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如果物体A构成物体B,那么A与B是同一的吗?关于这一问题的"标准解释"(构成论)认为:"构成并非同一性"(即A≠B)。但构成论者对这一观点的核心论证中隐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对莱布尼茨律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立场;并且构成论者无法合理地说明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占据同一个空间是如何可能的,因此构成论不可能成立。一个物体与构成它的物体是同一的,或者说"构成就是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澄清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能世界、严格指称和本质主义等,不断加深理解克里普克对形而上学问题与认识论问题所做的区分。在此基础之上,回应吕进、何向东的“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一文,批驳该文对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4.
鲍尔格曼的技术哲学已经得到国内学者很大的关注。但人们主要关注焦点物、设备范式等主要概念的介绍。我们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其技术思想应该是一种较新颖的尝试。我们首先关注鲍尔格曼对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的研究;其次讨论设备范式的概念和当代技术的特点;最后,通过研究焦点物和焦点实践等概念分析其技术实践思想的脉络。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鲍尔格曼的技术的焦点实践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动物主义是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核心观点为人格的持存性条件即是作为动物的持存性条件。以奥尔森、斯诺登、布拉提等人为代表的动物主义者提供了思想的动物论证,胎儿问题论证,动物先祖论证等各种论证形式,它们遭到了来自于新洛克主义等多方质疑和批评。本文将考察各种论证与反驳的形式,并指出动物主义所面临的一般性问题是如何确定人格及动物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人性论》的附录中,休谟称自己在《人性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很有缺点",他的"全部希望都消逝了。"休谟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严重的问题?Yumiko Inukai和Galen Strawson新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但他们都没有抓住真正困扰休谟的问题。休谟人格同一性理论中的真正问题在于:休谟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必须依靠一个与一束特殊知觉不同的自我观念,而受制于休谟自己坚持的经验主义原则,他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自我观念。  相似文献   

7.
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了量子信息论,量子纠缠从理论走向实践.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与量子隐形传态的关键.量子纠缠是一个特殊的超空间、非定域的量子关联.它涉及非定域性、内部时空、个体性、纠缠资源、相互作用、对称性、同一性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拓展出新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质形论”主张所有的物体都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该理论是前现代欧洲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和争议的理论之一。它在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方面要面对诸多难题,尤其是质料和形式的本体论地位,以及自然物体(元素和混合物)的本体论构成。围绕上述争论,中世纪思想家罗吉尔·培根坚持实体形式多元论立场,通过主张每一种实体形式都需要与适合它的特定形而上学质料相结合,表述了一个更为多元的形而上学质料理论。这一微妙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确立了一种新的作为自然变迁物理基底的“自然质料”概念,为研究自然变化开启了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自然主义的背景下,追问"我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自然主义在个人本体论问题上的可选方案主要有虚无主义、动物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四维论。其中,动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自然主义框架去把握和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不过,这种专注于处理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动物主义是不完整的,因而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容易受到传统心理连续性标准的挑战。一种完整的动物主义应当包含一种适当的自我模型并在意识问题上承诺了某种一般性的立场,换句话说,应当是自然主义整体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常微分方程理论与决定论之间存在历史关联,二者相互影响。在经典数学物理中,决定论与微分方程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一致,随着微分方程理论和决定论不断取得发展,庞加莱的定性理论及其相关哲学思考开启了二者之间新的关系模式。在庞加莱之前,决定论或者采取线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或者并未受到同时代数学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而在庞加莱之后,微分方程理论成为讨论决定论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并为决定论的哲学讨论打开了新的视野。庞加莱的定性思想可被视为现代非完全决定论的起源。  相似文献   

11.
传统科学哲学中规则系统式定律观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分别代表了定律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弱与最强的两端,而休谟式随附可以被看作处于这两端之间。这三者构成的定律形而上学谱系,都首先需要承诺对象及其属性的本体论优先性。可是,这时这一谱系的内部区间划分其实并不清楚。于是,对这三种观点尤其是休谟式随附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的哲学分析就是必要的,并且有可能在结合对实际的科学定律案例的分析后获得一种超出了已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定律观。  相似文献   

