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2014年底,美国辩论组织"智能平方"邀请了四位生物领域的科学家作为正反方代表,在纽约举办了一场"是否应该支持转基因食品"的辩论。本文以该场辩论中双方的言论为语料,以詹姆斯·吉的话语建构任务为分析框架,以四位科学家在这场辩论中的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辩论双方在转基因议题的实践视域中科学话语的表达特点。研究发现,通过构建身份、合理性和"中立性"的话语,辩论的正反双方试图构建出一种权威性的科学话语来获得信任;具体采用了互文性、预设、提出主张和批评等方式来争夺其话语的主导地位,并使用了一系列的语言和修辞策略,以强化其话语的力量或者解构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史的研究已有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角度的研究,以西方科学哲学为参照的回顾研究,西方学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当前在展望21世纪前景时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这些不同路径存在的共同缺陷,是不能产生出公认的分析框架和描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结构,无法完整刻划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特征,难以从历史中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出其内在根据。这些缺陷的克服要以探讨不同话语体系的共同根基为前提,以与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对比分析为基础并接受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语言逻辑“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是由话语建构的,话语的意义就是话语的用法.对话语"句法动元"、"范型"等理论探讨与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意识形态化的语言主体"对话语表达的规约.虽然言语是个体的,但语言则是种群的.本文在论述语言文化属性与话语动元模型的基础上,探析了"话语研究"学术范式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公众对生物技术应用态度的研究",项目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先后获得中国和丹麦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研究参照欧洲EUROBAROMETER研究范式设计问卷,采用职业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我国代表性样本浙江四个地区的4157名公众进行了生物技术应用态度的纵向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并定性描述了我国公众对生物技术应用态度的轮廓和远景.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电视公开辩论进行话语分析的过程中,一方面深描了"挺转"科学家利用科学话语的符号操控功能,动员盟友来反身建构事实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并置"挺转"科学家与"反转"人士的话语建构实践,进一步呈现不同话语背后网络同盟之间的较量过程,揭示科学话语存在的解释弹性空间。鉴于此,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科学话语同时具有局部可说明性、索引性以及反身性的特征。这样,缺少"社会强健性"的科学话语呈现出来的"过度客观性",只不过是一种修辞意义上的"弱客观性",其实质是试图在经验主义言辞的掩饰之下,利用权宜性言辞来为自身的认知和价值偏好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一词一度在学界和社会使用频率极高,但对其理解和认知的偏差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其辨析和论证。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阐明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渗透了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民族自强等理念,是国家领导人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所提出的;其次,梳理近十五年来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的演进包括四个阶段:萌芽期、爆发期、深化期、衰退期,强调围绕自主创新内涵和概念的专门研究还很稀少;再次,剖析现有自主创新概念中存在的特点与不足,构建自主创新片面认知的消极影响模型,并尝试给出自主创新概念的认知框架。最后,论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自主创新二者间的关系,指出当前对自主创新应进行调整或者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7.
在2015年年底,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召开,标志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中外媒体对本次会议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运用话语—历史方法,对中国报纸关于巴黎会议的报道进行研究,考察话语生产者通过运用何种话语策略对社会事件和社会行动者实施建构。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记者通过五种话语策略构建了CBDR原则的不可动摇性、减排行动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领导者身份。从意识形态立场、价值观和国际政治背景等方面,对报纸关于"巴黎会议"的话语建构进行解释。巴黎会议标志着国际政治语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巴黎协定》的落实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十年来,国内PX(p-xylene,对二甲苯)项目屡屡遭到公众抵制,各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关于PX风险的争议持续不断。公众对PX风险的认知究竟如何?公众的风险话语又是如何影响争议和塑造这PX风险形象的?本研究从社交媒体微博和知乎社区的公众话语文本入手,尝试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话语分析综合法来考察公众的风险认知和态度,分析公众是如何实现话语构建任务的,指出公众话语对PX"高风险"形象的建构作用,以及新媒体对公众构建反PX话语和行动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公众建构反PX话语和行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Z1):128-132
关于数学的必然性和确定性的讨论,一直囿于各种实在论或经验主义的框架之内.在分析哲学时代以来,诸多由形而上学规定的"本质"和"基础"都遭到质问,而数学独免其难,似乎成了硕果仅存的超越真理.若不对此进行彻底分析,我们对数学的态度将无疑类似于一种迷信.维特根斯坦将日常语言分析方法用于此处,得出重要结论数学的确定性存在于我们的态度之中,而非存在于它的"超越本质"或外部的"超越事实"之中.本文进一步实践这种分析方法,以表明哲学的意义也在于使用.  相似文献   

