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推测的他人心理与真实的他人心理的同一性源于读心过程中自我与他人共享的身体-心灵互动空间,自身-他身的镜像互动搭建了自我-他人的身体共享通路,自我在身体共鸣的状态下应用自我的先前经验和一般的社会规则对他人所处的情境进行还原和解释,并把他人行为线索、自我体感、情境意义整合到一幅图景下,以反馈表征的形式通达他人心灵,完成自我-他人的心灵对话。因此,读心是自我卷入自我-他人的身体通路并与他人共享反馈表征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瑞杰等人根据机器意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为,在用"计算"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时仍然存在着"计算的解释鸿沟"。本文通过对"计算"概念内涵及其内在结构与逻辑的分析,认为"计算的解释鸿沟"源自我们对人工计算系统与自然计算系统"内部结构与逻辑关联"的"错位理解",忽视了自然计算系统中句法在物理基础与表征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如果我们在用表征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心灵句法的揭示,"计算的解释鸿沟"就可能得到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3.
谢弗在最近的研究中试图论证心灵哲学中经典的解释鸿沟与不同层次的实在之间跨层认知的不透明性是同一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底定的形而上学律则来弥合所有的鸿沟。我们将反驳谢弗的论点并进一步辩护意识解释鸿沟问题的特殊性。最后我们认为,真正解开意识的解释鸿沟难题需要包含回答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类问题的解释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性质研究是当代知识论的核心论题之一。传统知识论主张一种弱心理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与非心理状态的合取,即知识的“混合论”。近年来,这一观点遭到威廉姆森和内格尔等人的挑战,他们援引心灵哲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支持一种强心理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实证证据的梳理和知识的概念分析,本文认为强心理主义观点存在诸多限度,并借助二元认知系统理论将知识区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这为强心理主义和弱心理主义关于知识性质的争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信念非意志主义认为信念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信念非意志主义的经典论证是威廉姆斯的概念不可能性论证。卡库雷斯发展了该论证,他认为基于确证的信念状态转变无法由意志实现,但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通过将"认知鸿沟假设发展为认知鸿沟论证",即从t中包含的非融贯信念集到t+1中融贯信念集的转变不能由意志实现,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不可跨越的认知鸿沟。认知鸿沟论证展现了信念修正的理性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实验主义的创始人伊恩·哈金提出"实验有自己的生命"的命题,认为实验先于理论,实验干预并创造现象,实验室科学可以自我辩护。哈金高举实验的旗帜,试图把哲学从传统的"理论优位"转向"实验优位",为科学哲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协调论看来,哈金的新实验主义试图从"实验"的窗口考察科学哲学的新图景固然有益,但并不能证明实验优位,也不能否证理论优位。协调论不坚持理论优位,也反对实验优位,通过对哈金新实验主义实验优位论的批判,协调论主张理论和实验都是认识论的研究窗口,其研究结果在更深层面上可能是一种等价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随身携带"的自我究竟是什么?我们"呼之即来"的自我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对于当代心灵科学哲学高度关注的这一重要论题,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魏格纳基于实验论证了一种极为奇特而又颇具影响的自我理论:自我是意识意志制造的魔术戏法引起的幻觉。然而,本文的考察则表明,这种魔术幻觉论自我理论既面临诸多困境,又存在内部矛盾,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意识难问题是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其揭示了物理层与意识层之间存在着一道解释鸿沟,引起了持久而广泛的争论。而机器作为典型的物理事物,通过机器实现意识,就必然要面对意识难问题,并跨越解释鸿沟。我们通过分析指出在物理层与意识层之间所隐藏的觉知结构的存在,并提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模式来沟通解释鸿沟。  相似文献   

9.
自然类本质主义与HPC理论都假定某种"基础"在自然类的认知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基础即"本质"和"因果自我平衡机制",但无论是"本质"还是"机制"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最近兴起的稳定属性簇理论(SPC)主张在定义自然类以及解释自然类的认知价值过程中放弃"本质"或"机制"等基础的作用,仅仅关注属性簇的稳定性,进而试图提供自然类的一种更具统一性的因果解释。然而,自然类的SPC理论并不能真正避免某种"基础",还会面临其他困难。通过对传统本质的倾向性解读,自然类本质主义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进化论相容,由此可以规避形形色色的自然类非本质主义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10.
