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2.
知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知觉经验需要通过脑内关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内在表征来解释,而身体、头部、眼睛的运动对于知觉经验具有间接作用。但这种解释并不成功,未能解决"视觉经验之谜"。奥立根和诺伊的感觉运动可能性理论通过分析两种感觉运动可能性,说明了运动以及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必要性。克拉克、布洛克、凯利以及坎贝尔反对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作用。本文将在概览上述争议的基础上,根据关于眼动的最新经验研究,指出运动对于知觉经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具身认知趋势的肇始,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近年来受到认知科学的极大关注。该理论的基础是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它对当今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这样一个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学理论,其中许多概念实际上却具有强调主观体验的现象学特征。文章通过对该理论中核心概念的分析,论证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理论与现象学的理论目标具有很强的理论一致性,即反对知觉研究的二元论进路,强调知觉与行动的耦合性,并且十分重视行动者与环境目标物的实际行动交互。  相似文献   

4.
知觉是主体认识外在世界的唯一途径。不同于传统知觉哲学将知觉视为主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神秘之幕,弗洛里迪信息哲学进路中的知觉模型将知觉视为数据提供者,是主体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界面。他的综合抽象层次法和行动基语义学提供了一个实践取向的知觉模型。然而这个知觉模型并不能完全解决知觉过程中规范性的突现如何桥接的难题。米丽肯的符号理论提供了相应的补充,将符号功能实现区分为应该实现的功能、符号使用者意向实现的功能和实际实现的功能三个层次。通过自然主义与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结合,可以解释知觉过程规范性的产生,为经验知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对安斯康姆的非观察性自体知识的解读,试图为知觉经验内容的非概念论给出一条新的辩护路径。通过对麦克道尔的概念论论证的重构,我们发现,其论证所基于的原则或者落入了笔者称之为"猫咪谬误"的陷阱,或者徘徊在这一陷阱的边缘。为此,笔者尝试在概念论之争的主战场之外另辟蹊径,在对安斯康姆意义上的"观察"概念加以解读的基础上,考察了观察性表征与语言性表征的同构性,并提出了判定"概念性内容"的"分环勾连"原则。依据这一原则,非概念性的自体知觉经验内容是概念性的知觉经验内容的不可或缺的构成环节,前一类知觉经验是后一类知觉经验得以可能的必要前提。因此,必定有某些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性的。  相似文献   

6.
克里斯托弗·皮科克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中比较有影响的学者,他对非概念内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常常被视为非概念内容的代表。他从经验的细致性、经验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知觉经验等方面论证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他的观点受到约翰·麦克道威尔的反驳,麦克道威尔认为知觉经验的内容是概念的,因为主体只有掌握相应的概念才能处于一个特定内容的知觉状态,经验与信念也要依赖概念能力的运用。那么,知觉经验的内容究竟是概念的还是非概念的?文章试图分析和论证皮科克关于知觉经验的非概念内容主张,并把他的非概念内容观点和麦克道威尔做比较,试图为皮科克的观点提供辩护,以期阐明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等人提出认知的"生成"概念,主张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人的认知系统,认知来源于"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因而对人类认知的考察应当将科学反思和观照经验相结合,借鉴佛教静心、正念的方法。佛学认知观视身体为"心"、"色"的蕴积,认为心智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身体为基础,蕴积身体观与具身性观念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诉求。进而,生成认知对认知的根基进行反思,批判了认知科学中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论证了佛学中道认识论的合理性,以"动态耦合"诠释"和合缘起",从身体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体现了具身进路与佛学认知观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VR眼镜作为视觉知觉的"义肢仪器",其重要功能在于对真实世界的遮蔽、虚拟世界的带出,VR眼镜的佩戴是人的"穿戴"空间行为,其技术意向性使原有的伊德式的具身关系图示复杂多元化,VR眼镜的具身保持原有的"放大/缩小"结构同时更加具有"领域占据"和"沉积"的特征。虚拟现实系统的高度沉浸感不依赖图像画面的表征性逼真,而是依赖于对双目视差的高度仿真以及与其相关的身体知觉能力的增强,虚拟世界的沉浸应该遵循一种以情感激发为导向的、身体动觉感知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沉浸式技术进路。  相似文献   

10.
当代认知研究中,一种以"4E"作为标识的新认知观已经形成并正在发展,其基本主张为:行动是认知的核心。不过,这种新认知观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行动概念的模糊性。通过选择研究认知的合适视角,我们将行动置于关于心智系统的概念框架内,确定其在认知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担当的角色,并认定它实质上是一个非认知的心智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新认知观与认知计算主义之间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知觉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心灵与世界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说知觉经验是否有命题内容?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戴维森主张知觉经验不是命题态度,不具有命题内容,因此知觉经验不能为信念提供理由。而麦克道尔等人认为知觉有确定的命题内容,能够为信念提供理由。在分析二者理论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有第三条道路可选,即从功能上来解决知觉经验与信念之间的争议,那这第三条道路是否行得通呢?  相似文献   

