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实验的可重复性是自明和不可或缺的,可重复的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据,是科学确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SSK和新实验主义都对这一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传统观点在此问题上的缺陷.尽管如此,SSK和新实验主义由于关注点、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等方面的不同,各自的研究思路和结论也有差异.本文主要探讨并比较了两者对实验可重复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如何看待实验可重复性提出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生态学实验中重复的双重性及其哲学意义。首先,明确了两种重复的内涵:内部性"重复"是实验设计中的术语,是指同一处理下实验单元的个数,或者处理的重复,对应英文单词为replicate;外部性"重复"是重复一个完整实验,是实验可重复性原则的要求,对应的英文单词有三个:repeat,replicate和reproduce。其次,明确了生态学实验中的内部性"重复"与外部性"重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二者所重复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处理,后者是整个实验;二者的实验者、实施时间和空间也不同。联系是:二者都是归纳法和祛地方化的反映。在研究中应当破除传统"重复"观念的束缚,肯定非重复性生态学实验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是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实验哲学采取心理学实验办法进行哲学探究。因此实验哲学的实验也应该是可以重复的。近一些年来发生在认知科学、心理学领域的重复危机给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也相应的对实验哲学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重复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心理学实验和实验哲学实验的差异,进一步表明实验哲学能够回应重复危机所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结合语义分析,尤其是具体的科学实验案例,明确科学实验"可重复"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内涵。科学实验的"可重现"(repeatability)主要指,实验者对自己或他人所做的原初实验的过程、方法和分析的"重复";科学实验的"可再现"(reproducibility)主要指,原初实验者及其他实验者对原初实验结果的"重复"而非单纯细节的"重复";科学实验的"可复现"(replicability)主要指,取样的有效性以及由此进行的显著性检验有效性基础上的"重复"。科学实验的"可重现"与"可再现"与实验的精确性或可靠性(可信性)有关,科学实验的"可复现"与实验的可靠性(可信性)以及普遍性有关。它们是一项科学实验被科学共同体接受的基础,完成着不同的功能,有其各自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略论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赖性的观点,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在对主体间性原则、实验原则和可重复性原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这些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些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可重复性原则及其自然观假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出发,在对可重复性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后,指出可重复性原则并非证自明的先验原则,其有效性依赖于背后的自然观假定,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对可重复性成立的两个条件提出了挑战,揭示了可重复性原则及其自然观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文章最后揭示了在可重复性原则受限制的情况下如确定事实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艾克斯罗德重复博弈实验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全面介绍了艾克斯罗德囚徒困境重复博弈实验的方法、内容、结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该实验中,艾克斯罗德以计算机程序对弈的方式模拟囚徒困境重复博弈.结果,"一报还一报"策略在三次实验中都获得了胜利.实验中的优秀策略具有4项特征:善良性、可激怒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实验肯定了在由利己主义者组成的世界中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以及回报、增强关系的持续性等对于合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汤姆·里根的"动物权利"具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革命性的进路,也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即本体、价值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性。但是,在权利论庞大的实践体系中,不同实践主张之间的优先级关系是模糊的。这为权利论的道德实践带来了不确定性。以此,本文通过考察"动物权利"之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性,来阐明不同实践主张之间在道德考量层面的优先级关系。这种实践主张间的比较既包括在"消极"意义上的道德义务,也包括在"积极"意义上的实践原则。本文的分析展示了在道德考量性的层面,不伤害义务的优先级高于"协助"或"慈善"的实践,后者的优先级又高于"增加裨益"的实践。是为道德实践优先级的阐明。进而,分析指出,协助或慈善的义务性只能体现在社会层面,而非个体层面。这一点,既是对于动物权利之实践论的一个修正,也应当作为所有伦理学在道德实践方面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语境下使用"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有缺陷的。首先,这一原则无法辨析谁才是真正的污染者,除国家外,各种非国有组织和企业、个人甚至大自然本身都可能是污染者,而且这种集体主义辩护很难站得住脚;其次,数百年前的污染者如今已不在了,要求他们的后代承担祖先的责任会让这一原则变成"得利者付费",也会遭遇"非同一性问题"的挑战,并且污染者还会处于"可原谅的无知"的状态;再次,"污染者付费原则"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需要确定时间点等要件。基于诸多理由,提出一种新的原则——"有能力者负责原则"——作为对"污染者付费原则"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守候与照料"的农业伦理学原则作推进式探讨。首先,再界定"守候与照料"的内涵。"守候与照料"并非"无所作为"。"守候与照料"原则规定下的人之作为的主要方面是,构建可持续、无污染的农作生态系统。蒋高明的生态农业实践,为此提供了现实诠释。其次,挖掘"守候与照料"的历史依据。先民几千年农作实践渗透着"守候与照料"的理念,中国古代的种植、养殖以及种养结合的农作系统,处处体现着"守候与照料"的精神意旨。最后,推演分析农业活动正当性的方法。从"守候与照料"原则推演出农业活动的规范性内容,提炼出伦理分析方法:"理念分析法"、"三维分析法"。两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农业活动的正当性,检察其中的不正当因素。  相似文献   

