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技术是人的技术,人是技术的主体,人性是技术的内在根据,技术是人性的外在展现.技术是人的器官的外在延伸,是一种强化了的满足需要的工具,是人类实现解放与自由的手段;技术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的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展现;技术也是一种异化,技术的异化是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映,因而完善人性是克服技术异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劳动、技术与人类解放--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45-47,60
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光辉著作中,恩格斯基于劳动(技术或工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就技术与人类生存、技术异化及技术与人类未来发展等论题阐发了一系列精湛的技术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技术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涉及到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超人类主义者从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以动态的人性观为逻辑起点,需要追问的是:如果人性可以改变,人类应该朝什么方向改变?在视角转换上,由纳斯鲍姆建构的“能力进路”作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的理论范式,它从三个维度重新定义人性,为回应人类增强技术的合法性问题提供了适用的概念工具。在实践的维度,遵循能力进路设置的能力清单涉及对最低门槛的核心价值的解释,它既在规范框架的层面规定了共同体准入的标准,又在价值框架的层面表达了对人类价值共识的期待。由此,“能力进路”为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人类本性亦面临有史以来最大挑战和最深刻瓦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异化逐渐导致人类社会的异化,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技术人类生活形态。由此带来诸多伦理和法理挑战,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甚至终结人类。根据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理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陷入“粗俗唯物主义”窠臼,人与世间万物都被抽象化、可计算化,技术理性超越人类理性,技术开始支配人类,人工智能技术异化趋势愈加明显。这需要法哲学为相关立法提供正确指引,用法律规制和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运用方式,用法的价值约束引导人性欲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新技术人类生活共同体迈进。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生态观与其对劳动的阐述有着内在的联系,关涉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态化路向,蕴含了生态劳动的规定性。在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下,劳动作为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在创造空前生产力的同时异化为人对自然的肆掠,演变为肆掠自然的反生态性劳动。扬弃资本主义劳动的反生态性,致力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各自的生态化及其整体生态化,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吴晓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103-107,110
当前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需要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曲解和贬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思想迷雾及其对国内理论界的影响,在把握恩格斯逝世后百余年来世界科技和哲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时代精神重新解读恩格斯的理论遗产,可以发现恩格斯关于融入人类历史活动及其价值判断的辩证自然观、凸显主体能动性和反对狭隘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认识论、社会文化开阔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依然是波澜壮阔的现代科技哲学潮流奔腾不息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并不能简单归于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存信念,而主要是近代以来形成、发展并扩张开来的以非伦理的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人类非伦理的生存方式导致的。所以,人类如欲走出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从而走出自己的生存危机,就必须克服自己非伦理的生存方式即“异化”状态,恢复“伦理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工业主义技术观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业主义技术现是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它追求生产的大型化、批量化,认为资源可以廉价无限供给,认为技术是万能的。它是工业化国家发展技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但到20世纪后半叶其自身的弊端巳充分显露出来,出现了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以及劳动本身造成的人性异化、泡沫技术导致泡沫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等不可克服的困难。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工业主义的技术观——信息主义技术观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技已经使现代道德教育负载了太多的外在目的,而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目的却受到忽视;人的道德、价值、文化、情感体验和生活意义等一系列范畴一再被排除在教育的视野之外。基于此,鲁洁先生率先提出“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人学空场”这一论断。她指出:存在“人学空场”的德育“既不是以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它所传授的又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  相似文献   

10.
科技时代的人性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离不开科技,科技甚至成为使一切问题都成为问题的总问题,特别是人性这个人们一直都在进行自我关注和探索的古老问题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显得格外醒目.我们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实践深入研究现代科技与人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包括人性异化的科技根源和科技异化的人性根源,以及人类走出这种双重异化困境的途径,进而获得深刻的人性自觉,重塑科技,重建文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技术与人性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流,而澄清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则是马克思技术思想展开的基础.马克思从人性问题入手,揭示了人的技术性及其核心地位,形成了元技术观念,进而剖析了资本主义背景下人的技术化问题.本文的初步梳理与解读工作,勾勒出了马克思技术与人性思想的发展脉络与结构轮廓.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大数据技术异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规定大数据技术而导致的非人道、非人性和非自由。由于大数据技术自身的独特性,大数据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不仅具有技术异化的一般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伦理治理以规避之,从而促进大数据时代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消费的哲学考察,就是将消费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放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研究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及其价值评价标准等问题,研究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和人的观念行为所具有的哲学和人学意义。这些问题构成了消费哲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消费的哲学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根本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观在"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发展"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的"知识→价值→文化"的逻辑转换。这个逻辑转换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展现了"人的发现",凸显了人的完整性,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彰显出中国科学观演进的人学向度。  相似文献   

15.
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主要依赖技术和技术物生存,是技术生存的本质。技术生存是高效率的生存方式。技术物与自然物的矛盾、技术物与人的矛盾,是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由此引出技术生存中的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中的技术异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自然中的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自然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本文分析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状态的技术异化,自然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异化,以及原本就属于自然的人的技术异化。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批判神学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自然观。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自我生成、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变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生态恶化的根源,无产阶级是生态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解,需要超越资本主义,走出人类需求与资源消耗的恶性循环;超越主客对立,促进人类发展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超越消极无为,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休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关注人的生存质量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规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则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与逻辑展开。体闲对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劳动所无法代替的日益重要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技伦理化呼唤哲学复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科技(主要是技术)异化现象随之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本文对科技异化进行了理论上的界定,并试图探求科技异化的根源,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于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失落与科学的盲目膨胀。因此,要避免科技异化带来的生存困境,必须复兴哲学和科技伦理化,使科技在哲学的批判功能中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发展进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以工程为载体的秩序寻求过程中所展现的矛盾性和悖论性。现代工程作为现代性的最高成果,兼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引发工程风险,而现代性的工程化后果又直接导致工程的异化和人的新异化。所以,按照生存论的解释原则,必须看到源自工程异化的人的新异化的工程人类学意味,进而探索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