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混沌走向共生——关于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以网络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世界被快速地纳入到当代社会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如何看待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话题,本文从社会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同实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秉承共生的理想将是克服目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理解上出现混沌化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2.
3.
4.
5.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生态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回答了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四对关系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应具备怎样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就理论贡献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观,也进一步超越了西方生态观。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战略思维,推动永续发展;坚持法治思维,推动健康发展;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全面发展;坚持辩证思维,推动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7.
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可简称为"自然规范",与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相对应。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提出并深入研究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而且急迫的意义。自然规范的合理性可分解为自然规范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自然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含义是:具备相应的经验和技能的操作者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得到规范所要求的结果,其实质是规范的合规律性。自然规范的有效性即是合目的性,其表层含义是达到创设规范的直接的技术性目的,从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其深层含义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与调整这一根本目的和效益。自然规范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往往显示为广泛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8.
9.
怀特海的和谐范畴及其宇宙论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特海的和谐范畴是辩证的和动态的,它包含不和谐的方面,并纳入冒险的因素.其根据在于宇宙的创造性原理,即多生成一的过程.和谐观念为各种文化传统所共有,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和谐观念具有科学的底蕴和自由的精神,若与东方古典的人文和谐观念相结合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怀特海和谐范畴具有的东西方意蕴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以其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决定性的塑形"、确立自然辩证法学科重大课题、批判继承和创新前人的研究成果彰显了恩格斯的治学视野;以学习、研究和交流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并记写札记片段、撰写相关论文、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了恩格斯的治学策略;以跨越时空的治学思想、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缜密系统的思路方法和勤奋谦逊的治学品格昭示了恩格斯的治学精神。恩格斯治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2.
13.
音乐给予希腊早期唯理论大量的精神营养,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许多思想家们从弦乐中受到了启发。七弦琴的琴弦赋予数字和长度一种统一的形式它使和谐不单纯是能被听到的东西,而且是能被看得着和摸得到的;谐音学是“数”的科学的源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化、情绪与企业家职业心理健康——基于中医五行学说理论调节企业家的情志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中国企业家心身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工作中的情绪心理。心理学学者对情绪理论及情绪调节进行了许多的研究。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国外许多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文中选择性地阐述了学者们对情绪所下的定义和中医心理学中情志的定义,依据五行学说的和谐思想,指出了情志的弱态和谐是情绪失调的现象,从系统上明确了情绪调节的目标和可以选用的方案,给自我的情志调节或者情绪的内部和外部调节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并且应用数学中的决策理论,建立了一个有推广价值的数学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08-112
怀特海的自然观赋予各个现实存在相较于其他现实存在之存在价值,其将有机体、系统作为价值主体,拓宽了价值主体的界限,把彼此联系的所有事物都纳入其广义的价值论体系之中。怀特海的思辨方法正是将价值经验给予更加宽广的自然界,籍此考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契合了自然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的现实需要。在怀特海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建设性的后现代学者由此拓展出了一条"复魅"之路。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泛经验主义"。然而,"泛经验主义"的"复魅"道路是行不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整体的价值关系是由于人的普遍性而建立起来的。在当今世界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无神论与唯物主义,意图通过先前的逻辑来还原自然之神性势必难以实现。我们应该另觅佳径,此乃实践哲学之进路。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他将物质世界看作一个复杂、有序、多层次的无限过程系统,构建起包含了系统自然观、系统认识论和系统辩证法的系统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是一个有联系的系统整体,认识是一个系统过程,系统原则是辩证法的直接前提。恩格斯的系统思想为我们呈现出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世界图景,为辩证法的系统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哲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元宇宙作为Web3.0演进的重要方向将对人类社会秩序带来深刻影响。基于身体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网络社会不同演进阶段的身体-技术关系特征,认为“身体在场”是贯穿网络技术和身体关系的轴线。前元宇宙的网络社会使得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在场与缺场两层空间,缺场交往的兴起使得身体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而形成“缺场共在”;元宇宙社会将进一步把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现实、镜像与原生的三层空间,并通过现实肉身、机器假身和数字化身建构起以“三身交互”为特征的全新身体实践结构,由此生产出“虚实共生”的新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之重建》(又名《中西人文精神之返本开新》)系唐君毅先生代表作之一。唐君毅上承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传统,外感世界文化思潮之流注,力图疏解中西古今若干文化观念之冲突,以重建人类之人文精神。本文力图剖析、对比研究唐君毅中西人文精神重建思想,并诠释唐君毅人文精神重建思想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并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存问题,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爱默生从生存层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到精神的领域,赋予自然精神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并通过回归自然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解决时代难题,他的这一思想解构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建构了人与自然关系在更深程度上的和谐,高扬了自然的地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流行的死亡标准是全脑死亡标准和脑干死亡标准。然而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全脑死亡标准和脑干死亡标准已不足以说明死亡的含义。通过分析流行的死亡标准可以看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全脑死亡标准和脑干死亡标准都面临着根本的困难。基于个人同一性的理论视角,脑半球死亡与新皮层死亡是可以得到合理哲学辩护的死亡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