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学主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02年,吴文俊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因此,"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和"丝路精神"构成了吴文俊数学史观的核心要素,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2.
数学文化热与数学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文化的传播应以数学文化史研究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缺乏数学文化史的理论成果,就很难从中西数学文化比较的层面来分析中国自古以来数学文化存在的概念,从而也就无法认清中西数学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中国的数学教育、数学家群体的培养以及目前进行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过数百年的沉寂,象数学因政治因素推动,内在"经世"思想之开发、"先天图"等新要素的发现,在宋元二代重又流行开来。其中,刘牧、邵雍、朱熹、朱震、蔡元定、吴澄等学者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数学而言,象数思潮的兴起使得人们对"数"的兴趣日益浓厚,数学成为一门关乎天道人事的"大学问"。随之而来的是,数学教育在民间迅速普及,象数逻辑正式进入数学思维模式中。受社会力量的干预,国家历法要求精确性高,历数时常改变以及宋元数学内在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次思潮最终没有步入数字神秘主义泥淖,而是带来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至明代出现了"衰落"状况。科举科目变化、政治因素限制、社会思潮变迁、教育制度改革等元素,成为"衰落"的外在诱因。而数学发展自身失去前进动力,象数学成为社会批判对象,则成为"衰落"的内在缘由。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中国古代数学开发出两个创新路向:珠算学与中西数学会通。前者突显出作为工具性数学的实学、实用特质;后者引发出数学发展的一系列"嬗变":内算与外算地位互换,数学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大批新式"会通"著作涌现,数学学科的社会重视程度上升,规划出后世数学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的数学诠释:数学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指出了以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是文化系统的核心成分,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数学价值观是数学文化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关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数学家共同体对数学的追求、取向等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做数学"的问题。开展中国数学价值观流变历程、发展特征和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对当前的数学史研究、数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唯逻辑主义思潮是指中国现代时期(1919—1949)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文化启蒙与救亡的特殊背号下,使得“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开始把目光投向逻辑的外部价值,把逻辑作为科学的重要内誊甚至作为科学,其价值在于成为解决政治、观念、转变学术研究等问题的手段或方法,而不是以逻辑自身的研究和发展为目的(当然也有逻辑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逻辑就变成了解决社会危机、文化危机、学术转型的手段了。其特点是重视手段而不重目的、重宣传普及而不重研究、重其工具价值而忽视其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8.
几何是中国传统数学和传统文化的固有词汇,伴随着《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传播,"几何"变为一个数学专门术语。经过近300年演变,它作为几何学而成为中国数学学科的一个固定分支,这期间它曾经有几何学、数学、《几何原本》、测量学、形学等多重含义。几何学科兴起的动力主要来自西方数学文化,特别是《几何原本》确立了"几何"一词的典范意义。中国初等几何学科的兴起,见证了《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分科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数学的近代化如分为算术、几何和代数等分支学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6):113-117
数学是人类文明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既具有非凡的科学价值,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数学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认知价值、伦理价值、艺术价值和智识价值四个方面。数学的认知价值表现为一种"求真"精神,伦理价值表现为一种"至善"追求,艺术价值表现为一种"臻美"境界,智识价值表现为一种"融慧"哲思。  相似文献   

10.
宋元数学与珠算的比较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数学是一种算器型的算法体系,是一种技艺型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数学在经历宋元时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之后走向明代实用的珠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目前的研究评价多是暗用了西方古代数学的欧几里得模式的评价准则,因而过低地评价了珠算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评价应从中国文化系统的特定氛围出发,运用没有西方古代数学价值观念的评价准则,给予珠算客观的历史评判。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科学文化曾经遭遇来自美国某些文化思潮的激烈反对。本文通过解析相关文化思潮的内涵,考察"新左派"和反文化阵营对科学的攻击,从中挖掘这一思潮的认识论根源和现实动因,从而为揭示科学文化的重要作用提供思想洞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科学传统和成就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的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形成了各自的范式,先后在南北朝,宋元和晚明出现三次高峰期,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近代人的实际影响尚待研究,但历史文献中的灾异记录对新兴的自然系统研究的价值,传统科学范式对当代科学转向的启迪,某些文化价值对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结合的意义,都越来越明显,在历史上曾一度占世界科学高峰的中国科学传统,可能在未来世界再放光彩。在信息时代中国人有能力传统与新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技术“走向”悲观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 2 0世纪普遍存在着的技术悲观主义 ,从文化背景层面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和技术视野中的文化冲突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根基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旨趣。文章最后强调技术和文化的背离是导致技术悲观主义思潮产生的原由 ,只有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协调和融合 ,才能克服对未来技术社会的悲观和恐惧。  相似文献   

