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人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而是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2.
已有关于技术人造物的本质认识主要存在客体和工具两种隐喻,始终囿于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基于反二元论的立场,拉图尔依托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符号学思想,提出了技术人造物的行动者网络隐喻。立足行动者网络隐喻,拉图尔提出了"实作论"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历史质,创新"技术解释学"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关系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深度科技化,意向性问题逐渐获得新的关注。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拉福睿斯(Lambros Malafouris)新近提出了物质交往理论,旨在澄清意向性的建构问题。和现象学中作为意识先验结构的意向性不同,意向性在此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性能动能力。受到延展心灵及现象学的启发,结合认知考古学研究方法,马拉福睿斯对意向性做了深入地探讨,澄清了意向性是如何透过人与物的交往建构起来的。他指出人的意向性是分布的,是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现来的一种特殊能力。物质交往理论的意向性概念提示我们科技伦理研究将不能仅将技术物看作中立工具,进而考察其如何影响既成的价值规范。这一思路从人的固有价值开始,继而考察技术物的使用问题。科技伦理也应深入考察技术物透过其可供性如何影响意向性的生成。参考意向性的建构思路,科技伦理研究将在由人及物的视角之外,获得由物及人的补充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陈昌曙(1932-2011),湖南省常德市人。1950年考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54年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回到东北工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曾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及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昌曙是新中国第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认识论与方法论""技术哲学""人工自然论""可持续发展论""科学技术与  相似文献   

5.
戴维森的真理-意义理论基于对符合论与融贯论两种理论传统的内在缺陷的超越以及对奎因、塔斯基等人的技术手段的拓展.然而戴维森的理论内部存在技术上和哲学上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在继承和超越戴维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解"真理概念"的视角,继承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放在交往、解释活动中,超越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作为交往、解释活动中的反馈中介.作为反馈机制的真理概念可以作为一种真理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传统意义上的真之符合论把"真"理解为思想与世界的关系,强调"真"的属性与作用;真之紧缩论则以真的透明性为直觉,涵盖了包括弗雷格紧缩思想、冗余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在内的几种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真谓词仅仅起着逻辑句法作用,它的出现不能给语句增添任何实体属性。于是,"真是否有本质"成为符合论与紧缩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也成为区分不同真之理论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7.
和谐就是力量--兼评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谐--无论是结构状态的分布有序还是功能状态的进化有道,都蕴涵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自我和谐是个人身心微观和谐发展的调适力,人我和谐是社会中观和谐发展的协和力,物我和谐是人与自然宏观和谐发展的自然力,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是发展之源,和谐就是力量;反之,自我失衡是身心微观灾变之端,人我失衡是社会中观模糊或畸形运作之始,物我失衡是一场没有胜利的逆变,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失衡是畸变之兆,失衡就是耗散."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工具理性张扬的命题,而"和谐就是力量"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合理升华,是东方智慧的集大成.通过物理学与伦理学的二维证明我们发现,"和谐就是力量"不仅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物理学定律,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和谐伦理命题.  相似文献   

8.
回归生活世界的普遍趋势所引发的工程哲学的变革表现为三个向度的建构:研究方法上,远离形而上学的超越论视角,响应走向"经验"的"实事本身"的召唤;研究对象上,重点关注工程物的被给与方式,即"生活实践";研究旨趣上,以人的向世生存为旨归,实现工程美的建构和工程伦理的"解蔽"。它们分别从方法论、本体论和价值论层面引导工程哲学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对王夫之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当代中国生态学主体性的建设,也深化、丰富并发展了儒家生态学的内容。王夫之被誉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峰",其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王夫之带有自然属性的"太虚"概念为其生态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本体支撑,他从"万物一源"的生态共同体出发,以"延天祐人"的生态目的为导向,通过"正己临物"的生态路径实现了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统一,并最终达到"以人合天"的生态境界。  相似文献   

10.
德瓦尔以大量事实证明:猿类也有理性、语言和文化,也制造和使用工具,也搞政治,也能创作具有一定形式美的艺术品,也有道德意识和准则,因而,理性论、工具论、语言论、政治论、艺术论、文化论和道德论的人猿或人兽界线论都是不能成立的。人与其他猿在各方面都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性能种类上的不同,人是与其他猿相比各有长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潘属猿中的裸猿。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与思想的内在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把技术看作"天使"还是看作"魔鬼",总是以人为出发点、归宿点和价值评判标准,毕竟"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什么?通过与动物的比较,可以发现:第一,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富兰克林语);第二,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语).制造工具与具有理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两大属性,充分说明技术与思想之间密切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正工信部印发的《关于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要求相关互联网企业全面清理"呼死你""网络改号""短信轰炸机"等软件及"猫池""语音网关"等设备相关销售推广信息,切断相关软件、设备在互联网上的搜索、发布、下载、交易渠道。在即时互联互通的语境下,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  相似文献   

13.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相似文献   

14.
2016年7月11—15日,国际术语网(TermNet)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2016年国际术语学夏季培训。全国科技名词委张继英、张凌、杜振雷赴奥参加了此次培训。本次培训分为5个板块:"理解术语管理""术语管理技能、工具和技术""业务流程的术语策略""术语工作的标准和法律问题""术语应用场景和总结",具体课程有:"工作中如何进行术语管理""术语管理分类方法与建模原理""术语工具——  相似文献   

15.
技术发展自主论不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建构论却又忽视了社会因素中的结构性力量。考察权力对技术的影响是试图突破两者局限的理论新视角,而军事技术的特殊性使得军事技术远比一般技术更容易受社会制度、国家权力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文章从概念上分析了"权力"与"国家干预"、"自由"的关系,论证了"国家干预"与"自由"何以可以作为权力影响军事技术的表现,以及为何要存在"国家干预"与"自由"两极。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科学哲学越来越关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因果作用和科学说明,形成了介入主义与机制论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因果理论。对机制论观点的辩护有赖于"生成"概念的澄清。目前已有的对生成概念的刻画深陷于某种"两难困境"。而"事件属性论"的观点——即把生成作为事件的某种特殊属性来刻画——则提供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进而有可能为因果机制理论提供更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17.
以儒家文化为视阈对科学主义的局限性进行超越,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敬天""畏天"思想、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仁道""恕道"思想和人与自身关系问题上的"以道制欲"思想这三个方面。儒家在这其中确立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和欲理合一的智慧原则对现代人生成充分凸显人文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具有清明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与工具的使用方式有关,工具使用方式关系到技术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伊德从工具与人的关系角度,将工具的使用方式分为四种,即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这种考察忽视了工具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手段的存在.本文从交互主体性视角,通过经验描述,将工具使用方式分为五种,分别是想像方式、趋向方式、被动方式、主动方式和转换方式,其中想像方式与被动方式相对,趋向方式与主动方式相对.只有在交互主体视角下,才能更好地考察工具的社会性存在,从而把握技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1.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的必要性.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愈演愈烈.所谓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而是"反我"的."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所从属并为之服务的实践,就好像某种在科学界限之外的东西一样;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1],p.229)科学技术本来是"人为"的和"为人"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则成了压抑人的异己性力量.对此,西方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未来学家等都曾作过深刻的反省与追问,但他们大都把科技异化归源于科技自身,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原罪"、是"罪恶之源",而没有从人本身及人与科技关系对科技的制约来反思科技活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20.
关于技术本质的哲学释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系统性和历史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中性论和技术价值论、技术决定论和价值决定论等四个方面,对技术的本质特征作出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类自由与解放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