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针对某国外核电项目的主控室双取风口布置,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主导风向以及两种不利风向条件下两个取风口位置处的大气弥散因子开展精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核岛厂房对于风流场有着显著的扰动作用,放射性气载流出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扩散行为明显受到其...  相似文献   

2.
非自然发生的制造物或者物质合成是可专利主题,但是突破性的、创新性的,甚至重大的发现本身并不能使自然物质成为可专利主题。分离DNA属于自然产物.不能仅仅因为经过分离而成为可专利主题.但是互补DNA不是自然生成的。因此属于可专利主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认为,确证、真理和信念是构成知识的三个要素.然而,有实证数据发现,对不真的命题,普通人也愿意归赋知识;针对知识概念的问卷也发现,普通的中国人不愿把真当作是知识的最重要的三个特征之一.实验研究似乎证明了真理非必要性论题."知识"概念的崇高地位,最新的实验证据以及"知道"的日常使用都为真理是知识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ockean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epistemic logic. The Lockean thesis states that belief can be defined as ‘sufficiently high degree of belief’. Its main problem is that it gives rise to a notion of belief which is not closed under conjunction. This problem is typical for classical epistemic logic: it is single-agent and static. I argue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epistemic logic, the Lockean thesis fares much better. I briefly mention that it can successfully be extended from single-agent to multi-agent settings. More importantly, I show that accepting the Lockean thesis (and a more sophisticated version for conditional beliefs) leads to a significant and unexpected unification i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conditional) belief and high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with respect to public announcements. This constitutes a methodological argument in favor of the Lockean thesis. Furthermore, if one accepts Baltag’s Erlangen program for epistemology, this technical observation has even stronger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because belief and high probability display the same dynamic behavior, it is plausible that they are indeed one and the same epistemic notion.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理论的检验经历了从严格的单个判决性实验的检验到检验具有多层次扩展结构,比如范式或理论体系的转换,再到科学理论检验多元化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对迪昂一奎因论点的理解是关键。文章从科学理论的一般结构的分析开始,探讨了迪昂一奎因论点对科学理论检验重大转变的影响,概略地分析了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理论检验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理论渗透观察”论题的认知解读,是通过认知科学多个经验领域的研究,改变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式,尝试在知觉与认知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对该论题的重新解读。福多与丘奇兰德的争论开启了“理论渗透观察”的认知解读,提供了在感官域限基础上探讨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分析进路。本文讨论延续了这一分析脉络,致力于澄清认知在知觉处理中的作用方式与认知作用于知觉过程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赖西将科学价值中立主张概括为无偏见性、中立性和自主性三个相关的论题,他把科学看作是系统的经验的探究,其目的是获得关于对象的理解,其终极价值是保持人类持续繁荣.在这一价值预设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多重战略的构想,并据此对三个论题进行修正和辩护.但是,由于其论证前提的合理性及对科学的矛盾态度,使其结论在"科学价值中立"(理想)与"科学价值负载"(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相似文献   

9.
蕴涵论题认为,一个人"看到P"蕴涵他"知道P"。这个论题在知识论里面受到广泛讨论。从知识论的析取主义来看,如果我们支持蕴涵论题,并且以"看到P"作为"知道P"的理由,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根据难题,因此我们需要拒斥蕴涵论题。反对该论题的主要论证策略是来自信念的论证,即一个人可以看到P而不相信P,因此不能算是知道P。在此基础上,知识论的析取主义者可以进一步区分"看到P"和"知道P"这两个认知状态之间的差异。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来自信念的论证是否反对了蕴涵论题。针对信念论证的批评,文中首先指出来自信念的论证是有效的,并且重新刻画了信念论证的结构。此外,本文将进一步考察"看到P"与"知道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化史产生了"超李约瑟问题",且蕴涵"未来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难题的价值在于引起探索,引发提问.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迪昂-蒯因论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知识论方面,而对其所谈论的判决性实验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其实,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提出了深刻的意见,并为之刻画了精细的结构.本文以迪昂、蒯因本人的言语为线索,以格伦鲍姆、劳丹、魏德肯等人对迪昂-蒯因论点的反驳或辩护为平台,试着展示迪昂-蒯因论点对判决性实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赫森论点"文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森论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的第一次系统尝试,意图通过对牛顿科学工作的现实性溯源,寻找<原理>在问题选择和具体内容方面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颠覆人们对科学家创造性工作的唯心理解和精英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史观.但赫森论证效力不足,既无法证明社会经济-技术需求对科学家的问题选择存在"决定性"影响,也没有触及牛顿体系的科学内核.因此,"赫森论点"的价值仍然是"提出问题"意义上的,而不是"解决问题"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