12.
量子测量问题悬而未决已近一个世纪,而目前学界日益倾向于将之归结为两个必须由量子理论回答的问题,即"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21世纪初,John H.Conway、Simon Kochen等人提出了"自由意志定理",主张粒子具有自由意志。这意味着粒子具有自主选择与知觉的能力。粒子的知觉能力与自由意志均进一步地与能量这一基本物理量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两条基本原理:"知觉-能量原理"和"意志-能量原理"。凭借这两条基本原理,"明确结果问题"和"优先基矢问题"便可得以解决,一条新颖的量子力学诠释进路也因此而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光学思想史学者马克·史密斯指出,以光学、视觉为研究对象的中世纪透视学家虽然普遍采用了几何分析方法处理光线的传播问题,但是他们所关心的更多是以视知觉为代表的,关于灵魂认识的"抽象理论"。该理论主张在更为综合的基本概念图示和自然哲学背景中考察"光"或"形式"的传播问题。因此,一场旨在颠覆这个基本概念图示,将自然哲学转变为自然科学的概念变革和方法革命对于近代光学乃至近代科学的诞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SSK的描述与规范悖论——并基于此兼论后SSK与SSK的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方法论上坚持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出一种描述主义进路,从而能够对科学的"发现的语境"进行描述;然而,SSK在本体论上主张社会实在论,在认识论策略上主张有限论,这两者却又都是一种规范主义、本质主义的研究进路.这样,在SSK的理论内部,规范主义和描述主义的冲突就不可避免.SSK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其方法论的经验进路,转向规范策略.而后SSK则以对科学实践的彻底描述为基础,消解了传统的社会决定论.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设计界引入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后,出现了设计的生态方法研究进路、设计的关系研究进路、结合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路、诺曼之后的认知科学研究进路等。各种研究进路对可供性内涵都是有益的探索,但前提应当是充分理解其生态理论的逻辑性,坚持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析技术哲学进路由于难以充分描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成为在本体论上、继而延伸到伦理学领域的"难问题"。之所以是难以消解的,其原因在于两种"经验转向"的相互割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路为消解这一"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解决思路。一方面,梅洛-庞蒂对身体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使身体的"结构-功能"获得了稳定的一致性,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可看作是身体"结构-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技术物所"具有"的道德恰恰是由身体意向性所赋予的,对技术物道德地位的讨论因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身体知觉情境。身体现象学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弥合两种"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7.
米丽肯近来敦促人们放弃使用"概念",抵制语言与世界分离的二元论理论图景;她提出"殊念"和"殊踪"两个新概念,用以发展和完善她一贯的自然主义进路。在阐述殊念和殊踪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两个概念所带来的新的世界图景特征之后,进而解释了米丽肯哲学中自然语义发展为语言语义的可能性。米丽肯认为,自然有着优先位置,但自然的知觉过程也是一个解释过程,由此语言生长自(自然)世界。最后,通过对米丽肯与布兰顿思想关联的简要讨论,对米丽肯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宏观把握,同时也暗示了融合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研究进路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还原的科学批判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主张对科学进行现象学还原,而这种还原大体上与某种艺术性取向联系在一起.受胡塞尔晚期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影响,他对科学的客观主义始终保持警惕.在他看来,科学世界建立在实际经验世界基础之上,为了评价科学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应该首先唤醒知觉经验,而科学只不过是其派生的表达形式.我们始终面临着如何与受到操作性规则支配的世界维持一种原始关系的问题,"世界的肉"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可逆的本体论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史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问题上,康吉莱姆在坚持巴什拉的规范史立场的同时,又强调了理论史与概念史的差异,进而主张科学史是宏观非连续性与微观连续性的复合。新旧科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无法在巴什拉式的认识论断裂框架内得到解释。由此,康吉莱姆提出"科学意识形态"的概念,意在给予那些"被放逐的科学"以恰当的认识论地位。科学意识形态与科学编史学的各种传统立场都保持了距离,在历史认识论的层面上实现了"规范"与"历史"的统一,成为理解康吉莱姆独特的"反-反-辉格史"的进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哲学中,汉森曾提出观察负载理论论题。然而,汉森的观点与当前知觉哲学的相关性则通常被忽视。因此文章将从知觉与知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汉森的观点做一个再考察。汉森的观点蕴含知觉与知识之间具有一种双向的概念关联性:一方面,如观察负载理论现象所显示,观察者的知识对其知觉内容具有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与此形成互补,知觉经验对于知识具有辩护和调整功能。这一考察显示了汉森的观点与当前知觉哲学中的知觉内容、概念论、知觉辩护等主题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