14.
道教思想与数学思想的互动曾产生过积极效应,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秦九韶本着"数与道非二本"的观点,在"大衍求一术"中将道教思想与数学思想的互动体现得十分充分。在中国传统科学中,天文历法与数学的紧密结合本身也体现了这两个领域之间需要思想互动。二者的互动研究对于开辟从文化史研究数学和从科学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新视角富有启迪。  相似文献   

15.
1607年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问世开启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新纪元。《几何原本》是西方公理化数学的典范,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为了帮助中国学者理解《几何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利玛窦写下一篇长长的"导言"《译几何原本引》。在"导言"中,利玛窦阐明"几何之理"有助于"明达物理","几何之用"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几何之学"更关乎社稷安危。在"导言"中,利玛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其业师"丁先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唤起了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不可知论是20世纪数学界说之一,在数学基础研究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罗素来华使这一理论在民国学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促进了民国时期现代数学的发展,同时,它自身所体现出的"空洞无物"和"不辨真妄"也成为学界诘难的焦点,特别是持唯物辩证法立场的学者对数学不可知论进行了批驳。以数学不可知论在民国社会的传播为切入点,尤可管窥民国学界对数学基础探讨和研究之状况,也可得见民国数学思想与文化之概观。  相似文献   

17.
技术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外技术社会学研究大致可概括为如下框架:一是在技术-社会关系层面,技术的社会影响和技术的社会建构分别构成了技术社会学的规范和经验两种路径,规范技术社会学包括实证性和否证性两个进路,经验技术社会学包括描述性和建设性两个进路;二是在技术-价值关系层面,实证性技术社会学和描述性技术社会学的共同前提是研究对象主体(技术或社会)的价值中立,否证性技术社会学和建设性技术社会学的共同前提是全部研究对象的价值负荷。与国外技术社会学进入主流社会学趋势相比,中国技术社会学研究还限于STSS(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必须要借鉴国外技术社会学研究框架,抓住社会学和STSS的本土化要求,深入中国技术发展史和展望世界技术前沿领域,重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技术社会学思想阐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范技术社会学研究和促进中国特色的经验技术社会学研究,最终呈现中国技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蕴涵价值"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极端的科学文化社会研究(CSSS)和后现代主义掀起的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科学蕴涵价值"的观点,往往容易给支持科学的人们带来这样的忧虑:把科学与价值联系起来,这难道不迎合了反科学主义者将科学妖魔化的目的吗?这难道不意味着科学蜕化为给意识形态和某些特定社会群体服务的工具了吗?这难道不会给公众理解科学的本性带来负面影响吗?面对这些困惑,笔者认为,需要全面而深入地分析科学蕴涵的价值,以求澄清来自反科学主义的各种误解,并揭示科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最早把西方的数学带到了中国,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交融的纪元,给中国传统数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让西方教学文明在东方闪耀;他用数学赢得了民心,影响了一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推动了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数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哲人-统治者之培养方案的《理想国》中,柏拉图反复强调数学在此方案中居于核心环节和关键地位;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善"的知识,它是人们通往后者的必经途径。但在他处,柏拉图却对数学的价值、数学研究对象的本体论地位及其与"善"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的论述。通过对柏拉图文本及其相关古今阐释进路的研读、分析可知,与将数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和专门化的知识学科来发展的主流思路不同,柏拉图并不认为数学仅有外在价值,只是获得"善"知识的一种手段,而是坚信数学知识与具有价值负载特性的智慧之间有着深刻并相互交错的联系。柏拉图的这些看法是否自洽,它们带给后人怎样的启示,都值得认真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