思想、冗余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在内的几种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真谓词仅仅起着逻辑句法作用,它的出现不能给语句增添任何实体属性。于是,"真是否有本质"成为符合论与紧缩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也成为区分不同真之理论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