10.
对科学课堂中学生的解释表现和教师的解释行为的研究表明,传统教学对科学解释能力的系统培养存在缺失。美国学者提出的"论断-证据-推理"框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然而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此框架的哲学基础使其后续研究遇到了瓶颈。故我们引介了科学哲学领域对科学解释的思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重新审视"论断-证据-推理"框架及基于此框架的科学解释培养模式。在借鉴其培养策略和测评方法的同时,本文限定了科学解释的概念范畴,建议以解释模型发展史为线索,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重构科学解释能力的学习进阶。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存在无话可说、有话难说、说了不信的现状,本课程的学科归属也存在分歧。探索本课程中国话语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话语重构、话语分析和话语反馈,将教学话语从西方话语转向中国话语,从书面话语转向现实话语,从虚无话语转向自信话语。中国话语教学方法旨在挖掘中国智慧以构建中国话语素材库,组织中国话语教师团队来指导建设中国话语专题学生群,打造师生对话平台以提升研究生的中国话语分析能力,运用中国话语教学方法来增强硕士生的中国科技话语自信。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新哲学,工程哲学不仅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实践”。工程哲学话语体系是“本土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其生成经验启示我们,要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话语体系,就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借助工程思维、扎根中国实践、携手实践者,并具有胸怀天下的开放心态。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04-108
西方科学哲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传播,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基本把握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之后,国内学者试图注入中国特色的元素,实现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它是抽象真理具体化、情境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产物。要形成中国特色或中国化的科学哲学,国内科学哲学界有必要加强中国哲学史学研究,从中获取思想资源;科学哲学研究主体的科学素养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了解需进一步提高;应形成既和西方科学哲学研究具有内在一致性又不同于西方的具有"特殊性"的科学哲学研究方式;摒弃对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简单的"路径依赖"与"等距离追赶",重视哲学研究中比较方法的运用。从研究主体而言,应尽早培育出一批拥有理论自信、具备足够自然科学知识积淀,且长于内在性哲学分析而又敢于"独立门户"的科学哲学研究群体。  相似文献   

14.
<正>"河豚鱼计划"是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提出的一项计划,企图采取扶植、亲善犹太人的政策,来巩固他们在"满洲国"的统治,并影响英美的对日态度。日本人把犹太人比作河豚,认为要去其"毒素"后,再食其美味,故有此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力度,向关内步步紧逼,引起了英美法苏等国不满。由于英美等国拒绝对"满洲国"进行投资,致使日本军队虽然占领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5.
董毓琦是洋务派成员之一,主要活动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的科技有一定的认识,但持有较明显的尊崇中学的态度。文章勾勒出其大致生平;梳理其建造气行轮船的经过,并通过分析其中部分构件,指出其所造气行轮船应为人力驱动,通过齿轮、皮带等机械传动运行的一套装置;概述他在数学上的贡献,辨析其算学辟邪崇正说,指出尽管他对西方数学有所了解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西数学的会通,但在认识上又存在矛盾,更多地体现出固守中国传统算学的思想。他对待西学中"用夏变夷"的态度,在其制造轮船和数学活动上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晚期海德格尔经常使用作为世界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来言说存在问题。这种四重整体观念乃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一种典型重演:一方面援用了四因说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把专注于自然物的四因说扩展到技术制作物领域,并引入了特殊意义上的"人"这一重要因素。这种处理方式表明海德格尔既再次切近了古代形而上学,但也立足于自身的技术性时代做出了重要更新。  相似文献   

17.
欧根·维斯特是第一个从术语学角度对"世界话语"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的这项研究对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简介这项研究产生的学术背景入手,着重介绍了维斯特的"世界话语"理论,并论述了"世界话语"理论对形成维斯特普通术语学理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体现,是通过概念、理论来阐释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占据话语主动权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正越来越广泛和  相似文献   

19.
迈克尔·马尔凯(Michael Mulkay)创立的话语分析研究纲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中与宏观利益学派、实验室学派并列的三大流派之一。与传统话语分析模式(如默顿结构功能功能主义话语分析模式、普赖斯科学计量学模式)及其它一些SSK学者(如科林斯的论坛分析范式、谢廷娜网络分析模式)将特定性质的科学话语(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作为可靠的信息源不同,话语分析研究纲领将科学话语视为一种分析的议题。以"解释的扩展难题"为引子,话语分析研究纲领从主体维度、文本维度、规范维度、史学维度四个层面构建了科学话语与科学世界之间的修辞关联模型,表明了科学话语作为科学文化与实践的"行动者"特质,并解构了科学话语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同一性观点,成为再审视传统社会学及前期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构建基于权威和个体信任,现代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确立系统信任,尤其是专家系统信任的过程,信任品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风险使人类步入了"后信任社会"。后信任社会对专家角色、互动机制、政策框架进行了重构,风险研究呈现出新动向,表现在:由专家诠释风险转向风险感知构建的公众参与;由单向风险沟通机制转向风险沟通的多元互动机制;由外在的风险管理转向内生的风险治理模式。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工具和学术话语对风险展开多维度研究,反思"后信任社会"的风险机制,构建转型期的社会信任体系有助于增强风险感知、促进风险沟通和风险治理政策制定,对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