外在主义关于心理内容由对象和环境所决定、是存在的反映的观点尽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解释行为时却碰到了所谓的"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了心灵哲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德雷斯基以信息语义学为基础的关于心理内容因果作用的理论是多种竞争理论中的一种。由于它既有对心理内容发挥因果作用的可能性根据、条件以及具体行使方式的探讨,有对外在主义的副现象论威胁的化解,同时又有对内容因果相关性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分析,因此既有心灵哲学的意义,有深化意识能动作用研究的价值,同时具有推进形而上学因果学说向深度发展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1.
"媒介即隐喻"是美国著名媒介环境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理论命题,该命题体现了20世纪以来的技术哲学对传统技术观的反思。通过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思想的继承和改造,波兹曼发展出了媒介"隐喻论",指出了媒介所具有的强大暗示力,以及媒介所特有的自我遮蔽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媒介哲学。从"隐喻论"出发,波兹曼展开了对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猛烈批判。进入互联网时代,波兹曼进一步将自己的媒介批判理论应用于互联网,揭示出互联网媒介的隐喻。  相似文献   

12.
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三、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9):124-128
不同于语言工具论,语言建构论促使认知科学重新审视语言的地位和意义的认知功能,其结果是推动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转向话语分析,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开始关注话语分析,并把其看作是对意义研究的对象和手段。量子认知理论在技术上为语言建构社会实在提供可行的逻辑路径。量子认知方法把概念看作是语境、状态和属性的三位一体,心灵哲学的本体论与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话语建构用语言的特性解释认知心理现象;反过来,隐喻、心智、身体等认知因素也影响甚至决定着语言对社会实在的建构,以求从多元视角揭示语言意义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知识和真信念的区别应该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语境主义延续了这个传统,认为"S知道p"的语义值是由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在不同的语境中,"知道"表达了知识不同的标准。通过将日常语言语境和怀疑论语境区别开,语境主义保留了我们的日常知识。但是自身理论的缺陷以及对知识归因的局限性,导致语境主义陷入巨大困境。意识到这点的哲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认知主体的实际环境,将知识和实践行为联系起来。他们发现知识归因的真值会随着认知主体所处的实际风险的改变而改变。决定知识归因的因素还应该包括那些属于实践理性范围的。这种观点的转变,标志着知识归因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5.
关于"意志是否自由",洛克在《人类理解论》前后五个版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由此便引起了学界关于洛克"意志自由"思想的广泛争议。尽管洛克承认意志具有暂停能力因而是自由的,但他并未给出详细解释。本文从洛克自由、意志的概念入手分析"意志自由"问题,并试图从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施动者"和"一阶欲望与二阶动机的关系"等角度对洛克"意志何以自由"的问题给出一种解释,以期贯通洛克"意志自由"问题的内核,即自由的双向选择性。正是由于"意志自由",自然法才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6.
芒福德是在技术哲学领域试图把心理学作为技术哲学基础的先锋。随着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芒福德认为原有的以"身体"为基础的技术哲学已不能解释新技术的现象,必须为新的"后工业时代"寻找更结实的哲学基础。芒福德以心理学为技术哲学的基础,把技术的起源追溯到心理原因,分析了造成现代技术困境的心理因素,提出要走出现代技术困境,必须先健全心灵。芒福德的"心理化技术哲学"为当代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的含混,导致语词含义摆荡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两端。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反驳颅内主义认知标志观,厘清脑与心灵/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并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作为器官的脑"和"发生功能的脑"消解这种"语词之争",为延展认知研究的概念可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意义整体论"在当代语言哲学及心灵哲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与广泛影响。在蒯因确立的意义整体论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戴维森通过"彻底解释理论"将其发展为全面的整体论。而福多在其心灵表征理论的驱动下,通过对意义的双重结构的区分,对意义整体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但这些批判并不能构成对意义整体论的彻底否定。从其对整体论论证模式的几个层次的分析来看,尚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主义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范式之一,这一范式的普适性受到心灵哲学的挑战。当自然主义用经验方法对心灵进行"自然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理论困难:在基于经验和因果关系解释的自然内,意义和价值变得无容身之处,同时使得理性与自然陷入紧张的分裂关系。麦克道威尔的"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意在通过一种独特的自发性概念对自然进行全新的诠释,在捍卫知识客观性的同时恢复自然和意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3,(5):46-47
许多人到中年的男性,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郁寡欢等不良心理状态,而自己又矢口否认,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之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时防治,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灰色心理"的发生,源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们常说的"35岁现象",即在35岁至45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