11.
表征主义者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完全由表征内容决定。伯劳克反对这一观点,坚持现象意识还包含表征内容无法解释的其它因素,因此并不随附于或等同于表征内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体运用注意力于某个视觉知觉对象会产生不同于未运用注意力于同一对象而产生的现象性。也就是说,诉诸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相同的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现象意识。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伯劳克分析了一个关于注意力转换的视觉认知实验,他论证表征主义通常用于回应内容与现象性不一致的两种策略——"内容区分"与"错觉"——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现象性的差异。本文将论证伯劳克对这一实验的解释不能成功驳倒表征主义。但表征主义者仍面临表征内容作为经验准确性条件的定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安全性原则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在主义理论,在当代知识论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原则面临一个棘手的两难困境:即在兼容归纳知识的同时,解释为什么纯粹基于命题为真的高概率的信念(即"彩票信念")是无法成为知识的.在回顾并批评普里查德对这一困境的回应后,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后者在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纳入了"认知主体自身对信念错...  相似文献   

13.
科技经费投入是目前科技界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调和或平衡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科技投入的正确陈述,往往会导致一些类似于逻辑悖论或两难困境的实际问题,这些悖论或困境在深层次上涉及对科学发展的"游戏规则"的基本理解。本文讨论了六个问题:基础研究宽容失败的原则和纳税人的钱不能浪费的原则如何兼容;为什么会出现科研项目"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避免重复投入的原则和引入竞争以达到更优结果的原则如何协调;如何规划和计划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的科技发展;无法与投入增长同步提升的投入产出比究竟被内耗在了什么问题上;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科学数据共享这一"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展开。首先,论述了认识与理解之间的差别在于,理解除了需要把握事物的规定性外,还需深入到它们的"理据或理由"的层面,甚至还包括把握它们的意义与价值等;理解是一种对对象的重新解释的活动。其次,论证了理解的基础并非是事实性的,它依据的是理由。理由虽与事实有关,但并不等于事实。事实是自在的、客观的,理由则既可是客观的,也可是主观的。把某种事实作为理由是经过主观的选择、解读、判断的结果。自然事实具有可重复性,理由则未必如此。可以有普遍的理由,但不存在普遍的事实。最后,探讨了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理解是通过解释而形成的。理解的解释总是在不同的理由中寻找最佳的理由,因此,它在方法上属于最佳解释的推论。  相似文献   

15.
面对人与自然的各自"利益"的冲突,环境伦理学必须给出兼具道德性与可行性的实践原则,亦即回答道德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在诸环境伦理学中,作为道义论代表的生命中心论体现了一种最为"彻底的"伦理学。这种"彻底性"也凸显了生命中心论的道德主体之可能性的困惑。对生命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保罗·泰勒的实践优先级体系的分析肯定了这种"彻底的"环境伦理学之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对具体实践原则的进一步剖析展示了泰勒思想的内部张力、与生态中心论的异同,以及可优化的方面。以应对当代环境危机为背景,这种对环境伦理学的实践可能的阐明,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索萨关于默认假定的理论所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即索萨所声称的其理论与闭合原则的不相容性。基于索萨的"默认假定"概念与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枢轴承诺"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流行的枢轴知识论--怀特的资质论和普理查德的非信念论--中为索萨理论寻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本文主张默认假定属于"接受"这一非信念命题态度,因而索萨可采用非信念论对与闭合原则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又可规避非信念论所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埃博拉病毒2014年在西非的大爆发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针对病毒的有效疫苗研发成为抵御这一灾难的关键。发达国家对这类"被忽视疾病"的研发资助不仅是出于慈善或人道援助的义务,而是一种全球正义的责任。然而,基于普遍人权论证的全球正义理论无法为涉及科学政策议题的埃博拉疫苗研发资助提供适当的道德基础。考虑到科学政策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基础,基切尔的"良序科学"及其价值承诺,为全球正义作为科学政策的基本原则提供了一个具有前景的方向。在"良序科学"的基础上,一种基于功利主义平等原则和无国界差别原则的全球正义理念,将支持发达国家投入埃博拉疫苗的研发作为一种正义的责任而在道德上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8.
在罗尔斯的"原初立场"中,订约人被理想化地假定是人人健康,没有人患有疾病或会提前死亡,但是通过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我们可以扩展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使之能够解释避免健康不公平的道德重要性。同时,罗尔斯的"差异原则"又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因此,需要对可允许的健康不公平做出充分的解释,这样,我们就能说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健康的公平。可见,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虽然不是为健康问题而设计的,但它却为我们判断何时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分配是正义的提供了一个较为充分的理由,它使我们能以一种更为系统的方式来思考健康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随着人们善待动物观念的兴起,社会公众和科学界围绕"动物实验"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公众质疑以科学的名义残忍对待动物的合理性,科学家们则坚信科学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在科学与伦理的交锋以及科学实践与更大范围的技术——政治相互磋商下,动物实验"3R"原则得以确立。"3R"原则既满足了人们对动物的道德关切,又保障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将实在看作是相互关系着的过程,这一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关系性-过程性原则。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思辨哲学,必须表明自身的逻辑必然性。从思辨哲学的自明原则可以分析出关系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从怀疑论的逻辑结构的解析中可阐明过程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因此在过程哲学中关系性-过程性原则是重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