12.
瓦雷拉为了解决意识难题,深入探究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基本循环关系,对神经现象作出解释:为了避免落入传统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泥潭,他倡导在非具身自然主义实在论和超验主义唯心论之间寻找一条中间地带,扬弃了同一性理论,阐述了主体和环境关系的不对称性以及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对称性的转化问题,反对基础主义的论断。后期发展的行动主义直接实在论、预测处理理论等研究进一步深化了瓦雷拉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外在主义和第一人称权威的冲突,戴维森提出一种历史外在主义,强调个体历史对心灵内容的重要性。它的强解读把个体历史当成会被个体自身忽视的外在对象,依旧贬损第一人称权威。弱解读则主张个体历史是彻底解释的参照而非某种对象,没有上述问题,但是面临以下困境:首先,在割裂行为与历史的沼泽人思想实验中,历史外在主义和彻底解释理论变得不可调和;其次,人格同一性作为历史外在主义的重要前提,往往存在争议。出路在于:摆脱二元对立的对象思维,回归彻底解释理论,采取历史外在主义的弱解读,并且舍弃割裂行为与历史或者存在人格同一性争议的思想实验,将适用范围局限于日常生活案例。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的逻辑反思与发展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在20世纪后半叶已蔚然成为一种潮流,显现了巨大的实践价值.但是作为对生态关切的一种理论学说之生态伦理学本身,从其提出之日起就面临逻辑自恰性矛盾,究其原因,乃在于它将原本只适用于人的伦理规范,直接推广到作为对象的自然界,导致了伦理前提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弗雷格认为,"a=a"和"a=b"这样的同一性命题明显具有不同的认识价值,后者有意义地扩展了我们的知识,因为"a"和"b"的意谓相同,但意义不同.克里普克不赞同弗雷格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把同一性看作是某个东西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长庚星就是启明星"这样的专名之间的同一性命题是后验的又是必然的.克里普克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不同的可能世界指示同一对象".不过,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出发,能够证明象"长庚星是启明星"这样的命题是必然命题,却使得这样的命题具有先验命题的嫌疑.这是克里普克的理论所必然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新弗雷格主义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个新学派,致力于复兴弗雷格的逻辑主义。他们的主要方法是取消或修改弗雷格系统中不一致的公理或理论。其中,对学界影响较大的一类主张是取消弗雷格的外延理论和基本规律V,主要代表人物有Crispin Wrihgt和Richard Heck。然而,根据对弗雷格文本的考察,弗雷格本人不会赞成这样的解决途径,这与他的算术哲学观不相符。因为按照新弗雷格主义的观点将外延理论与基本规律V取消后,不但数之间的同一性不能得到解释,甚至概念间的同一性也无法得到讨论。因而,弗雷格不会是一个新弗雷格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我欺骗的道德心理学理论主要分为意向论和非意向论两大阵营。以戴维森为首的意向论阵营强调自欺是一种意向行为,按照一种人际间欺骗模型来认识自欺。意向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人格系统,试图用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果性来解释自欺。以梅勒为首的非意向论者反对人际间欺骗模型,从而也反对把自欺看作一种意向行为,梅勒试图将自欺与认知心理学对接,认为自欺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造成的,而不是人自主造成的。梅勒提出偏差信念论之后,英美学界对自欺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新的观点又各有各的问题。我们将看到,引入不同的自我知识的理论能够帮助完善以上各个理论,为解决它们的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是基于某种实体为立足点来解释这整个自然界,进而又将组成这个自然界的实体还原为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实体本体论"的范式构成了以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内在症结。马克思与怀特海都不约而同地批判了"传统本体论"诠释存在的静态思维,并且转向动态的角度将自然阐述为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过程的观点。马克思运用实践范畴扬弃了传统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认识,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阐发了他的有机自然观;怀特海将整个自然界阐释为一个活动的有机体,从而实体也就被理解为一个功能与结构。由此,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有机自然观生动诠释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辩证关系的过程原理。整个世界因而能够被视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生成、灭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因素观点、结构观念和能力观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然后从竞争力的显性实力、隐性潜力、环境条件即经济竞争力、集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建立评价体系,通过这三个方面有机的整体,全方位描述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情况,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莱布尼茨的逻辑学承载了近现代形而上学的主要倾向,海德格尔以罗素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论出发,遵循论证-分析性重构的哲学方法,通过莱布尼茨的"主谓包含论"得出判断的同一性与"同一实在之全体"的内在一致应和性,由此从逻辑学走向了其存在论。海德格尔这种探寻存在的意义的道路为当代哲学如何应对主体性危机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统一找到了鲜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